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方逢時字行之文言文

方逢時字行之文言文

1. 遊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

譯文資料供參考: 遊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後,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遊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壹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遊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壹直在"宰執"的位置上。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裏曾有他的祠。

遊氏父子的政績。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宜賓壹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並俘獲了壹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後,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壹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遊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壹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遊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極還熹,勿使小人得誌,以養成禍亂"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遊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裏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遊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遊仲鴻又遣子遊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

遊似從中進士起,壹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理外,則沒有什麽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遊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壹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如範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遊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壹。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於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遊仲鴻入朝,壹面佐趙汝愚定策,壹則"常從朱子講學"。

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後來,把遊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後,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遊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遊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遊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遊似說:"人主壹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壹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遊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誌·外紀》說:"南充遊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遊氏父子雲。"《雜識誌》又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

2.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文言文和譯文)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陳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陳元方:“妳的父親在嗎?”陳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

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壹篇,文章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該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3. 求 ~翻譯文言文

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譯文: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壹條小溪,見到壹個老婦人在那裏磨壹根鐵棒,(他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幹什麽。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壹塊武氏巖。

4. 文曲星謝太傅泛海文言文答案

世說新語 謝太傅泛海 閱讀答案 謝太傅盤桓①東山。

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②諸人色並遽③,便唱④使還。

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行不止。

既而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謝公徐雲:“如此,將無歸。”

眾人即承響⑤而坐。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選自《世說新語 謝太傅泛海 》) 註釋①盤桓徘徊,逗留。②孫、王孫:孫綽,字興公,孫楚之孫;王:指王羲之。

③遽驚慌。④唱提議。

⑤承響響應。 13. 仔細品味文中“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壹句,發揮妳的想象,生動描繪謝太傅當時的動作和神情。

(30字左右)(2分) (30字) 參考答案:語文網 評分意見:本題2分。語句抄寫正確1分;詞語解釋正確1分。

13. 謝太傅此時興致勃勃,只見他昂首捋須,迎著風浪或高聲吟誦或吹口哨,壹言不發。 評分意見:本題***2分。

句意理解正確1分;在此基礎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能生動展現謝太傅的神情動作得2分。(註:字數不足20字扣除1分) 參考譯文: (譯)謝太傅(謝安)隱居東山時,和孫興公(孫綽)等人乘船出海遊玩.突然風起浪湧,孫綽、王羲之等人神色驚慌,提議叫回去.太傅這時興致正旺,吟嘯不語.船夫覺得太傅散淡高興,就繼續向前劃去.不久,風越發大了,浪也猛起來,眾人都大聲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說道:“這樣,我們還是回去吧.”大家立即響應,掉頭返回.於此可以知道謝安的器量,足以鎮服朝廷內外.。

5. 文言文翻譯

羅倫,字彜正,吉安永豐人。五歲嘗隨母入園,果落,眾競取,倫獨賜而後受。家貧樵牧,挾書誦不輟。及為諸生,誌聖賢學。知府張瑄憫其貧,周之粟,謝不受。居父母喪,逾大祥,始食鹽酪。倫為人剛正,嚴於律己。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裏居倡行鄉約,相率無敢犯。衣食粗惡。或遺之衣,見道殣,解以覆之。晨留客飲,妻子貸粟鄰家,及午方炊,不為意。以金牛山人跡不至,築室著書其中,四方從學者甚眾。學者稱壹峰先生。

羅倫,字蠡正,是吉安永豐人。五歲的時候曾經和母親壹起到園子裏去,有果子落下來,眾人爭著去拿,只有倫壹個人讓他們拿然後自己才拿。家裏窮以砍柴放牧為生,壹直沒有放棄學習。等到成為諸生的時候,品德聖賢,學識出眾。知府張瑄可憐他貧困,救濟他以小米,倫拒絕,不接受。在父母逝世的時候,過了大祥(兩周年)後,才開始吃鹽和奶酪(指正常的食物)。倫為人剛正,嚴於律己。道義所在,毅然去做到,把富貴名利視若無物。辭官返鄉居住時提倡實行鄉約,鄉民都遵從沒有人敢違背。穿的和吃的都很粗劣。有人曾經送了他衣服,他看到路邊有餓死的人,就脫下來給他蓋上。早晨把客人留在家裏喝酒,妻子和孩子向鄰居家借小米,到中午才做飯,他也不在意。在沒有人去的金牛山上,建造屋子在裏面寫書,周圍跟著他學習的人非常多。學者稱他為壹峰先生。

6. 範滂文言文

範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厲清節,為州裏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

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汙,望風解印綬去。

其所舉奏,莫不厭塞眾議。遷光祿勛主事。

是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議詣蕃,蕃不止之。

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範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尤之議也?”蕃乃謝焉。

