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為什麽有利於進口國的消費者?為什麽不利於進口競爭品的生產者?
國際貿易使進口國的消費者剩余增加,生產者剩余減少,所謂的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願意支付和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生產者剩余是指生產者願意接受和實際接受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商品的進口提高了進口國的消費者集團的福利水平,同時也降低了進口國進口競爭品的生產者的福利水平,所以,國際貿易有利於進口國的消費者而不利於其生產者。
擴展資料: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範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壹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壹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紮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占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壹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占了壹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系,壹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