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孫永平的閱歷

孫永平的閱歷

孫永平1930年出生於山東龍口西轉渠村,是農民兒子,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壹名演員,更沒想到會成為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壹名演員,甚至成為導演。

在圈子裏,孫永平被稱為“通訊員專家”,因為他扮演的都是通訊員、警衛員等等的小人物、小配角。他的長相也是眼睛小小、嘴巴小小,鼻子尖尖、下巴尖尖,典型的“小字輩”模樣。

孫永平從壹開始就演帶“小”字的戲。先是和村裏的孩子壹塊演《小放牛》。16歲考進膠東國防劇團,後轉入山東軍區兼新四軍軍部政治部文工團,在第壹個話劇《逃出閻王殿》中演了個“二丫頭”,後來在《吳夢強送雞》、《劉順清》、《三擔水》中演的是“戰士小李”、“小鐵匠”和“老資格”,反正都是小兵。

解放之初,孫永平從部隊轉業到上海電影制片廠任電影演員,在張客導演的《農家樂》和湯曉丹導演的《勝利重逢》兩部電影中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但他非常重視這兩次機會,虛心好學,不恥下問,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南征北戰》、《南島風雲》、《老兵新傳》……壹次又壹次扮演通訊員、小戰士,讓他混個臉熟,《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員小馬,也許是他比較出彩的壹個角色。在拍攝飛馬報信的鏡頭時,那匹性情暴躁的蒙古馬奔馳中突然踩到壹塊石頭,馬失前蹄當場倒斃,孫永平被摔出兩丈多遠昏死過去,經搶救才脫險。憑這個配角,孫永平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年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選個人壹等獎。這說明,他那種真摯、樸實、幽默的表演風格得到了認可。

作為導演,孫永平是從拍紀錄片開始的。1964年,他和著名電影藝術家張駿祥以及天然同誌***同承擔了大型藝術性紀錄片《大慶戰歌》的編導工作。剛拍了壹半,“文革”就開始了,張駿祥和天然先後被揪回上海批鬥,孫永平則頂住壓力,堅持留在大慶把鏡頭拍完,存入片庫妥善保存。動亂壹結束,孫永平就幫助張駿祥做好《大慶戰歌》的後期,送審通過並播放,他感到莫大的欣慰,也因此而成為壹名光榮的“大慶榮譽市民”。 孫永平真正開始獨立執導的故事片是1982年的《犟小子》(又帶“小”字)。他因小說作者的名字與自己相差壹個字發生興趣,繼而被小說內容吸引,將之搬上銀幕,塑造了壹位堅持原則,與挖社會主義墻腳的人進行鬥爭的“犟頭犟腦”的青年工段長。

孫永平在銀幕上是個“小人物”,生活中卻是壹名老黨員,是秦怡的入黨介紹人之壹。

在最後的日子裏,孫永平知道自己癌細胞擴散,來日不多了,但他非常樂觀,因為回望自己的壹生,沒什麽遺憾。電影表演學會的獎章證書和大慶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表明,他這個“小字輩”做到極致了。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副總裁、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許朋樂說,自己不久前曾去醫院看望過孫永平,他的妻子和女兒都陪伴在身邊,“他很樂觀,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但是沒有悲哀。他說自己壹生知足,拿到了電影表演學會的獎,又被評為大慶榮譽市民,他很高興大慶人民沒有忘了他。他非常豁達、非常樂觀、非常知足,他說這次自己過不了了,但是沒什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