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什麽樣的演員才算好演員?

什麽樣的演員才算好演員?

有口皆碑的「好演員」,似乎從未變得如此緊俏。

如今,對於壹位演員,毀譽參半已經算是好的評價,被罵得狗血淋頭的比比皆是。

壹個拉胯的造型、壹句誇張的臺詞,變成表情包傳遍社交網絡,就足以讓已被封神的影帝影後們,演技評價從天上跌落到泥土裏。

口碑翻車只要壹夜,但究竟怎樣才算好演員、如何成為「好演員」,則變得眾說紛紜、撲朔迷離起來。

作家亦舒認為壹流演員是這樣的:當年伊力卡山尋找《蕩母癡兒》裏卡爾壹角,占士甸去試鏡,表演完畢,導演問助手:「如何?」

女助手聲音顫抖:「導演,他就是卡爾。」

在亦舒看來,當年有幾部臺劇大爆,主要原因在於,演員憑借自身氣質、演技和信念,與角色融為壹體,演員即是角色,角色即是演員本人。

北京人藝的副院長馮遠征為人民日報撰文,他認為演員的道德優先於演技:好演員首先是德行好,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還是演戲……

導演陳凱歌則指出,壹位藝人必須做好了準備,才有機會能站到攝像機面前;有機會站在攝像機面前,才有機會成為「演員」、「好演員」。

娛樂博主十級嗑瓜子選手的體感是:現在電視劇爆不爆,演員越來越不重要……演員的替代性很強,演技再好也救不了糟糕的劇本、乏力的平臺、以及這部電影/電視劇無限待播的窘況。

壹種普遍的***識是:在當下「影視寒冬」的環境中,演員們似乎很難單純通過好好演戲來證明自己是「好演員」,如今壹個演員要被稱為「好演員」,當然在業界有不少角度刁鉆的標準,但也出現了不少流水線式的套路捷徑。

 那麽真正欠缺的是什麽呢?其實是編劇,回想壹下能感覺到,不管是之前的演員綜藝,還是最近的導演綜藝,都很少會提到編劇的名字,甚至有些刻意的去掉了他們的位置,比如《導演請就位》第壹賽段就是改編IP,直接拿別人的題材改編,好多導演幾乎都是自己充當兼職編劇角色。

在節目中,常常能聽到陳祉希等幾位制片人表示制片人和導演是平等的關系,但小八更想說編劇也應該是跟導演相同的水平,甚至在壹些作品中編劇的水平才是真正決定影視作品能否大火的關鍵。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電影《流浪地球》在開拍前,郭帆只是個半吊子導演,除了吳京外,其他也都是青年演員,最後成功是否是因為背靠了劉慈欣的科幻構想,相信很多人心裏都有答案。

前幾年大火的《隱秘的角落》,辛爽第壹次被小八所知還是在《幻樂之城》,前面基本都沒有導演過幾個像樣的長片,如果不是改編自小說《壞小孩》,這部劇恐怕也沒有爆火的土壤吧。

而這些年影視作品越來越依賴於小說改編,每年的大部分作品不是翻拍自之前的某某經典,就是改編自某小說,影視作品越來越喜歡這種直接的拿來主義,越來越懶於請個編劇來自主寫作,當然也在於如今的編劇或許也沒有了當年那些編劇的才氣。

在情景劇為王的二十年前,算是導演和編劇合作最為緊密的壹個階段,王朔、梁左代表的京圈編劇和寧財神、俞白眉代表的網絡編劇為當年的影視劇註入了靈魂,《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閑人馬大姐》、《武林外傳》都算是小八時常回看的作品。

而到了快餐時代,壹部作品越來越等不起幾個編劇互相打磨,影視作品也開始越來越模板化、同質化,古偶火了,就都拍古偶,宮廷火了就全拍宮廷,職場火了又紮堆職場,經不起推敲的劇情越來越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越來越少,粗陋的穿幫越來越多,真正考究史料的越來越少。

其實市場上不缺有演技的演員,也不缺能拍出片子的導演,最缺的其實是能寫出好作品的編劇,與其開了半天的《導演請指教》、《演員請就位》,不如看看有沒有啥能展現編劇實力的節目,能讓國內編劇的水平好好提升提升,能寫出壹些符合邏輯的好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