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曙光股份再遭凍結

曙光股份再遭凍結

“又壹百億富豪栽了!”

2022年9月,壹則爆炸性的消息同時引起房地產、汽車、金融圈震動:華泰汽車創始人張秀根因“非法倒賣土地”被警方批捕。

張秀根是誰?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但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張秀根絕對是個不得不提的人物。

他創辦的華泰汽車,曾是中國SUV汽車鼻祖,造的車被誇中國“卡宴”。

他造出的聖達菲,曾是中國維和部隊專用車,被評為CCTV年度車型。

創始人張秀根,以141億元身家成功躋身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

華泰汽車創始人張秀根

然而,就在張秀根穩坐富豪榜時,這些年的華泰汽車卻醜聞頻現。

不僅被曝出銷售造假,上報的數據被中汽協拒絕使用;還因拖欠員工工資,被員工拉橫幅控訴;除此之外,股權被質押、生產基地也全面停產。

這時人們才驚覺,華泰汽車早已成為“時代眼淚”!

壹個曾經風靡全國的“國貨之光”,是如何倒下的?

張秀根,壹個億萬富豪,又是如何身陷囹圄的呢?

張秀根的故事,要從包頭工說起。

1983年,張秀根從部隊退伍,帶著6個兄弟組成施工隊,熱火朝天地投入到內蒙古包頭市城市建設的隊伍中。

多年的部隊生活培養了張秀根嚴謹的做事風格,他做事有流程,幹活有標準,很快他就從魚龍混雜的建築隊裏脫穎而出,成了許多鄉鎮企業項目的第壹人選。

1991年,張秀根已經建立起230人的建築團隊,除此之外,還坐擁167萬元固定資產,40萬的流動資金。

在那個萬元戶都很稀有的年代,張秀根的財富讓很多人難以望其項背。

為了管理越來越大的團隊,1993年,張秀根創建了恒通集團,並開始涉足房地產開發、投資等多個領域。

在建築行業蓬勃發展的第壹個十年裏,張秀根賺得盆滿缽滿。

張秀根

時間來到2000年,國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街上的車開始多了起來,張秀根敏銳地感受到,壹個新的風口將要到來。

該怎麽入局?局外人張秀根壹無所知。然而,就在此時,壹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在他面前。

張秀根得知,山東榮成汽車廠遭壹汽撤資,正急著尋找資金入股。

他立即懷揣重金,奔赴1500公裏外的榮成,成為了榮成汽車廠的新主人。隨即,華泰汽車成立。

很多年後,張秀根回憶起當時,形容這是壹個“天上掉餡餅的生意”。

為什麽?

首先,地理優勢。榮成市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與韓國隔海相望。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要與韓國企業合作,榮成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

事實也的確如此。1991年,榮成汽車廠成立後,就與“韓國現代”合作生產了“奧奔”吉普車。

其次,榮成汽車廠的技術已經經過了市場驗證。1999年4月,榮成汽車廠並入壹汽後,把“奧奔”改名為“解放”,投放到市場後,大受歡迎。

接手榮成汽車廠後,張秀根壹下從汽車制造業的門外漢,搖身壹變擁有了現成了汽車生產線、可靠的技術、驗證過的市場,以及稀缺的汽車生產資質、有名的產品。

資本、技術、市場、資質、名氣,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

華泰汽車壹開局,就是王炸,讓無數同行眼紅。

2003年,華泰汽車與“韓國現代”合作,推出國內首款SUV“特拉卡”,壹炮而紅。

“60萬元的配置,30萬元的價格”,廣告詞極具誘惑力,讓每個買車人都心神搖曳。

當時的特拉卡有多火?

