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五祖拳要訣闡釋

五祖拳要訣闡釋

 五祖拳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武術拳種,是閩南傳統文化的內容之壹。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五祖拳要訣闡釋。

 五祖拳要訣闡釋壹、精氣神

 內練五臟,培氣養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氣安於內,而神現於外。氣沈則神明意寧:神明則能眼觀四方、耳聽八聞而傳之於心。意寧則能心中朗朗,應之萬變。審勢、待時、度距就此出焉。若氣浮,則神散意亂,應則遲滯,動則笨拙,心中無主而敗勢盡露。

 闡釋

 練武者要內外兼修,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煉壹口氣?,就是這個意思。五祖拳乃屬外家拳種,有它獨特的運氣法獅子吼?運氣法,通過氣貫丹田的方法來達到真氣內歸。另者,?搖身抖甲?的功法始終貫穿在五祖拳的運功發勁的過程中,這個功法的運用可使身體的內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動,也就是說它直接對內臟起著壹定的按摩作用。此外,它還有它的內功修持方法,通過?羅漢神功?的鍛練可以達到易筋通絡、引氣洗髓的目的。

 經過了五祖拳的訓練可以內練五臟六腑、通經活絡,加強其消納運化以生新血,由血生精,由精化氣,由氣化神,是故精神充沛,正氣內生,而外邪不侵,其身健矣!

 氣主沈而安於內,守於丹田。神開竅於眼而現於外。氣能沈則頭腦清醒,神誌明朗,可處亂中之靜。神誌明朗則眼力銳利,耳朵靈敏,可察小觀微,聽八方之動靜;頭腦清醒則能接納耳目傳入之信息,迅速做出分析和判斷,從而應之萬變。審勢、待時、度距就此出焉!若氣浮,則精神泛散而心中零亂,其反應必定遲滯,其行動必定笨拙,焉有不敗之理!

 五祖拳要訣闡釋二、心意形

 意授於心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導形,時隱時現,令人莫測。

 闡釋

 神開竅於眼,通過眼睛的觀察,把信息傳之於心(這裏談的心是指大腦)。經過心的分析、決策,從而產生了意。意再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身體的各個部分,指導著身體的各個部分進行運動。由此可知身體外形的運動是由意所指揮的,意是由心所產生的。所以說意授於心而主形。

 在技擊中,有時要利用外形的變化來掩蓋心的本意,讓對方不明我方的戰術,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進攻目的。有時要把心意徹底地表達出來,要做到意到、眼到、步到、手到、勁到,用猛不可擋的進攻去戰勝對方。這就是說在技擊的過程中,內在的意圖在錯綜復雜的變化中,有時要深深地隱藏起來,有時要徹底地表現出來,這樣才能使對方感到難以捉摸。這就是形與意結合變化的技巧,也是武功中壹種高深的技巧。

 五祖拳要訣闡釋三、論勁

 蓄勢而後發,勁從力中生。蓄如弓滿月,發似箭離弦。發勁不運腰,朽木摧不倒。

 闡釋

 勁與力有所不同,力量是勁的源泉,勁是從力量中派衍出來的。勁的產生是積蓄在身體中的力量通過快速的運動而發出的壹種爆發的力量。這就稱為勁力。

 爆發力的產生有兩個因素:力量與速度。沒有力量只有速度,發出來的勁力輕飄而無威力。沒有速度只有力量,其勁力笨拙而難以傷到人。只有通過協調的運動方法快速地把力量發放出來,才能成為強大的勁力。故武術諺語中有?重招不重勁,不是好拳經?之說。

 在發放勁力的過程中,要求是壹個整勁,集全身之勁力於拳掌之上。因此,勁力必須由足產生而發之於腿,運轉於腰而吐之於肩,以氣催力而貫之於拳掌。在這中間,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傳遞和轉換腰腿的力量為手臂的力量。2、大大地增加碰擊時的質量。

 腰部不參與而單靠手臂的力所發出的勁力是不足道的,所以說?發勁不運腰,朽木摧不倒?。

?