復為太尉黃瓊所辟。後詔三府掾屬舉謠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余人。

尚書責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之所舉,自非叨穢奸暴,深為民害,豈以汙簡劄哉?以會日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察實。

臣聞農夫去草,嘉禾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

吏不能詰。滂觀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

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

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範滂清栽,猶以利刃齒腐朽。

今日寧受苔死,而滂不可違。”資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範黨。 後牢修誣言鉤黨,滂坐擊黃門北寺獄。

獄吏謂曰:“凡坐擊者皆祭臯陶。”滂曰:“臯陶賢者,古之直臣。

知滂無罪,將理之於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眾人由此亦止。獄吏將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嬰病,乃請先就格,遂與同郡袁忠爭受楚毒。

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辯詰。滂等皆三木囊頭,暴於階下。

余人在前,或對或否。滂、忠於後越次而進。

王甫詰曰:“君為人臣,不惟忠國,而***造部黨,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構無端,諸所謀結,並欲何為?皆以情對,不得隱飾。”滂對曰:“臣聞仲尼之言:‘善之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汙,謂王政之所願聞,不悟更以為黨。” 甫曰:“卿更相拔舉,叠為唇齒,有不合者,見則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願埋滂於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

甫憫然為之改容。乃得並解桎梏。

滂後事釋,南歸。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

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道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

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

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利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

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後漢書》) 1、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壹項是: A、後詔三府掾屬舉謠言 謠言:汙蔑別人的話 B、滂坐系黃門北寺獄 坐:因為 C、乃請先就格 格:刑具 D、其母就與之訣 就:靠近 2、下列各項中加點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 ①蕃乃謝焉 B ①滂以非其人 ?於是余有嘆焉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 ①甫憫然為之改容 D ① 滂、忠於後越次而進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3、下列各組能全部表明範滂堅守“清節”的壹項是: ①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②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

③滂觀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去。④資遷怒,捶書佐朱零。

⑤身死之日,願埋滂於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⑥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敘述,正確的壹項是: A、範滂彈劾了眾多的刺史權貴,尚書懷疑他是公報私仇。範滂據理力爭,並由此看出了時政的弊端,於是辭職,離開了官場。

B、範滂能大義滅親,對自己的外甥也毫不講情面,結果得罪了上司中常侍朱零。 C、中常侍王甫奉旨審判範滂謀反案,他被範滂的壹腔正義感動了,親自為他打開了刑具。

D、範滂在災難來臨時,沒有選擇逃跑,因為他舍不得老母和兒子,臨刑前他說的話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5、用“/”給下列的句子斷句並翻譯: 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

6、翻譯下面三個句子: (1)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範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尤之議也?” (2)滂對曰:“臣聞仲尼之言:‘善之如不及,見惡如探湯。’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汙,謂王政之所願聞,不悟更以為黨。”

答案: 1、A(A謠言: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屬於古今異義) 2、B(B中的兩個“以”都是“因為”的意思,連詞;A ①中的“焉”是兼詞,相當與“於之”;?是語氣詞,譯為“啊”。C①中的“為”是介詞,“因”的意思;?中的“為”與“所”常常連用,表示“被”,介詞。

D①中的“於”介詞,譯為“從。

7. 文言文 譚綸,嘉靖二十三年進士

壹、文章: 譚綸,字子理,宜黃人。

嘉靖二十三年進士。除南京禮部主事。

歷職方郎中,遷臺州知府。綸沈毅知兵。

時東南倭患已四年,朝議練鄉兵禦賊。參將戚繼光請期三年而後用之。

綸亦練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

分數既明,進止齊壹,未久即成精銳。倭犯柵浦,綸自將擊之,三戰三捷。

倭復由松門、澶湖掠旁六縣,進圍臺州,不克而去。轉寇仙居、臨海,綸擒斬殆盡。

進海道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而繼光練兵已及期,綸因收之以為用,客兵罷不復調。倭自象山突臺州,綸連破之馬崗、何家〈石覽〉,又與繼光***破之葛埠、南灣。

加右參政,會憂去。以尚書楊博薦起,復將浙兵,討饒平賊林朝曦。

朝曦者,大盜張璉余黨也。璉既滅,朝曦據巢不下,出攻程鄉。

知縣余甫宰嚴兵待,而遣主簿梁維棟入賊中,諭散其黨。朝曦窮,棄巢走,綸及廣東兵追擒之。

尋改官福建,乞終制去。 繼光數破賊,浙東略定。

倭轉入福建。自福寧至漳、泉,千裏盡賊窟,繼光漸擊定之。

師甫旋,其眾復犯邵武,陷興化。四十二年春,再起綸。

道擢右僉都禦史,巡撫福建。倭屯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搏戰中伏死,倭遂據平海衛,陷政和、壽寧,各扼海道為歸計。