上市的第壹年就賣了15000輛,是當時市場上最暢銷的車型。可別小看15000輛,那可是20年前,當年壹汽大眾的年產量都只有30萬輛。

當時的華泰,真可謂是“國貨之光”。

特拉卡

2005年,張秀根趁熱打鐵,和“現代”簽下了“聖達菲”。這是“現代”最成功的車型,在國內上市後,就成為“CCTV年度SUV車型”。

央視背書,華泰壹戰封神,被業內稱為“中國SUV車型鼻祖”。

聖達菲

壹時間,張秀根風光無限。各地爭相邀約,希望他能在當地建廠,並給出超級實惠的政策扶持。

2005年,鄂爾多斯政府邀請華泰建廠,給錢又給地。華泰拿到了6000畝土地、10億貸款,外加兩個煤礦。

這待遇,叫多少同行艷羨?

張秀根拍著胸脯畫大餅:未來7年內,華泰將建壹個集整車、清潔型柴油發動機和汽車零部件的綜合型生產基地。

有了助力,華泰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

華泰先是在2011年推出“華泰B11”,後又推出號稱“中國卡宴”的“華泰寶利格”。

銷售數據也十分亮眼,上市4個月的累積銷量就有3000輛。

自主研發轎車

漂亮的銷售業績,給張秀根帶來了各種邀約。

2013年初,張秀根把華泰集團總部從北京搬到天津。

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張秀根意氣風發,信心滿滿,不僅計劃在天津打造第三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還計劃投資86億元,把華泰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

此時,國家出臺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方案”,希望在新能源車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嗅覺靈敏的張秀根意識到,屬於電動車的時代要來臨了。

2017年,華泰汽車造出了首款純電動SUV,並且大賣近10萬輛。

華泰集團

張秀根人生第二個高光時刻來了。

他在采訪時高調宣布,華泰已經掌握了新能源車的核心造車技術,而且擁有純電動車的自主知識產權,還拿到了相關發明專利的授權。

而且,華泰已經成立了鋰電池新能源項目,從鋰電池的上遊材料,到整車生產,形成了完成的鋰電產業鏈。

為了獲得更先進的技術,張秀根還把研發中心開到了德國慕尼黑。

此時的張秀根手握華泰汽車,儼然是業界大佬。

2018年,張秀根在新能源市場上斥資31億收購曙光股份,拿到了新能源車的生產資質,還成功借殼上市。

放眼整個新能源車市場,蔚來剛成雛形,比亞迪還在壹門心思造電池,華泰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汽車廠

人生得意時,張秀根直稱“華泰”為“中國自主汽車第壹品牌”,並預測,2018年,華泰的整車銷量將達到20萬輛,到2020年,將突破50萬輛。

世界都在等著張秀根再創輝煌,然而,現實卻讓張秀根啪啪打臉。

2018年,中汽協拒絕使用華泰銷售數據的消息,如同壹個炸彈,揭開了張秀根“皇帝的新裝”。

原來,這些年華泰汽車的銷量嚴重註水,漂亮的業績全靠造假!

華泰汽車的欣欣向榮,不過都是表面光鮮。

其實壹開始,張秀根和“現代”合作的兩款車,的確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但離開“現代”後,華泰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撤掉“現代”車標後,華泰“聖達菲”的銷量日漸下滑。

雖然後面推出了“華泰B11”,和“華泰寶利格”,都銷量慘淡。

尤其是華泰汽車,山寨各式豪車,引發全行業吐槽。

華泰車型和豪車的嚴重撞臉,B11外型幾乎完全復制了“賓利”;“寶利格”又和“保時捷卡宴”幾乎壹模壹樣,就連內飾,也遭到用戶吐槽,完全抄襲“豐田凱美瑞”。

張秀根豪言“自主研發”,完全就是壹場笑話。

華泰車外形山寨,質量更是堪憂。換擋、發動機等質量問題頻發,產能又出現問題,導致當年新車上市,上牌量不足百輛。

華泰汽車廠

然而,這壹切都被華泰掩蓋了。

2011年,華泰稱其前4個月的銷量有3000輛,事實上才賣出100輛。

2018年1月,華泰汽車對外宣布的數據是1316輛,但壹個月前他們還宣傳月銷2.1萬輛。

在沒有任何大事件影響的前提下,前後壹個月的銷售數據竟然相差16倍!恐怕華泰汽車的數據是閉著眼睛填寫的吧!

