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粒子的歷史
毛粒子(Maons),又譯毛子,為美國物理學家謝爾登·格拉肖在1977年提議的壹種粒子命名法。謝爾登·格拉肖和史蒂文·溫伯格曾多次訪問中國,受到毛澤東接見。
雙方就基本粒子還能不能繼續分割作討論,格拉肖方的立場當時傾向於不能,毛澤東則認為對立統壹的哲學下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和更小的物質也應該是可分的。
壹分為二,對立統壹,直到無限。後來更小物質確實發現,中方科學界稱為層子,美方科學界稱為誇克。
毛逝世後不久,在1977年的第七屆夏威夷粒子物理學年會上,格拉肖提議將構成物質的所有這些假設的組成部分命名為“毛粒子”(Maons),以悼念毛澤東並致敬其哲學想法。
擴展資料:
早在1953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基本粒子也是無限可分”的科學論斷。?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親自主持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
錢三強應邀在會上講述核物理學的研究發展概況。當他講到核原理時,毛澤東插話,說道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那質子、中子又是什麽東西組成的呢?
錢三強壹時語塞,他思考著回到,根據現在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
毛澤東卻認為以哲學的觀點來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也應該是可分的。壹分為二,對立統壹的。不過此後誇克學說的出現,也證明了毛澤東的在這壹問題上的論斷是正確的。
雖然隨著後來誇克學說的出現,證明了更深層粒子的存在。而這壹粒子在被稱為“誇克”,但是格拉肖則認為應該稱為“毛粒子”。
他認為這壹世界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是與毛澤東主席的哲學思想分不開的。他說:在毛澤東生前我和溫伯格·薩拉姆(另壹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曾經兩次訪問過中國。
每壹次都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同他壹起討論基本粒子到底還有沒有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矛盾這樣壹個現代物理學的前沿問題。
毛澤東主席總是認為基本粒子還有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矛盾,在理論上是可以再分的這樣壹種哲學思想,而我自己和薩拉姆兩個卻堅持不同意見,認為基本粒子只是壹種數學上的點狀物,它們是不可能再分了。
百度百科-毛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