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磅調查:起底中國足球“假洋教練”
編者按
隨著中國足球改革的深入,抓青訓、抓基礎成為圈內人士的***識,也日益引起 社會 各界的重視。由於本土青少年教練的缺乏,包括 社會 青訓、學校足球甚至俱樂部青訓,都不得不從國外引進不少“洋教練”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地方出現了“假洋教練”等問題。如何規範引進國外優秀青訓人才,更好地促進中國足球青訓發展,成為當下必須解決的壹個現實問題。
“假洋教練”風波背後
維克多(化名)是壹名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半年後他就離開了學校,在河北壹家半職業俱樂部踢球謀生。此外,他還做著壹份教小孩子踢球的教練工作。盡管沒有任何教練證書,維克多這份工作找得並不困難。
當問及是否知道執教需要資質時,維克多說:“我也知道這不對,但很多人都在這麽做,看起來也就沒有什麽風險。教孩子踢球並不是壹件壞事。”
“現在市場上外籍教練需求量很大。很多家長覺得中國足球不行,教練更不行。外教還能讓小孩子接觸外語,家長就願意找外教。壹些青訓機構外教的課時費能夠達到中方教練收費的兩倍。”北京某青訓俱樂部總經理坦言,在快速增長的需求下,(像維克多)這樣不具備資質的教練並不少見。
“家長和學生很難分辨外教的水平,中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在這個過程中,留學生也好,想賺錢的人也好,受利益驅使,就出現這種所謂的假洋教練。”該總經理表示。
重慶壹名校園足球教練透露,足球市場火爆後,不少英語培訓機構的外教也跳槽去做了足球培訓。“甚至有壹個在重慶賣小面的美國人艾文,平時和我們踢踢野球,也去做了壹段時間青訓。還有壹篇《小面館洋老板執教重慶首個外資足球學校》的報道發在網上。”該教練表示。
據了解,壹名持有歐足聯B級或A級教練證、有青訓帶隊經驗的外籍足球教練在中國的月薪大約在人民幣18000元到40000元之間,加上手續、翻譯、食宿等費用,總花費還會更高。
“而那些來自足球發達國家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踢球,培訓機構請壹名會踢兩腳的外國人來充門面的花費往往不到壹萬,有些兼職甚至3、5千元就夠了。”壹名業內人士表示。
“相比起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假洋教練現象更加突出。2017年就曾經遇到過經紀人向我推薦,說是只要外國人的臉,辦假證就行。”中部地區某縣級市壹名青訓機構負責人說。
證書的真假是否能識別?壹名地級市足協負責人表示,世界各國教練員體系各有不同,即使基層地方足協層面也很難分辨,只能通過訓練去把關。
壹名在中國工作超過3年的英國足球教練表示,有很多人把來中國當教練想得過於簡單,也是假洋教練出現的原因之壹。“英國在內的很多足球發達國家都存在教練員資源過剩,很多人很難找到教練工作。聽說中國足球市場火爆就來碰碰運氣,其中有些沒有任何執教經驗,也不了解中國。”
“我遇到過只會教小孩說英語,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外籍教練。小球員們並沒有得到與學費相匹配的高質量訓練,練錯了比不練還可怕。假教練更低的薪水還拉低了市場行情,擠壓了真教練的生存空間。中國足球最終成了最大的輸家。”該教練痛心疾首地說。
“非法工作”的真洋教練
“在中國,有壹部分外籍足球教練是在非法工作,這已成為常態。”這是壹則2018年12月發布在英國足球教練員招聘網站中的壹段話,在圈內廣為流傳。
馬特·沃德介紹,這與中國工作許可的要求和足球行業的特殊性有關。根據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等有關部門頒布的《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試行)》,外籍青訓足球教練屬於外國專業人才B類,申請工作許可的申請人必須具有學士及以上學位和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歷。
“但是考取教練員證書與大學無關,歐洲乃至全世界有許多足球教練員都不具備大學文憑,很多職業球員出身的教練可能都沒讀過大學,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是好教練。”馬特·沃德說。
西班牙教練羅德裏格·恩裏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2016年8月,擁有歐足聯A級教練證並且完全符合工作簽證申請標準的羅德裏格,通過壹家西班牙經紀公司來到成都執教。讓他奇怪的是,該公司並未為他按規定申請工作簽證。
不僅如此,羅德裏格表示,他的薪水、福利都和經紀公司此前承諾不符。俱樂部把各項費用都先打到經紀公司,他只能拿到其中的45%,其余55%全部被經紀公司拿走。
當問及為什麽不起訴該經紀公司時,羅德裏格說:“我不懂中文,我不知道(我和經紀公司簽的)合同在中國是否合法。我們被縛住了雙手,我又必須要賺錢養家。我哭過很多次。”
羅德裏格介紹,據他了解,遇到類似情況的西班牙教練並非個例,他有兩名同事都因為同樣的原因選擇離開中國。
中超某俱樂部負責青訓的副總經理表示:“足球經紀人很重要,但中國的經紀人制度還不夠完善。這種吃完原告吃被告的行為,職業俱樂部也深受其害。”
“我們很早就遞交了申請,也符合條件,但壹直沒通過,希望能夠在他的 旅遊 簽證到期前辦好。”該負責人說。
“為了滿足各項規定,這個工作簽證我們辦得很辛苦,人力和時間成本很高。”長沙市騰躍足球俱樂部董事長譚迪說。
“工作簽證是法律問題,大家必須要遵守。但是從未來來看,如果中國想要更多的優秀的專業教練,能不能在審核中更多以教練員執照作為標準,而不是大學文憑。”馬特·沃德呼籲,“有很多教練來中國很快就走了,因為他們需要承擔非法工作的風險。中國如果想要更多高水平、能夠長期工作的外教來提升足球水平,這個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掛牌、擦邊球,“洋青訓學院”又真假幾何?