中汽協壹氣之下,把華泰全年銷售數據歸零。

官方下場,造車神話華泰,瞬間淪為業界笑柄。

壹石激起千層浪,華泰的醜聞全面開花。

2019年,某銀行內部郵件流出,華泰汽車將會進入破產程序。

與此同時,華泰員工控訴華泰欠薪。更有華泰員工曝出,曾經風光無限的新能源車早已停產,整個研發部空空如也,壹個研發人員都沒有。

華泰在鄂爾多斯的生產基地早已停工,6000多畝的生產車間已經閑置。

記者在調查後發現,華泰收購曙光後,就將手中持有的股份全部質押,並因資不抵債,被全部凍結。

華泰連同旗下數家子公司壹起,上榜老賴名單。

生產基地停產、研發人員集體出走、拖欠供應商貨款、股權被凍結、登上失信人名單張秀根埋下的雷,爆發了!

截止到2019年,華泰負債從已經高達294億。

而讓眾人驚得跌掉眼鏡的是,這些年,張秀根依然穩坐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榜!

2019年,張秀根身家138億元。

2020年,張秀根身家139.9億元。

2021年,張秀根身家141.3億元。

壹邊是華泰公司資不抵債,壹邊是大老板張秀根財富不降反增,這讓人不禁好奇,張秀根憑什麽?

這時,眾人才發現,那些靠畫大餅得來的煤礦、土地,都讓張秀根轉手,換成了真金白銀!

原來,華泰在入駐鄂爾多斯拿到土地和煤礦之後,並沒有投入到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中,而是作為抵押物獲得銀行巨額貸款。

光兩處煤礦轉手,就讓他賺了40億,這種快錢,可比造車、賣車來得容易多了。

張秀根

嘗到甜頭的張秀根,開始故伎重演。

2018年,張秀根和鄂爾多斯市的官司正膠著。

此時,張秀根卻臉不紅、心不跳地南下湖南,用造車項目繼續忽悠湖。

他用虛報的數據,造假的業績將造車項目推進得格外順利,從簽約到交地,只用了41天。

不得不說,壹招“空手套白狼”被張秀根玩到了極致。

張秀根手握大宗土地、煤礦,作為抵押物向銀行獲取高額貸款。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張秀根的野心。為了獲得更高額度的授信,張秀根利用華泰汽車入股銀行,再通過向銀行質押土地,換錢。

甚至,借借曙光上市後,到手的股權也立刻拿來質押,換錢。

盡管“騰挪大計”玩得溜溜的,但借來的錢終歸是要還的。

華泰始終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主業缺乏造血的能力,資金斷鏈是遲早的事。

2022年上半年,全網都在尋找張秀根。

公司直接宣布董事長失聯,就連張秀根的兒子都說找不到父親。

直到9月20日,曙光發布公告,失蹤已久的董事長張秀根,已經被捕。

造車鼻祖、央視背書,張秀根從“造車神話”,壹步步淪為圈錢騙子,實在令人唏噓。

或許張秀根壹開始就沒有想過用心“造車”。他曾把華泰汽車的業務模式比喻為“十個壇子九個蓋子”,即不斷用手裏的項目去融資,周轉騰挪。

“造車”在他眼裏,不過是個融資工具而已。

畢竟,用“造車”換來的土地、資源,倒轉幾手就能掙到大錢,這可比苦哈哈造車要容易得多。

正是因為踏上的捷徑,便壹發不可收拾,從而走上了不歸路。

捷徑是最遠的彎路,靠造假造出的泡沫,再絢爛也有破碎的壹天。

如果早知今日,張秀根會不會肯腳踏實地的專註於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