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有人報告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人全部戰死在疆場,劉備傷感不已。又有近臣奏報說:“黃權領著江北之兵降魏去了,陛下可將他的家屬送到有司問罪。”劉備說:“黃權被吳軍隔斷在長江北岸,想退回沒有路,不得已才降魏。這是朕對不起黃權,不是黃權對不起朕。為什麽要問罪其家屬?”劉備下令,仍然按照原來的標準供給祿米。
卻說黃權降魏後,眾將領著去見曹丕。曹丕問:“妳今天前來歸降朕,是效法當年的陳平、韓信嗎?”黃權哭著奏報說:“臣我受蜀帝之恩,待遇優厚,命我在江北總督諸軍,被陸遜斷絕。臣我歸蜀無路,降吳不行,所以才前來投奔陛下。敗軍之將免死為幸,怎麽敢追慕那些傑出的古人!”
曹丕大喜,加封黃權為鎮南將軍,黃權堅決不受。忽然有近臣奏報說:“有細作從蜀中而來,說劉備將黃權家屬全部誅戮了。”黃權說:“臣我和蜀主推誠相信,他知臣本心,肯定不會殺害臣的家小。”曹丕十分欣賞黃權所說。後人有詩贊嘆黃權道:
曹丕問賈詡:“朕我想壹統天下,是先攻取蜀,還是先攻取吳?”賈詡說:“劉備雄才,更加上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東吳孫權能識虛實,陸遜現在屯兵在險要之處,隔江泛湖,短期之內很難圖謀。依照臣我觀察,我們現在諸將都不是孫權、劉備的敵手。雖然陛下以天威臨敵,也沒有取勝的絕對把握。只能相持後,以等待兩國有變。”
曹丕說:“朕我已經派遣三路大兵伐吳,怎麽能有不勝之理?”尚書劉曄說:“近日東吳陸遜新攻破蜀軍七十萬,上下齊心,加上有江湖之險,不能速勝。陸遜多智謀,必定有所準備。”曹丕問:“妳以前極力勸朕伐吳,現在又來諫阻,這是為什麽?”劉曄說:“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了。當時東吳屢次敗於蜀軍,其勢力受挫,所以我們可以出兵攻擊。現在東吳已經全勝,銳氣百倍,不能攻擊。”曹丕說:“朕意已決,妳們就不要再討論了。
”曹丕親統禦林軍前往接應三路兵馬。早有哨馬報告說東吳早已有了準備:呂範領兵敵住了曹休,諸葛瑾領兵在南郡敵住了曹真,朱桓領兵在濡須口敵住了曹仁。劉曄說:“既然東吳有了準備,再去恐怕會吃虧。”曹丕不聽,領兵前去。
卻說吳將朱桓,這時才二十五歲,極有膽略,孫權十分喜愛。這時在濡須口督軍,聽說曹仁領大軍去攻取羨溪,朱桓調撥全軍主力前去守衛羨溪,只留下五千騎兵守城。
忽然有人報告曹仁命令大將常雕和諸葛虔、王雙,帶領著五萬精兵飛奔濡須口而來,眾軍士都有懼色。朱桓按劍說道:“勝負在將,不在兵之多寡。兵法雲:‘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勝於客兵。’現在曹仁跋涉千裏,人馬疲困,我和妳們***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險,以逸待勞,以主制客,這就是百戰百勝之勢。就是那曹丕親自來到,也不用擔憂,何況是曹仁等人!”隨後傳令,命令眾軍士偃旗息鼓,只假裝擺出沒有人防守的狀況。
且說魏將先鋒常雕,率領精兵來攻取濡須口,遙望城上沒有任何軍馬。常雕催動軍兵急行,離城不遠時壹聲炮響,旌旗齊豎。朱桓橫刀飛馬而出,直取常雕。戰不到三個回合,常雕被朱桓壹刀斬於馬下。吳軍乘勢沖殺壹陣,魏軍大敗,死傷無數。朱桓大勝,得了無數旌旗軍器戰馬。曹仁領兵隨後趕到,卻被吳軍從羨溪殺出。曹仁大敗退回,回去報告曹丕,細奏大敗的戰事,曹丕大驚。
正商議之間,忽然探馬報告說:“曹真、夏侯尚包圍了南郡,被陸遜和諸葛瑾內外夾攻,大敗而回。”話音未落,忽然探馬又來報告說:“曹休也被呂範殺敗。”曹丕聽說三路兵敗,於是喟然長嘆道:“朕不聽文和、子揚的話,果然有這次大敗!”
