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牧原產能瘋狂擴張至7500萬頭!2023年養豬真的能賺錢嗎?
放眼望去,其余上市公司業績頗為慘淡,例如新希望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凈利潤預虧4.1億元-6.1億元;正邦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110億元-130億元,虧到即將退市;而溫氏公告雖然顯示2022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億元-5.3億元,但盈利是來自養雞並非養豬,與去年不同的是,養雞賺的錢剛好能填上養豬虧損的窟窿。
牧原“獨占鰲頭”原因!
眾所周知,養豬業是個周期性、波動性很大的行業,對於養殖散戶、上市豬企都是壹個巨大的挑戰。
而牧原之所以能穩坐“豬界壹哥”的位置,不僅在降本增效上下足了功夫,而且在經營上也更加靈活。
當新壹輪豬周期來臨後,牧原立馬調整發展戰略,只要能降低經營風險,提高養殖利潤,什麽都能賣,在仔豬價格大漲時賣仔豬,大豬賺錢時賣大豬,這是許多中小散戶、豬企都沒有做到的。
2018年非瘟前,國內生豬養殖主體為散戶。
但在非瘟爆發之後,國內大量能繁母豬死亡,眾多養殖散戶紛紛退出豬市,與此同時,規模養殖場大量湧入養豬業,年復壹年,龍頭豬企在生豬市場話語權越來越重,甚至能在壹定程度上影響生豬價格走勢。
據統計,TOP20豬企市場占比提升至21.41%,專家預計2025年上市豬企市場占有率高達40%,養殖散戶處境艱難。
不過擁有著國家補貼的頭部豬企也不是高枕無憂,例如曾經的養豬巨頭雛鷹,慘遭退市的命運,黯然離開資本市場,而“江西養豬大王”正邦在逆勢擴張下,也逐漸走下坡路。
在養豬規模化時代,降低成本是頭部豬企的首要目標。
而養豬業主要分兩種經營模式,壹種是以牧原為首的自繁自養;另壹種就以溫氏為首的“公司+農戶”。
自繁自養養殖經營模式特點,企業自建養殖場、飼料廠,采用專業化養殖技術並雇傭飼養人員,擁有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繁育等全部生產過程,形成了壹個完整的產業鏈。
該養殖模式的優點在於保證養殖企業對生產各個環節的嚴格把控,不僅能夠節約成本,還能實現智能養豬,但缺點就在於產能擴張相對重資產。
“公司+農戶”,該模式下,公司負責品種繁育、技術指導、提供疫苗飼料、產品銷售等環節,委托農戶則負責在自有或豬用的土地上生產欄舍,並按照公司技術進行飼養,公司向農戶支付委托費。
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輕資產”,但在疫病防控、成本上稍遜自繁自養模式。
而在非洲豬瘟後,自繁自養的經營模式優點被放大,牧原因此壹躍成為了豬業大佬,短短數年內,資產翻了幾番。
近期,牧原披露了2023年資本開支,預計在100億元-150億元左右,包括養殖場、屠宰場的建設以及相關維修改造費用等,不僅如此還會加大智能化設備的研發投入,提升生豬養殖數字化智能水平,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溫氏進軍預制菜賽道
對於巨頭豬企溫氏來說2022也是艱難的壹年,雖然肉雞出欄11億只,達到行業內第壹,但生豬板塊卻在虧損,主要原因是生豬價格低迷,疊加飼料成本上漲。
為了適應行業發展趨勢,溫氏將繼續向下延伸產業鏈,加大下遊屠宰和食品加工的投入,不過此前預制菜就已經擠滿各大農業公司,在強者雲集的賽道上,溫氏能否闖出壹片天地呢?咱們拭目以待。
說來說去,養豬難題還是在降本增效、如何有效應對豬周期、把握出欄時機上,個人建議,養殖散戶應重新認識自身優勢,既然沒有雄厚的資金鏈,那就只能在經營方式上更加靈活,才能不被殘酷的豬市所淘汰,而大型豬企也不例外,除了拓寬產業鏈外,也要根據新壹輪豬周期的特點制定經營策略,在生豬養殖行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