 五祖拳要訣闡釋四、剛與柔

 武道不外剛、柔二法,剛在他人前,柔承他力後;剛者先發制人、動速勢猛,柔者後發制人、引化靈巧;剛可克柔,柔可克剛;全剛易折、全柔易纏,剛柔相濟,操勝在手。

 闡釋

 剛與柔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兩種不同的武術運用方法(戰術)。用快速、有力、猛烈的先手進攻(剛在他人前而先發),壹般就稱為剛法。用靈活、巧妙的技法順勢吞化對方的進攻(柔承他力後而消除),這種方法就稱為柔法。概而說之,剛法多屬攻勢,柔法多屬守勢。剛與柔(攻與守)之間的勝負並無定勢,?柔可克剛,剛可克柔?,這要依雙方功力的深淺、用法的正確與否而決定。只言?柔可克剛?或?剛可克柔?都是偏面的。

 善於運用攻法的,壹旦看準對方的薄弱環節,或者突破對方的防守,便以閃電般的攻擊、趁虛而入去制勝對方,這就是?善剛者剛其不柔?。善於運用守法的,以靈巧的方法順勢引進對方的技手、化解它的進攻,從而將對方擊敗,這就是?善柔者柔其不剛?。

 壹味的進攻是盲打,易被對方所趁(全剛易折)。壹味的防守是挨打,只有受挨擊的份(全柔易纏)。這兩者都不是好的戰術。

 在進攻之時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招出擊,同時要清醒知道自己的弱點。在防守之時要時刻準備著,壹旦化解了對方的來招就立即發動勇猛的進攻。這才是正確的戰術,這就是?剛柔相濟,操勝在手?的道理。

 五祖拳要訣闡釋五、動與靜

 動、靜、虛、實,變化無窮。靜如水而無常形,動如風而不停留。以靜待動,舍我從人,以動亂靜,舍人從我。靜而無動為之呆,動中無靜為之亂。動靜結合,勢猛技利。

 闡釋

 動與靜是技擊運動中兩種對立又統壹的運動狀態,在技擊中動與靜是根據不同的需要而不斷地變換和轉化的。靜時要像水壹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令人無法猜測它的變化。動時要像風壹樣,壹刮而過、不停留下來,讓人沒法捉摸它。

 以靜待動,要使我方的動作去適應對方的變化,用?順?字訣去引化吞掉對方的攻擊(舍我從人)。以動亂靜,要用?誘?字訣去欺騙對方,讓對方變不動為動,從而使之符合我方的要求,或進入我方的圈套(舍人從我)。

 若是只靜而不動,則其勢必然呆板,若只動而沒有靜,則其意必然紊亂。勢呆意亂,必敗無疑,因此在技擊中動靜要有有度的配合。該靜時靜,該動時動,動中寓靜,靜中待動,這就是技擊中必不可少的韻律。

 五祖拳要訣闡釋六、虛與實

 虛者,示之有形而無形;實者,示之無形而有形。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交錯變化,明我而亂敵。練時無形如有形,用時有形如無形。

 闡釋

 虛是無形、摸不著的意思。實是有形、存在的意思。

 在戰術上,有意地暴露空隙讓對方有機可趁,而後再引進使之落空,或用對方認為無進攻能力與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向對方發出攻擊。在戰略上,偽裝弱小去麻痹敵人,或虛張聲勢去恐嚇敵人。這都是虛與實的關系的高明的運用,這就是?虛者,示之有形而無形;實者,示之無形而有形?。

 虛與實的不斷交錯變化,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往往可以使對方產生判斷的失誤而處於被動的地位。莊子在《說劍篇》所提到的:?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就是虛實變化的策略的運用。

 在招勢的訓練的過程中,要像敵人就在前面壹樣,對之發招進攻或者防守,這樣可以強化每招每勢的競技反應能力。若在技擊的過程中,壹旦得勢就要把對方當成不存在壹樣,大膽地放手去運招撲擊。若壹躊躇,就會失去先機。這就是?練時無形如有形,用時有形如無形?的意義。

 五祖拳要訣闡釋七、論勢

 得勢者勝,失勢者敗,審勢而後立策。審其虛實,度其強弱:實則避之,逆來順受;強則化之,以柔克剛;虛則擊之,出其不意;弱則逼之,以剛制柔。

 闡釋

 在競技場上,得勢者勝利,失勢者失敗,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了。但如何去得勢,如何去審勢,如何根據不同的形勢去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決定相應的對策(立策),卻是不容易的。它要靠大腦(心)反應的靈敏、機體反應的迅速與經驗不斷的累積,通過這三方面的有機的結合,才能準確地做到?審勢而後立策?。

 壹般地說,在臨場上首先要判斷對方的虛與實、強與弱,而後選擇具體的戰略戰術。若對方實力雄厚、剛強,就應采遊擊迂回的戰術來避開對方強勁有力的進攻(實則避之),或用逆來順受、順勢引進吞化的戰術,以四兩撥千斤的方法去對付它(以柔克剛)。如果發現對方露出破碇,或者發現對方的薄弱的環節,就要快速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虛則擊之)。如果對方弱小無力、功底淺薄,就要用剛的方法逼近迎上,猛烈地進攻,壹鼓作氣去擊敗對方(弱則逼之)。這就是?實則避之,逆來順受;強則化之,以柔克剛;虛則擊之,出其不意;弱則逼之,以剛制柔?的戰略方針。