這時正是夏天,瘟疫流行,馬步軍十人死亡六七,曹丕只好帶領大軍回師洛陽,吳、魏從此不和。
卻說劉備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沈重,劉備自知病入膏肓到。到了第二年夏四月,劉備痛哭關羽、張飛兩位兄弟,病情更重。劉備很厭煩周圍服侍的人,把他們全部喝退,獨自臥在龍榻上。忽然間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了後不點又亮,只見燈影之下有兩人站立。劉備怒道:“朕我心緒不寧,讓妳們全都退下,為什麽又進來!”喝斥後兩人也不退出。
劉備起床察看,看到上首是關羽,下首是張飛。劉備大驚問:“兩們兄弟原來全都健在?”關羽嘆息道:“臣我們兩個不是活人,都是鬼魂,哥哥和我們兄弟相聚不遠了。”劉備扯住兩人大哭。忽然間驚醒,兩個兄弟全都不見。劉備立即召喚侍從詢問,這時正是三更。
劉備長嘆道:“朕我將不久於人世!”趕緊派使臣前往成都,請來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等人,連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
諸葛亮等和劉備的次子魯王劉永、三子梁王劉理,到永安宮面見劉備,留下太子劉禪守衛成都。
且說諸葛亮來到永安宮中,看到劉備病危,慌忙拜伏在龍榻之下。劉備傳旨,請諸葛亮坐在龍榻旁邊,撫摸著諸葛亮的背說:“朕自從得遇丞相輔佐後,幸運成就帝業。只是我智識淺陋,不采納丞相忠言,自取其敗。我悔恨成疾,死在旦夕。我的兒子孱弱,不得不把大事相囑托。”說完後淚流滿面。諸葛亮也流淚說道:“願陛下善保龍體,以成就天下所望!”劉備用眼光掃視周圍,看到馬良的兄弟馬謖在旁邊,劉備命令他暫且退出。
馬謖退出,劉備問諸葛亮:“丞相看馬謖的才幹怎樣?”諸葛亮說:“這人確實是當世英才。”劉備說:“不對啊丞相。朕觀察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請丞相再多多考察。”吩咐後,傳旨召諸臣進入殿中,取來紙筆寫下遺詔,遞給諸葛亮嘆道:“朕我不大喜歡讀書,只能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來和想大家壹起同滅操賊,***扶漢室,不幸中道離別。煩請丞相將這份遺詔交給太子劉禪,讓他知道我說的不是尋常話語。凡事希望丞相當面教導他!”諸葛亮等哭拜在地說:“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願意效犬馬之勞,以報答陛下知遇之恩。”
劉備命令內侍扶起諸葛亮,壹手掩淚,壹手拉著他的手說:“朕我要死了,還有心腹之話相告!”諸葛亮問:“陛下還有什麽聖諭?”劉備哭道:“妳的才幹十倍於曹丕,必定能夠安邦定國,終成大事。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他才幹不濟,妳自己可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聽完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哭拜在地說:“臣我怎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完後叩頭流血。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到榻上,喚來魯王劉永、梁王劉理到近前吩咐說:“妳們兩個要記下朕的話:朕我身亡之後,妳們兄弟三人都要像對父親那樣來對待丞相,不能有絲毫怠慢。”
說完後,命令兩位皇子同拜諸葛亮。拜完後,諸葛亮說:“臣雖然肝腦塗地,也不能報答陛下知遇之恩!”
劉備對眾官員說:“朕我已經托孤於丞相,命令我的兒子像對待父親樣對待丞相。妳們都不許怠慢,不要讓我在九泉之下失望。”又囑咐趙雲說:“朕和妳在患難中相遇,相伴到了現在幾十年,不想在這裏分別。妳要想念和朕的交情,早晚看護好我的孩子們,也不要辜負了我的囑托。”
趙雲哭拜道:“臣我怎敢不效犬馬之勞!”劉備又對眾官員說:“其他眾官員,朕我不能壹壹囑咐,願眾卿盡職盡責。”
說完後劉備身亡,壹代梟雄劉備劉玄德在仇恨、郁悶和遺憾中走到了生命盡頭,享年六十二歲。這時是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後來杜甫有詩贊嘆道:
劉備去世後,文武官員無不哀痛。諸葛亮率領眾官員護送棺槨回到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放在正殿之中,舉行哀悼禮完畢後開讀遺詔。詔書中說:“朕初得疾,只是普通痢疾,後來轉成很多種疾病,最後不能醫治。朕我聽說,人年過五十不能叫夭壽,現在朕已經六十有余,死了有什麽悔恨的!只是時刻想念妳們眾位兄弟。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才能服人,我德薄行微,不足仿效。我兒對丞相要像對我壹樣,勿怠!勿忘!要把這個要求傳達給妳的兄弟。至囑!至囑!”群臣讀詔完畢。
