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創新驅動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何關聯
說起互聯網創業,“低門檻”似乎已經成為***識。“再不創業就老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下,憑著對互聯網新技術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互聯網+”創業的大軍。哈佛學生高婧與合夥人壹起,開發出世界上第壹款“無障礙”手機網頁雲適配,研發水平贏得美國同行欽佩。她在中關村創業時剛剛21歲。從人大附中輟學,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基因測序公司華大基因,趙柏聞嘗試著通過基因分析解開人類遺傳的秘密。2014年,他在中關村創建量化健康科技公司時才22歲。目前,中關村30歲以下創業新貴數量位居中國首位,中關村190余萬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3歲。帶領新壹代年輕人向新希望挺進,90後的創業者們演繹著“中國創新”的“青春風暴”。
在思考互聯網能夠與哪些行業結合、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時,我們發現互聯網幾乎可以“+”壹切。
互聯網融合性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務對政府傳統管理方式帶來巨大挑戰,要求政府部門進壹步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擴大負面清單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幹預,給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留出空間,搭好舞臺。比如,打車軟件、互聯網金融等的出現,就是對政府傳統管理模式的壹種顛覆性挑戰,將倒逼政府加快轉變觀念、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從企業層面來說,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以其強大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應用創新
互聯網時代最核心的資源是信息,任何高新技術都離不開信息,信息已經不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而是經濟增長內在的核心因素。如果我們將信息經濟定義為“從事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的行業與職業經濟活動”,那麽,許多發達國家信息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0%。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總量達16.2萬億元,同比增長21%,占GDP比重超過26%,已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力量。
近年來,我國經濟遇到了30多年來從未有過的下行壓力,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引擎。發展信息經濟除了促進經濟增長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農業生產精細化、工業制造服務化、城鄉建設生態化、交通物流適時化、能源供應智能化、商務交易網絡化、金融貨幣電子化、公***服務均等化等,大大提高國民經濟的質量,而這是傳統GDP指標體系不能計量的。
“互聯網+”是實現***同富裕的最佳切入點
工業經濟的基礎材料是鋼鐵、水泥和稀有金屬,資源稀缺越用越少,越用越貴;信息經濟的基礎材料是集成電路和光導纖維,它們都來自沙子裏面的矽,芯片越來越不值錢,光纖價格低於面條和粉絲,但是功能卻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