計算機發展精力了幾個階段,分別有什麽特點
解析:
現代計算機發展歷程
第壹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1944年Howard H. Aiken(1900-1973)研制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臺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裏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壹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誌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由美國 *** 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是第壹臺普通用途計算機。
第壹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壹個明顯特征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壹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 *** 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壹些部件:打印機、磁帶、磁盤、內存、操作系統等。在這壹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壹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壹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壹的半導體芯片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壹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集成電路後,唯壹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壹個芯片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芯片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芯片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年代中期,計算機制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件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
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PC)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