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平的個人經歷
1949年1月參加黨的地下工作任地下團支書,解放後調入《衡陽日報》至今從事新聞工作50多年,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下,長期致力於新聞輿論監督的艱苦實踐和理論探索。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和省級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16篇獲獎;發表批評報道48起、批評性雜文時評500余篇,采寫內參110件,無壹起失實,無壹起告狀。
1994年3月28日《新聞出版報》壹版頭條以《黨風記者》為題配短評發表記者長篇通訊,介紹他敢於和善於運用批評武器搞好新聞輿論監督的先進事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天轉播。該文被評為“中國新聞獎”。2000年11月27日的《香港商報》以整個彩版介紹《衡陽“業余紀委”李升平》;2004年作家祖丁遠在全國獲特等獎的長篇報告文學《社會脊梁——湖南有個“黨風記者”李升平》壹書產生強烈社會影響,當地黨政各界舉行了盛況空前的首發式和簽名售書活動,全國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撰文、致函大加推崇。
1994年從《衡陽日報》副總編崗位上離休的李升平,2000年時他已經69歲了,他仍在為壹個特大冤案四處奔波。在他家的客廳掛著《寧負朝野擅權者不負天下眾蒼生》和《浩然正氣》兩幅書法作品,還有名為《斬鬼英雄》的鍾馗圖。
他說:‘我沒有什麽值得報道的。只要覺得老百姓需要我,國家需要我,我就壹天不離休。只要有群眾反映,我就要寫雜文,為老百姓鳴冤叫屈,直到問題解決。’
秉筆直書揭露醜惡
1993年3月,衡南縣柞市鎮陽興村周和平、周道權兩位殘疾人因欠交攤派款,被抄家,遭毆打。在上訪投訴壹個月毫無結果、幾近絕望的情況下,兩人經縣農經委壹位幹部的指點,慕名找到了李升平。李升平在與該縣紀委書記取得聯系後,趕到百余公裏外的陽興村進行實地調查。回來後寫了內參,接著又寫了批評報道《柞市鎮不顧中央禁令亂攤派》,在《農民日報》壹版頭條發表後,引起社會各界關註。中國殘聯、湖南省有關部門分別發表談話和指示,事情很快得到解決。這篇文章對全國減輕農民負擔和助殘工作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事後,兩位殘疾人拄著拐杖,來到衡陽日報社鳴放鞭炮,並給李升平送來了‘為民排憂解難’的橫匾。
多年來,李升平通過新聞批評,使數十起冤假錯案得到糾正,其中最典型的要算衡東縣氮肥廠廠長、高級工程師陳永廉被無端定罪判刑的冤案。壹九九零年七月六日,該廠與該縣某局發生糾紛,縣壹位領導是該局副局長的親戚,出來幹預,並宣布對廠長陳永廉作停職隔離審查處理。而事發那天陳永廉根本不在現場,為了羅織罪名,他們把壹起早已由縣政府作過處理的工農糾紛案翻出來,以此為據判了陳的刑。陳永廉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結果仍然維持原判。該廠職工和陳永廉不斷上訪投訴無效。李升平了解情況後,挺身而出。在兩年多的調查采訪中,他十次坐公***汽車到衡東,謝絕吃請,終於弄清了情況,秉筆直書。此事引起了中央及湖南省領導的重視,經湖南省高級法院審查,認定此案純屬錯案,給予糾正,陳永廉被任命為該縣工業局副局長。
體恤民情關愛百姓
李升平說,批評是為了解決問題,促進事物向正確的、積極的方面轉化。
1986年12月3日,《人民日報》壹版刊登他的來信,反映衡陽農村嚴重缺油,原因是少數當地官員以油謀私。由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見報後,省、市、縣都采取了壹系列糾正和預防措施,及時遏住了克扣倒賣農村用油的歪風,緩解了農民用油的緊張狀態。
幾年前,他了解到鄉村教師遭侮辱、毆打事件屢有發生,但大多得不到嚴肅查處,他大膽地對轟動祁東縣城的毒打教師案予以公開披露。此事引起社會公憤,當地法院依法分別判處兩名兇手有期徒刑和拘役。為了進壹步擴大影響,他將處理結果在省市報紙上發表後,又結合鄉村教師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有關情況,再次向有關部門呼籲,引起了國家教委重視,以《堅決制止毆打教師的違法行為》為題,轉發了李升平的長篇調查報告,通報全國,湖南省教委及時采取措施,有效地剎住了這壹歪風。
衡陽縣剪刀廠保管員賀高峰抵制廠長以權謀私卻遭打擊報復,李升平頂住壓力刊發了對此事的批評報道,同時展開壹系列社會活動,呼籲社會支持和幫助被害者,使問題得到公正解決。該縣紀委壹位官員事後稱,他從來沒有看到壹個記者這樣主持正義,堅持到底。
人生經歷充滿坎坷 李升平經歷曲折。壹九四九年壹月入地下團組織任支書。解放初期任區人民政府秘書。壹九五壹年調入《衡陽日報》任編輯記者、副組長。壹九五七年,因壹篇雜文《為牢騷說幾句話》等原因被錯劃為‘右派’。二十年的‘右派’生活,先後做過三十多個工種,不僅沒把他壓垮,反而使他更加堅定服務人民的決心。
平反後,親友們勸他‘再莫吃筆桿子飯’,李升平義無反顧地回到報社,重新握筆,為人民說話。壹九八五年,李升平被借調到衡陽市委整黨辦工作,本來沒有報道任務的他始終以‘雙重身份工作’,在各類報刊上發表二百零三篇文章。他寫的揭露衡陽市突擊提幹問題的報道,在《衡陽日報》壹版頭條刊出,引起全市強烈反響,《人民日報》還專門向全國介紹衡陽糾正突擊提幹錯誤做法的經驗。
敢於扶正祛邪,自然招來了少數人的怨恨,甚至有人揚言要報復他,但廣大群眾支持他。壹位與李升平素不相識的鄉村教師書贈他壹副對聯:‘未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李升平真是壹條‘好漢’。
他敢於寫批評報道但也堅持原則。把‘三壹’、‘三跟’作為座右銘。‘三壹’,就是壹腔熱血、壹身正氣、壹支利筆;‘三跟’,就是跟中央精神更緊些,跟群眾實際利益更近些,跟讀者更親近些。除在本報進行公開報道外,1984年以來,他先後寫了百余篇內參和內部匯報,有時,他還以讀者身份,向中央報刊寫稿寫信,讓下情上達,促進中央政策在本地區得到貫徹。比如,他寫的《當桔子熟了的時候———農民為何要毀樹》,在《農民日報》壹版頭條配發評論發表後,全國好幾家文摘報都在顯要位置上轉載,《人民日報》也在《觀察與思考》欄目轉發。
李升平離休後的六年中,接待信訪有二千多人次,發表批評報道幫助辦案的有十二起,另寫點名點姓批評的雜文和新聞評論35篇,撰寫內參八件,幹預冤假錯案七起,其中有四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糾正。
古稀之年的李升平,多年來在各級報刊發表的全部批評報道和大量指名道姓的雜文及內參,竟無壹失實。在衡陽市記者節慶祝會上,他表示:“雖年老力薄,仍癡心不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時他提出:“要認真當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切莫要以‘打抱不平’形式謀私利,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