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銀行的秘密——《香帥金融學講義》讀書筆記
再說說讀這壹章的感受,帶著計劃讀,不會看幾頁就停下來,而是會壹口氣讀完,竟然用了將近2個小時(34頁),感覺上與不做計劃讀相比效率更高,再整理壹遍,印象更深。相對來說,學得更紮實壹些。
發現自己不能壹段時間只讀壹本書,需要幾本不同的書同時進行。這壹周還開始讀了《西南聯大文化課》和《吳軍閱讀與寫作》兩本書,都剛開了個頭。
銀行,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知其壹不知其二。比如說,在歷史上,寺廟、客棧、布莊、藥鋪都充當過銀行的角色。為什麽他們也可以充當銀行?這壹章講了銀行的前生今世,告訴我們他們跟現代銀行的***同特點是,他們都搭建起了社會的信用網絡。
歐洲民族國家的演化依賴於統治者,商人和銀行家之間的夥伴關系。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6世紀之後的大航海時代,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著是荷蘭和英國,憑借最先進的資本市場和中央銀行體系,成就了全球霸主的偉業。
直到15 、16世紀,歐美居民對國家的概念還很淡漠。銀行信貸體系和國家治理緊密聯系在壹起,對於現代意義上“國家、公民、政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從人類400年的近代史來看, 銀行信貸體系是現代經濟運行的基礎,它就像壹個城市的地下管道工程壹樣,不壹定時時可見,但卻支撐著整個城市的循環和呼吸。
難怪哈伯和凱羅米裏斯感慨說“國家創造了銀行,銀行創造了國家”。
法定貨幣是現代貨幣的靈魂,意味著現代貨幣是由國家賦予銀行(比如中央銀行)某種特許權力而發行的,支持貨幣的關鍵是國家信用。
1944年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到1971年美元跟黃金脫鉤,開啟了信用貨幣時代。
數字貨幣,如比特幣在很多場景下都能完成貨幣的計價、支付,甚至價值儲藏功能,但也正因為它是去中心化、去銀行化的,在國家仍然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組織形式的大背景下,比特幣要取代各國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可能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銀行體系在現代經濟運行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國家經常通過銀行體系來調控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其中,存款準備金制度和基準利率是兩個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存款準備金制度主要涉及資金的量,而基準利率調整的是資金的價格,通過量和價兩個維度的調節,國家也因此擁有了調控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的能力。
這兩個工具的具體作用,我很喜歡書裏的這樣壹個比喻:
存款準備金率的微小變化,通過銀行體系的循環,會引起社會信貸規模的巨大變化。所以調節存款準備金率,就像控制水庫閘門壹樣,會影響全社會的信用規模。
如果說存款準備金率是用來調節資金量的,那麽基準利率則是調節資金價格的。在農業生產中,如果用水成本太高,農民可能就寧可讓土地荒蕪。如果水量充足且價格低廉,農民可能就願意多開墾壹些荒地,多種壹些莊稼。
同樣的道理, 降低基準利率(降息)就是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刺激經濟,而提高基準利率(加息)則是要抑制投資消費行為,給經濟降溫。
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都和過度降息刺激經濟的政策有密切關系。
調節基準利率,就是通過調節資金價格,影響人們的投資消費意願,從而達到調控經濟的目的。這個邏輯本身是自洽的,而銀行體系具有杠桿效應,壹旦利率調整幅度過大,市場預期被徹底扭轉,就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反饋效應:比如加息的力度過大,經濟容易收縮過猛,引起“旱災”;降息尺度寬了,又可能導致“大水漫灌”,產生資產泡沫。所以,加息、降息的力度和節奏很難把握。
中央銀行是絕對的系統中樞。它管控著貨幣發行的閘門,更是市場的最後貸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之壹竟然是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 大蕭條之所以從美國蔓延到英國,德國,最終升級為世界大戰。是因為中央銀行沒有作為市場的最後貸款人發揮作用。同樣是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實際上比1929年的大蕭條還嚴重,但是全球主要央行果斷協同救市,積極充當“最後貸款人”,很快阻止了危機的蔓延。
之前幾乎人人都用的余額寶就是壹只貨幣基金。其實到2019年7月,我國114家金融機構壹***推出了730只貨幣基金,總規模差不多達到了7.74萬億元。
貨幣基金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仍然實施利率管制。根據Q條例,活期存款沒利息,定期存款的利息則設有上限,所以老百姓的儲蓄意願非常低。
從1978年到1999年,美國貨幣基金占存款的比例從1%直線上升到63%。壹大半美國老百姓都去買貨幣基金,不在銀行存錢了,這正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銀行存款大搬家,史稱“金融脫媒”。
中國並沒有像美國壹樣發生銀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2013年至今,居民的儲蓄存款總額壹直是上升的。截至2019年6月,我國貨幣基金僅占存款總額的3%左右,在整個中國金融體系裏還只是滄海壹粟。
從收益的角度來看,貨幣基金收益率主要取決於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
換句話說,想知道什麽時候買貨幣基金更好,只要看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什麽時候更高就行了。
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動主要受宏觀經濟環境和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市面上資金流動性充沛,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就下降;反之,市面上資金流動性緊張,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就上漲。
很多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只是壹個通道,銀行往往會收取1%~2%的通道費用,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則沒有監管義務,如果融資計劃失敗,銀行是不負有保本責任的。
資管新規以後,銀行就沒有固定收益的保本理財產品。
壹般人要怎麽判斷某個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度呢? 總結而言,有以下幾種技術和策略。
很多內容都是摘抄,很多概念和比喻可以不時地拿出來分析當下的某壹個現象,也算是“學習”中“習”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