綸環柵斷路,賊不得去,移營渚林。繼光至,綸自將中軍,總兵官劉顯、俞大猷將左、右軍。

令繼光以中軍薄賊壘,左右軍繼之,大破賊,復壹府二縣。詔加右副都禦史。

綸以延、建、汀、邵間殘破甚,請緩征蠲賦。又考舊制,建水砦五,扼海口,薦繼光為總兵官以鎮守之。

倭復圍仙遊,綸、繼光大破賊城下。已而繼光破賊王倉坪、蔡丕嶺,余賊走,廣東境內悉定。

綸上疏請復行服,世宗許之。 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撫陜西。

未上而大足民作亂,陷七城。詔改綸四川,至已破滅。

雲南叛酋鳳繼祖遁入會理,綸會師討平之。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西。

招降嶺崗賊江月照等。 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

迨南寇略平,而邊患方未已。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繼光練兵。

詔征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綸上疏曰: 薊、昌卒不滿十萬,而老弱居半,分屬諸將,散二千裏間。

敵聚攻,我分守,眾寡強弱不侔,故言者亟請練兵。然四難不去,兵終不可練。

夫敵之長技在騎,非召募三萬人勤習車戰,不足以制敵。計三萬人月餉,歲五十四萬,此壹難也。

燕、趙之士銳氣盡於防邊,非募吳、越習戰卒萬二千人雜教之,事必無成。臣與繼光召之可立至,議者以為不可。

信任之不專,此二難也。軍事尚嚴,而燕、趙士素驕,驟見軍法,必大震駭。

且去京師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廢功,更釀他患,此三難也。我兵素未當敵,戰而勝之,彼不心服。

能再破,乃終身創,而忌嫉易生;欲再舉,禍已先至。此四難也。

以今之計,請調薊鎮、真定、大名、井陘及督撫標兵三萬,分為三營,令總兵參遊分將之,而授繼光以總理練兵之職。春秋兩防,三營兵各移近邊。

至則遏之邊外,入則決死邊內。二者不效,臣無所逃罪。

又練兵非旦夕可期,今秋防已近,請速調浙兵三千,以濟緩急。三年後,邊軍既練,遣還。

詔悉如所請,仍令綸、繼光議分立三營事宜。綸因言:“薊鎮練兵逾十年,然竟不效者,任之未專,而行之未實也。

今宜責臣綸、繼光,令得專斷,勿使巡按、巡關禦史參與其間。”自兵事起,邊臣牽制議論,不能有為,故綸疏言之。

而巡撫劉應節果異議,巡按禦史劉翾、巡關禦史孫代又劾綸自專。穆宗用張居正言,悉以兵事委綸,而諭應節等無撓。

綸相度邊隘沖緩,道裏遠近,分薊鎮為十二路,路置壹小將,總立三營:東駐建昌備燕河以東,中駐三屯備馬蘭、松、太,西駐石匣備曹墻、古石。諸將以時訓練,互為掎角,節制詳明。

是歲秋,薊、昌無警。異時調陜西、河間、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罷。

綸初至,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於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於北。”遂與繼光圖上方略,築敵臺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

綸召入為右都禦史兼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會臺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

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以功進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協理如故。

其冬,予告歸。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書。

萬歷初,加太子少保。給事中雒遵劾綸不稱職。

綸三疏乞罷,優詔留之。五年卒官。

贈太子太保,謚襄敏。 綸終始兵事垂三十年,積首功二萬壹千五百。

嘗戰酣,刃血漬腕,累沃乃脫。與繼光***事齊名,稱“譚、戚”。

徐甫宰,字允平,浙江山陰人。嘉靖中舉順天鄉試,除武平知縣。

武平當閩、粵交,多盜,甫宰築城立堡者三。上官以程鄉賊盜藪,調之往。

既平朝曦,超擢潮州兵備僉事,添註剿寇,任壹子千戶。已而程鄉溫鑒、梁輝等合上杭賊窺江西。

平遠知縣王化遮擊之檀嶺,賊敗奔瑞金,副使李佑三戰皆捷。賊由間道歸程鄉,甫宰討擒之,余黨悉平。

賚銀幣。已,補潮州分巡僉事兼理兵備事。

東莞水兵徐永太等亂,停俸討賊。甫宰已疾亟,乞歸。

未幾卒。 王化,字汝贊,廣西馬平人。

父尚學,職方郎中。化登鄉薦。

嘉靖四十年,新置平遠縣,授化知縣。以擊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