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桐鄉名人對聯傳承好家風

桐鄉名人對聯傳承好家風

桐鄉名人對聯傳承好家風

2016年02月16日 14:32:16 浙江文明網

在桐鄉民間,春節前後,傳統的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習俗當屬貼春聯了。

春聯又稱對聯、對子、楹聯。春節張貼春聯,是人們在新春到來之時,借助傳統文學形式,表達對新壹年的期盼。其內容也不限於祝福寄語,記事抒懷、追念祖訓、傳承家風等,無所不含。桐鄉的不少文化名人,如茅盾、豐子愷、徐肖冰等,他們家裏張貼過的對聯,有不少就體現了家訓家風。

走進烏鎮茅盾故居,在觀前街居宅樓下的家塾裏,可以看到這樣壹副對聯:精勤經史學人事,坐記恭敬儒者風。其聯意,就是要學生勤奮地研讀古代經史方面的書,記住並遵行對長賓的禮節,做個有用的讀書人。這所家塾的執教老師,就是茅盾的祖父沈硯耕。

茅盾十歲時,父親沈永錫病逝。茅盾之母陳愛珠為丈夫寫了這樣壹副挽聯: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紅,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這副對聯,充滿了妻子對丈夫的壹片深情和真誠敬意。茅盾母親所寫挽聯,充分彰顯了沈氏這個家庭“重學有誌,憂國憂家”的良好家風。

母親對茅盾從小就進行“勤學立誌”教育。幼年時,茅盾對曾祖父為他所取“德鴻”這個名字不解,母親就耐心地解釋給他聽:“德鴻的德,是按家族輩分排下來的;鴻是鴻雁,就是天上飛的大雁。大雁能飛得很高很遠,妳要立定誌向,長大了像大雁那樣。”茅盾銘記母親的教誨,從小就立誌高遠。他在中學讀書時,讀了《莊子》以後,曾寫過壹篇題為《誌在鴻鵠》的作文,借鴻鵠自訴遠大誌向。

1933年春,豐子愷親自設計的緣緣堂建成。豐子愷取宋代詩人王安石《示長安君》中的詩句,寫了壹副對聯掛在緣緣堂的書房裏。對聯是: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借用此聯,豐子愷表達出對淡泊生活的向往。他這種平民至上的理念,正是“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家風的體現。

文革中,豐子愷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壹些造反派常叫他揭發單位領導和同事所謂的“三反”罪行,他不懼威逼,總是實事求是地提供情況。當時,造反派以改造思想為名,命他在單位裏打掃大院。他每天早上拿著長柄掃帚,總是認真仔細地清掃,連磚頭縫裏的垃圾也不放過。壹位同事走過,見周邊沒人,輕聲對他說:“馬馬虎虎做做樣子算了,何必這樣認真?”他操著家鄉土話說:“謝謝妳的好意。不過,搭漿事體,吾儂做勿來!”

“正直、認真”的豐氏家風,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豐子愷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他曾將老師李叔同的聯句“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須知求己勝求人”書寫出來,讓子女誦讀。其7個子女在家風感染下,為人都正直、厚道。上世紀90年代初,為弘揚名人文化,桐鄉批準成立豐子愷研究會,領導提議安排豐陳寶和豐壹吟為豐研會顧問,不讓她們當普通的會員。對此,豐壹吟在給相關負責人的信中說:“讓我做基本會員,這比顧問更親切……我十分討厭那種論資排輩。晚年只想做點實事,虛名有何益!”

徐肖冰的祖上,原本也是書香門第,清鹹豐之後才漸漸衰落下來。其祖父雖然連秀才也未考上,但熟讀四書五經,寫得壹手好字。每年春節,他都要為街坊鄰居書寫不少春聯。他為自家所寫春聯中,有這樣兩副:詩書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大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這兩副對聯,核心內容就是四個字:讀書、積善。這恰體現了徐氏家族的良好家風。

徐肖冰的祖父十分重視對後輩的培養教育。早在徐肖冰四五歲的時候,祖父就手把手地教他寫毛筆字。家中貧寒,無錢買紙,祖父就找來壹塊方磚,讓他在方磚上練字。後來又送他去讀私塾、上學堂。他經常對兒孫們說:“修橋鋪路,勝造七級浮屠。要多做好事,從善積德。”他說到做到,身體力行。見自家門前財神弄裏的路面有坑,他就去挖泥鋪填;看到住宅後邊宏遠浜水面飄浮著死貓死狗,他會立即用網兜打撈上來進行掩埋。祖父行善積德的壹舉壹動,在徐肖冰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從善助人的家風,在徐肖冰身上得到了傳承。

2008年,汶川突發大地震。當時,徐肖冰正住院治病。他聽到此消息後,立即對中國攝影家協會的領導表示要向災區捐款。平時,居民小區發起的每次慈善活動,他總是第壹個響應。在北京市第壹批和諧家庭評比中,他的家,名列小區第壹。

良好家風影響了徐肖冰的壹生。無論在上海電影公司學藝,還是後來奔赴延安、參加革命,他總是遵循著“從善積德,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樣的祖訓和家風,壹步壹個腳印地走來,終於成為壹代攝影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