 五祖拳要訣闡釋八、論時

 審勢不如待時,千古不失之機。進而未穩、發而未至、變而未盡、過而未成,於此中解悟權變制敵,則無往而不勝。

 闡釋

 觀察分析形勢固然重要,但準確地等待時機去進攻敵人更重要。在對方的步法已進而未站穩,招勢已發出而未到達,技法和姿勢已經變換但動作尚未完成,舊力已經發過而新力尚未發動,以上這些情況都是極其短暫的壹瞬間。其時對方處在進退困難、變化緩慢、躲閃不靈活的狀況中,如果我能在這個時候發出進攻,我方焉有不勝之理!話雖然這樣說,但要做到談何容易!必須具有很高的武功造詣和不斷地去領會解悟這種時機的人才能做到。

 五祖拳要訣闡釋九、度距

 度距立勢須眼疾、身靈、步快,毫厘之差而得失立辨,其術奧矣!

 闡釋

 在技擊中,雙方存在著壹定的距離。這些距離可分為肩撞、肘擊的距離,手擊的距離,腿擊的距離和恰在腿擊之外的距離。了解這些距離對準確、有效的進攻和防守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技擊中按我方的戰略和戰術的需要去運用這些距離,就能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然而要應用這些距離,就必須首先判斷和目測這些不斷變化的距離。?度距?就是這個意思。

 在技擊中,雙方的位置是不斷地變換的,故雙方的距離也是不斷地改變的。要準確地判斷在活動過程中雙方所處的瞬間的距離是不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有銳利的眼力去觀察和判斷,還要用靈活的身段、快速的步法去不斷調整雙方的位置,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經驗的累積。

 在技擊中,壹旦對雙方的瞬間距離判斷失誤,進攻或防守就將落空或者不到位,從而造成劣勢和被動的局勢,故可以說?度距?是技擊中壹個重要的技術、壹種深奧的技術。

 五祖拳要訣闡釋十、用勢總訣

 以靜待動,運柔制剛;以速禦遲,使剛克敵;以虛擊實,出其不意;以拙制巧,待時而發。

 闡釋

 用勢總訣指的是五祖拳的技擊的戰略方針。

 1、以靜待動,運柔制剛

 五祖拳的技手屬於小架勢,招數的使用簡練而且密集,有利於防守而善於近攻短打。故它立足於以靜待動,後發制人,不主張與對方硬拼,與敵接手先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化開對方的攻擊,而後再施於反擊。

 2、以速禦遲,使剛克敵

 以快打慢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問題在於什麽時候應用,怎麽樣應用。壹般地說,壹旦得勢(化開對方的進攻或對方已暴露了空隙)便壹招連壹招、壹勢接壹勢快速地強攻猛打,用渾厚剛強的?金剛之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去打擊對方。這就是所謂的?以剛禦遲,使剛克敵?。

 3、以虛擊實,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乃兵家要法,取勝之道。對於將要進攻的地方卻故意放棄,用虛招(假動作)與之應付、誘惑,等他應接不暇,對我方欲進攻的目標失去了防守之時,我方便可趁其不備突發進攻,打他個措手不及。

 4、以拙制巧,待時而發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人動我不動,人變我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形拙而意不拙。定神而明察,尋求那已變未成、已動未了之壹瞬間,此時發招進擊則沒有不成功之理。但是這樣的戰術是壹種高深的技藝,無相當的武學造詣和素養的人是難以做到的。

 五祖拳要訣闡釋十壹、五到六快

 拳有五到、六快。五到者,意到、眼到、步到、身到、拳到,打人無不倒。六快者,意快、眼快、步快、身快、手快、腿快,以快制慢乃古今之恒說。

 闡釋

 發招出拳若能做到意到、眼到、步到、身到、拳到(五到),就說明在發拳的過程中做到了動作高度的協調,所發出的勁力是壹種整勁,而且十分順達。這樣的出拳所產生的勁力必然是渾厚剛強、無堅不摧的,故?打人無不倒?。

 在?運招要訣?中提到的快,在這裏作出了具體的說明,這就是:意快(思維敏捷,決策果斷)、眼快(眼光銳利,觀察全面)、步快(步法輕盈,移動迅速)、身快(身段靈活,變化自如)、手快與腿快(攻防及時,發招迅速)。可見快是壹切技擊招勢的基礎。善剛者要快,善柔者也要快,靈巧者也必須快,所以說快是武術技擊法中的壹大要素,是達到技藝高深、造詣非凡的階梯。

 五祖拳要訣闡釋十二、論步

 八法步為先,先穩、固下盤,後靈、動其身。只穩不靈慢也!只靈不穩浮也!慢則易制,浮則無根。靈中見穩,動中術靜乃步法之真諦也!

