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後妃制度是什麽樣的呢?
後妃是中國古代歷史中壹個特殊的階層,她們雖身處後宮,卻也和前朝政治密切相關。明朝對後妃的管理和控制堪稱典範,因為明朝幾乎沒有出現後妃和外戚幹政專權的現象。這不禁令人好奇,明朝的後妃制度是什麽樣的?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借鑒了前朝後妃幹政、外戚亂權的經驗教訓,制定了壹系列嚴格的制度。從後妃的選拔條件設置,到具體的禮儀制度都進行明確的約束和管制:
我們先來看後妃的來源。明初為鞏固政權,明朝皇室時常與功臣、勛貴聯姻。明宣宗之後便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從低級官員和軍民之家選拔後妃的選秀女之制,這是避免後妃和外戚幹政的重要壹步。選秀女的流程復雜,篩選條件嚴格。欲被選入宮,至少滿足以下幾點:出自良民之家,父母俱在,家法嚴整;年齡合適;才德兼備;身體健康;未曾有過性生活。總而言之,選秀女幾乎是百裏挑壹的事。
壹入宮門深似海,女子入宮並不等於從此享盡榮華富貴,也可能意味著壹輩子都被幽禁於深宮中,失去自由,生活悲慘。所以,古代民眾對選秀女之事大多是敬而遠之。壹旦有采選秀女的風聲傳來,當地的童男童女便紛紛嫁娶。所以,明朝皇室為了不驚擾百姓,便將選秀的地域範圍進行劃定,側重於京師附近。
我們再來看明代後妃等級。如果不包括皇太後和太皇太後,那麽後宮級別最高的五等分別是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嘉靖年間,明仿唐制復設九嬪。嬪妃之下還有才人、選侍等等。嬪以上為主,嬪以下為仆,但是又並非不可逾越。後宮中的宮女和女官雖不是妃嬪,但也可供皇帝禦幸,若承眷於皇帝或者誕育皇子皇女,便有晉升的可能。
後妃的等級體現著其地位,關系著其在宮中的待遇,不同的等級之間不可逾越。等級所致的差別大抵有以下幾個表現:冊封禮規模不同,分為冊後儀、冊妃儀、冊嬪儀三類;出行規格不同,按著等級配備不同的車輿、儀杖;冠服、常服不同;寶冊不同,按照明代禮制僅皇後有寶(印璽)、有冊(冊書),貴妃及以下有冊無寶,但後來皇貴妃和貴妃也有寶有冊,只是形制稍遜;後妃們死後的喪禮、陵寢、祭祀也會因生前等級而形成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