“我承認有國外職業俱樂部是在中國認真做青訓,也做得很好。但也有壹部分職業俱樂部,只是到中國來掙快錢,收取掛牌費用。”壹名曾運營某英超俱樂部在中國授權青訓營的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國內壹些青訓機構、 體育 公司會每年付給國外的職業俱樂部壹筆10萬到40萬的掛牌費用,獲得授權以俱樂部的名義開辦足球學校。但這些青訓營和俱樂部的實際關系,也僅僅是名義而已。
“俱樂部並不在意這些在中國授權掛牌的青訓營,因為他們不需要付出任何投資,都是中國公司在運營。他們也不在意青訓營的質量,教練和俱樂部也沒有關系。即使有教練確實是從英國過來的,很多都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只是因為中國需要就派過來了,這種情況很普遍。掛牌的青訓俱樂部往往收費更高,但是並不意味這能為小球員提供更高質量的培訓。”該負責人表示。
“他們甚至連俱樂部的正品球衣都不願意提供,我們都得去淘寶上買。”該負責人笑稱。
據了解,巴薩俱樂部目前在中國開設了數所足球學校,分布在青島、成都、海口和雲南昆明等地,其中並沒有重慶。
社會 青訓體系中的發展與未來
據中國足協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5月,全國各類 社會 足球青訓機構從2015年的1983家增加到6951家,四年間增長了4968家。2015年足改方案的頒布,極大地刺激了足球培訓市場的增長。
社會 足球青訓機構的崛起,成為校園足球與專業足球和職業足球的重要紐帶,是中國足球“五系壹體”青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多家職業俱樂部青訓部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踢球的小孩越來越多了,俱樂部選材也變得更加容易,這其中 社會 青訓機構的作用功不可沒。
“坦白講,作為市場化的青訓機構,教育部門、 體育 部門(對我們)的約束力都很小,真正有約束力的還是市場監管部門,但市場監管部門又沒有能力去審核教練員資質這些專業的東西。”壹名 社會 青訓機構負責人表示。
至於如何解決問題,有不止壹家青訓機構從行業發展層面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如果大力整頓,很擔心拉低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行情,然後壹管就死。與其糾結於假教練等等問題,不如更多向家長和學生宣傳什麽是好的訓練和教練。 社會 形成***識,自然就沒有假教練的生存空間。”
中國足協和許多地方足協也在積極引導 社會 青訓機構發展,旨在通過足協品牌青訓機構認證和搭建官方競賽平臺等方式,來推動行業規範的樹立。截至2019年5月,在中國足協申報系統註冊的 社會 足球青訓機構2019年達到816家,比2018年增長183家。
除管理體制機制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假洋教練更多反映出的是國內教練員,尤其是青訓市場教練員供不應求的問題。問題的核心在於,中國缺乏自己本土的優秀青訓教練。
“如果中國教練水平無法得到質的提高,家長自然會傾向於選擇外教。”壹名資深從業人員表示。
“現在情況很矛盾。退下來的職業選手或梯隊選手,文化水平不行。有壹次永川辦C級教練員培訓班,有兩個職業球員,死活就寫不出來教案。另壹方面,教小孩子踢球必須身體力行地演示動作,沒有專業培訓過的教練也不行。教練缺口太大了。”重慶永川足協副主席田靜表示。
同時,教練員的分布還存在地區不平衡的現象。“大學的 體育 學院、 體育 類院校基本集中在大城市,他們的畢業生是從事青訓行業的主力軍。我們同學畢業後基本都留在城市裏了,願意回區縣的稀缺,其中足球專業的更少。區縣裏面也想要發展足球,問題就大了。”壹名 體育 院校畢業並在壹線城市工作的青訓教練表示。
根據中國足協統計,2015年來以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的B、C、D級教練員培訓開班期數和培訓人數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合計4年間(2015-2018年)教練員培訓人數增長近38000人,但依然無法滿足中國足球市場的需求。
“由於發展基礎過於薄弱, 歷史 欠賬太多,目前的發展依然滿足不了快速增長的教練員需求。旺盛的需求還催生了各種良莠不齊的教練員培訓班和大量的教練員‘多國部隊’。 社會 足球青訓機構的教練員水平普遍較弱,缺乏行業的規範和標準,都有待進壹步治理完善。”中國足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足協近年來已經實施壹系列舉措,以完善國內教練員和在華外籍教練員的相關制度和管理規範。同時經過壹系列嚴格的檢查,中國足協成為日本之後,第二個獲頒《亞足聯教練員公約》職業級資格證書的國家協會。教練員培養體系和註冊管理體系都在逐步完善中。各地方會員協會也按要求已經開展了對在華外籍教練員的資質認定工作。”中國足協技術部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