諸葛亮說:“國家不能壹日無君,請繼立嗣君,以承繼漢室大統。”於是擁立太子劉禪繼皇帝位,改元建興,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安葬劉備在惠陵,謚號昭烈皇帝,尊奉皇後吳氏為皇太後,追謚甘夫人為昭烈皇後,糜夫人也追謚為皇後,下詔書升賞群臣,大赦天下。
早有魏軍細作探聽到這事後報到中原,近臣奏報曹丕。曹丕大喜說道:“劉備已經身亡,朕我無憂了。我們為什麽不乘他們蜀國中無主,起兵討伐?”賈詡勸阻說:“劉備雖然身亡,必定會托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感念劉備知遇之恩,必定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要倉促行兵。”
正說話之間,忽然有壹人從班列中站出來說道:“我們不乘這個機會進兵,哪還要等到什麽時候?”眾人壹看,說話的是司馬懿。曹丕大喜,就向司馬懿問計。司馬懿說:“如果只起我們中國之兵,急切難以取勝。必須動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讓那諸葛亮首尾不能相救,然後可圖。”
曹丕問是哪五路兵馬,司馬懿說:“可修書壹封,派使臣前往遼東鮮卑國,見到國王軻比能後送上賄賂金帛,讓他起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攻取西平關,這是第壹路。再修書壹封,派使臣帶著官文賞賜去見蠻王孟獲,讓他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攻擊西川之南,這是第二路。再派使臣入吳修好,許給他們割地,讓孫權起兵十萬攻打兩川峽口,直取涪城,這是第三路。另派降將孟達起上庸之兵十萬西攻漢中,這是第四路。最後命令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領兵十萬,由京兆直出陽平關攻取西川,這是第五路。五路大軍***計五十萬,齊頭並進,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怎麽能夠抵擋?”
曹丕聽完大喜,立即秘密派遣能言善辯的四名官員為使臣前往各處,命令曹真擔任大都督,領兵十萬直取陽平關。這時張遼等壹班舊將都已經封為列侯,都在冀、徐、青及合肥等處據守關津隘口,所以沒有調用。
卻說蜀漢劉禪,自從繼位以來,舊臣多有病故的,這裏不壹壹細說。凡壹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全部聽命諸葛丞相裁處。這時劉禪還沒有冊立皇後,諸葛亮和群臣上言說:“車騎將軍張飛有女十分賢惠,今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後。”劉禪立即采納。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秋八月,忽然有邊關來報說:“魏國調集五路大兵來攻取西川:第壹路,曹真為大都督,起兵十萬攻取陽平關;第二路,反將孟達起上庸之兵十萬進犯漢中;第三路,東吳孫權起精兵十萬,攻取峽口入川;第四路,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進犯益州四郡;第五路,番王軻比能,起羌兵十萬進犯西平關。這五路軍馬,都很利害。已經先報告了丞相,丞相不知道什麽原因,數天不來處理這事。”
劉禪聽完後大驚失色,立即派近身侍衛帶著聖旨,宣召諸葛亮入朝。使臣去了半天後回來報告:“丞相府中人說,丞相染病不出。”劉禪十分驚慌。
第二天,劉禪又命黃門侍郎董允、諫議大夫杜瓊前去丞相臥榻前探病。董允和杜瓊兩人來到丞相府前,都不讓進門。杜瓊說:“先帝托孤於丞相,現在主上初登寶位,被曹丕五路軍兵犯境,軍情十分緊急,丞相為什麽托病不出?”許久後,門吏傳出丞相令說:“丞相病體稍微康復,明早就到都堂議事。”董允、杜瓊兩人嘆息而回。
第三天,多名官員又到丞相府前問候。從早到晚卻不見丞相出來相見。眾官員惶恐無法,只好散去。杜瓊進宮奏報劉禪說:“請陛下聖駕親往丞相府中問計才是。”劉禪立即領著眾官員入宮,奏報皇太後。皇太後大驚說:“丞相為什麽會這樣?這恐怕有負先帝之托吧?我要親自前往。”董允奏報說:“太後娘娘不要輕易前往。臣我料定丞相必定有高明之見,可以暫且讓主上先去。如果有所怠慢,請太後娘娘再到太廟中召來丞相詢問不遲。”太後準奏。
第四天,劉禪車駕親到相府。門吏看到聖駕來到,慌忙拜伏在地迎接。劉禪問:“丞相現在在哪裏?”門吏說:“臣下也不知道在哪裏。只是丞相鈞旨,命令我們擋住百官,不要擅自進入。”
劉禪於是下車步行,獨自壹人進到第三重門,卻看到諸葛亮獨倚竹杖,在小池邊觀魚。劉禪在後面站立很久,才慢慢開口說話:“丞相過得很安樂嗎?”諸葛亮回頭見是劉禪,慌忙扔掉竹杖,拜伏在地說:“臣該萬死!”劉禪扶起問:“現在曹丕分兵五路進犯邊境,相父為什麽不出府理事?”