 闡釋

 五祖拳的技擊法也稱為六門八法。六門者,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位。八法者,拳、掌、橋、身、肩、節、腿、步八種技法。在八法之中,步法是其他七法的運載工具。任何神拳妙腿如果沒有步法的配合都是枉然的,因為步法的移動總是在拳打腳踢之前,故?八法步為先?。

 要練好步法,首先要訓練步的平衡狀態(穩步),通過樁功的練習,穩固其下盤,然後再訓練步的靈活、快速的變化,這樣步法才有根帶基,在步法的應用中才能達到靈而不亂、快而不浮。如果只是穩固(具有良好的平衡狀態)而不靈活,其勢必定呆板,動作也就遲緩。步不快則拳慢,不但難得先機,而且易被對方所制。如果只是變化靈活、快速而不穩(沒有良好的平衡狀態),那麽其勢必然輕浮。步不穩則拳亂,自己站不穩,如何打他人!因此,靈中見穩、動中求靜的步法才是高深的步法。此乃技擊之精義也!

 五祖拳要訣闡釋十三、手法四訣

 手法四訣:吞、吐、浮、沈。

 吞如餓虎吞食,吞化對方之技於無形;吐如疾箭離弦,迅速出擊;浮如風吹羽毛,借力發勁浮動對方;沈似頑石投江,拒敵於身前。

 闡釋

 1、吞

 吞是吃下的意思。它是用微妙的手法、靈活的身段將對方的進招順其勢而引進,使之落空,像吃東西壹樣,把對方的招數、力道壹齊吞了下去壹樣,將之化於無形,使對方暴露空當或失去重心,這就是以柔克剛之法。

 2、吐

 吐是出擊的意思。無論是主動的進攻或是當把對方的橋手引進落空之後,不管出拳還是用腿都要像脫弦的疾箭壹樣,快速有力地出擊,給對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使對方防不了、架不住,這就是以速禦遲之法。

 3、浮

 用?浮?字訣是要借力發勁,尋找對方的支點,運用腰、肩、臂之勁力把對方的橋手甚至對方的身軀向上彈架而浮起來,使之暴露空當,或失去攻勢,或失去重心而跌倒,這是四兩撥千斤之法。

 4、沈

 用?沈?字訣要使寸勁,在與對方交手接招之際,發寸勁把對方的橋手沈壓而下,使之像石頭沈到江中壹樣不能再浮起來,讓它無法發揮它的技擊功用,形成抽已慢、變已遲的劣勢,從而有利於我方的進擊。這個沈勁是要借助沈肩墜肘之勢來完成的,這是以剛制敵之法。

 五祖拳要訣闡釋十四、橋法四訣

 橋法四訣:過,有橋橋上過;添,無橋添作橋;斷,見橋即斷橋;粘,粘橋不離橋。

 闡釋

 1、有橋橋上過

 指的是在用橋手與人接招時,用扣、壓、帶、撥的手法去打開其橋手,造成對方的破綻,並從此處進擊。這種方法就像找到壹座橋,再從橋上經過去打擊對方壹樣,故稱之為?過?。

 2、無橋添作橋

 指的是為了使對方出現破綻,我方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橋法與手法去同對方接觸或者碰擊,從而制造出有?過?的機會。這種方法就像主動地去添上壹座橋,再想辦法從橋上去進攻敵人壹樣,故稱之為?添?。

 3、見橋即斷橋

 指的是在交手時,我方的橋手處於不利的位置將為對方所制而產生破綻,有被對方可趁之機,此時,我方必須馬上撤離與對方接觸的橋手,化去這個不利的形勢。這種方法就像害怕對方從橋上過來而把橋砍斷壹樣,故稱之為?斷?。

 4、粘橋不離橋

 指的是雙方交手時,我方的橋手占了優勢,對方欲拆離橋手的接觸、逃脫而去;此時,我方的橋手必須緊緊地跟著對手的橋手,隨之變化而變化,不讓對方脫離。這種緊跟粘住不放的方法,就稱為?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