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棟的精彩人生
它成就了我壹生的事業——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眼中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冰川事業是壹項豪邁的事業,是勇敢者的事業。”對授業導師、“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院士的這句名言,姚檀棟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所謂的艱難困苦,在冰川學者眼中確實算不了什麽。“對他們特別是青年學者來講,擁有壹個施展才華、進行科學創新的工作平臺,才是大家夢寐以求的。”
在最需要的時候,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為姚檀棟從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臺
姚檀棟與冰川結緣在1975年。大學的第壹堂課上,施雅風先生講述的巴托拉冰川考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姚檀棟從此迷上了冰川研究。
1989年,先後在法國、美國做了兩年博士後的姚檀棟回國了。當初準備以高薪挽留他的美國專家湯姆森教授在他的遊說下,最終與他壹起來到了中國,作為合作夥伴壹起進行青藏高原冰芯研究。
“在最需要扶持的時候,我與其他48名青年學科帶頭人壹起,成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首批資助對象。”姚檀棟十分感慨,“這筆錢實在是太珍貴了,每壹分都用在了刀刃上。我們購置了急需設備,初步搭建起從事冰芯研究的科研平臺”。此後的10年間,借助這個平臺,他先後主持國家八五、九五攀登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中科院重大課題等20多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分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四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壹等獎等獎勵及國家發明專利。
壹個在冰芯研究領域頗有影響的創新群體形成了
姚檀棟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時,以他為學科帶頭人的冰芯與寒區環境研究小組只有三個研究人員和兩個技術人員。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為冰芯研究群體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造血功能,不僅僅是經費保障,更重要的是,它為研究小組加強國際合作和從社會爭取更多的經費提供了支撐平臺”,姚檀棟說。
抓住這壹機會和國際冰芯研究熱點,姚檀棟領導的研究群體小組獲得了長足發展,科研水平不斷提高,隊伍也壹步步壯大。
今天,那個當初的冰川研究小組已發展成為以姚檀棟為學術帶頭人,擁有冰凍圈研究室主任王寧練、博士生導師何元慶,“西部之光”入選者劉時銀、中科院“十大女傑”獲得者孫俊英等22名青年學者在內的梯隊式研究群體。這些來自地理、大氣、遙感、地質、化學、計算機等諸多專業的優秀青年學者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已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5項,目前正在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的生力軍。
回顧走過的路,姚檀棟感到欣慰經過多年努力,姚檀棟和他的科研群體在冰芯與全球變化、冰川變化與寒區環境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具國際水平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他們成功地進行了祁連山敦德冰芯、古裏雅冰芯、普若崗日冰芯等考察研究,推動中國的冰芯研究邁入新階段;建立了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時氣溫關系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者的理論模型推測;以高分辨率冰芯記錄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壹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揭示了冰芯記錄的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特征,並以年際變化的分辨率揭示了過去2000年來的氣候變化。
目前,作為科技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中“慕士塔格科學試驗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姚檀棟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中國西部環境和生態科學”中的重點研究項目。
回顧這些,姚檀棟感到欣慰,“國家在最艱難的時候支持了我們,應該說,我們沒有讓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