諸葛亮大笑,扶著劉禪進入內室坐定後,奏報道:“五路兵到,臣我怎能不知。臣不是在觀魚,而是正在想對策。”劉禪問:“想出什麽對策來了嗎?”諸葛亮回答說:“羌王軻比能、蠻王孟獲、反將孟達、魏將曹真,這四路軍兵,臣我已經退去了。只有孫權這壹路軍兵,臣我剛才有了退敵之計,但必須有壹能言之人出使。因為沒有想出這個人選,正在這裏深思。陛下有什麽擔憂的?”
劉禪聽完後又驚又喜,說道:“相父果真有鬼神不測之機!我想聽聽退兵之計。”諸葛亮說:“先帝把陛下托付給老臣,臣怎敢旦夕怠慢。成都眾官員都不知曉兵法之妙,這退敵之策貴在使人不測,怎麽能夠泄漏出去?老臣先知西番國王軻比能領兵進犯西平關。臣我知道馬超祖上是西川名門,深得羌人之心,羌人把馬超作為神威天將軍看待,臣我已經派遣壹人,連夜命令馬超緊守西平關,伏下四路奇兵,每天來回對換,出兵拒敵,這壹路不必擔憂。南蠻孟獲兵犯四郡,臣也早已經飛檄派遣魏延領壹支軍兵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作為疑兵之計。蠻兵只是憑借勇力,如果見到疑兵,必定不敢前進,這壹路也不用擔憂。孟達領兵進攻漢中,孟達和李嚴曾是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時,留下李嚴守衛永安宮。我已經寫下壹封書信,假作是李嚴親筆信,派人送給孟達。孟達必定會托病不出,這壹路又不用擔憂了。曹真領兵犯陽平關,陽平關地勢險峻,可以堅守。臣我已經調趙雲領壹支軍兵守把關隘,並不出戰。曹真如果看到我軍不出,不久就會自行退去。這四路軍兵都不用擔憂。臣我還擔心不能全保,又秘密調派關興、張苞兩將各領兵三萬,屯駐在緊要之處,作為各路總救應。這多處調遣之事,都沒有經過成都,所以沒有人知道。只有東吳這壹路兵,他們不壹定真的來攻。如果看到四路軍兵得勝,川中危急,必定前來進攻。如果四路不勝,肯定不會有所動作。臣我料定孫權記起當初曹丕三路軍兵進犯東吳的事情,必定不肯聽從他們的話。雖然是這樣,我們還必須派壹名舌辯之士趕到東吳,用利害關系說服孫權,這樣就可以先退東吳之兵。但是我還沒有想出出使東吳的人選,所以心中猶豫。怎麽用勞煩陛下聖駕親臨?”
劉禪說:“皇太後也想親自來見相父。現在朕聽了相父的話後如夢方醒。我再也不用擔心了。”
諸葛亮和劉禪***飲了幾杯後,就送劉禪出府。眾官員全都環立在門外,看到劉禪面有喜色十分驚奇。劉禪辭別了諸葛亮,登上禦車回朝,眾官員全都疑惑不定。
諸葛亮看到眾官員中,有壹人仰天大笑,面有喜色。諸葛亮看笑的人是義陽新野人,姓鄧名芝,字伯苗,現在官居戶部尚書,是漢司馬鄧禹之後,諸葛亮悄悄派人留住鄧芝。
眾官員都散去,諸葛亮請鄧芝到書院中,問鄧芝:“現在蜀、魏、吳鼎分三國,我想要討伐兩國,壹統中興。妳看我應當先討伐哪個國家?”鄧芝說:“依照我的看法:魏國雖是漢賊,但其勢力太大,急切間難以動搖,應當徐徐緩圖。現在主上初登寶位,民心未安,我們應當和東吳聯合結為唇齒,壹洗先帝舊怨,這是長久之計。不知道丞相的意見怎樣?”諸葛亮大笑道:“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了,就是沒有尋找到這個人,現在終於找到了!”鄧芝問:“丞相想要尋找什麽人?”諸葛亮說:“我想派人前往結好東吳。妳既然知道這個戰略意圖,必定能不辱君命。出使東吳的大任,非妳不可。”鄧芝說:“我才疏智淺,恐怕不能擔當這個重任。”諸葛亮說:“我明天就去奏報天子,讓伯苗妳出使東吳,千萬不要推辭。”鄧芝應允而去。
次日早朝,諸葛亮奏請劉禪,派鄧芝前往出使東吳,鄧芝拜受命後奔東吳前去。
黃其軍
作於2018年10月13日(古歷九月初五)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壹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