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瑞典式的社會主義?
——讀《壹篇遲到的考察紀要》
吳 江
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南部的瑞典王國,在1889年瑞典社會民主黨成立
時,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壹,人稱海盜之國,居民多為海盜及西歐國家流放的罪
犯及其後裔,其經濟狀況比1917年十月革命時的俄羅斯還落後得多。從1920年瑞
典社會民主黨開始執政直到現在,雖然執政幾度易手,但大多數時間還是社會民主
黨執政,在此期間(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把瑞典從壹個落後國家建設成世界上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占第二位的經濟發達國家(第壹位是瑞士)從社會福利來說,則
是第壹位,標誌著分配的社會化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以上是剛讀到的《壹篇遲到的考察紀要》中所寫的(以下簡稱《考察紀要》)。
這篇《考察紀要》的作者楊啟先同誌曾於1985年和1988年兩次赴瑞典進行考察,
其得到的總的看法是:“多年以來,對於瑞典式社會主義,我們不僅是壹直視為異
端,持嚴厲批判的態度,而且時至今日,在壹般人的心目中,仍然肯定的少,否定
的多。其實,這是不夠公平的。如果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除了
其在政治上的是非暫時還難以做出壹般都能夠接受的結論以外,在經濟上,馬克思
主義的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無論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的提高,還是
實現分配公平、社會公正、保障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應有利益等方面,其成就都
是很大的。”
這篇《考察紀要》發表在壹份發行量不大的小刊物上,而且標題寫明是“遲到”
(即20世紀80年代的考察直到2002年3月才整理發表出來這表明關於走向社會主
義的瑞典模式至今仍是壹個敏感的話題。在我看來《考察紀要》既然已經發表,而
且在今天看來這個問題實無回避之必要,完全可以公正地、實事求是地加以討論和
評論,尤其在理論上。
走向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的歷史背景及其理論表述
在理論上,還是應當從1848-1850年法蘭西革命至巴黎公社事件以後的形勢說
起。這就不能不多費些篇幅,然後再回到瑞典模式這個問題上來。俄國十月革命後
的很長壹個時期,蘇聯的理論家們壹直把巴黎公社說得神乎其神,把它奉為無產階
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第壹個典範,事實上並非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以後的壹
個時期,確曾認為西方主要國家的革命形勢已經來臨,因此積極為此從事活動。但
是經過1848—1850年法國革命的失敗以及資本主義幾次平安度過經濟危機並且生
產力還得到長足的發展的事實,他們開始覺察到事情並不像他們原先估計的那樣,
革命危機還沒有成熟。馬克思1850年在總結法國革命經驗時就指出:“在資產階級
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系範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
就談不到什麽真正的革命。”1所以當1871年普法戰爭中巴黎工人階級趁抗擊外敵
反對“資產階級投降行為之際舉行起義並采取社會主義措施(主要領導者為拉薩爾
派和蒲魯東派)時,馬克思並不贊成,認為時機並不成熟,但當巴黎工人起義發動
起來以後,馬克思不是潑冷水,而是熱情支持並歌頌巴黎工人的大無畏精神和英勇
氣概,認為工人階級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受人敬仰,同時
還深刻總結了第壹次工人階級革命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不少具有重大意義的指導性
意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的時候說過這樣壹句話:“工
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麽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舊的正在崩漬的資產階級社會本
身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2這就是說,工人階級革命的時機是否成熟以及社會主
義社會能否實現,完全要看在資產階級社會裏孕育的新社會因素如何而定(主要是
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政治民主化以及整個文明達到足夠的水平)。
巴黎公社以後,馬克思的主要精力用於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及進壹步研究人
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指導實際運動的責任大部分落在恩格斯的肩上。1883年馬克思
逝世,恩格斯的責任自然更加重大了。直到現在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毫無
疑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同創立的。
十月革命和列寧逝世以後,我們又從蘇聯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提法,
這個提法實際上淡化了恩格斯(雖然沒有否定恩格斯),我想,如果列寧還活著的話,
他也不可能接受這個提法。《考察紀要》的作者告訴我們,他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口
中聽到了“馬克思恩格斯主義”的提法,我想,這是合乎歷史事實的,總不能將馬
克思和恩格斯分開啊!“列寧主義”是另壹回事,這個問題我們下面要講到,這裏
要說的是,伯恩斯坦在恩格斯逝世以後如何在運動中貫徹他們的主張,這是恩格斯
壹生中最燦爛的壹頁,在他最後幾年的歲月中,他始終與國際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
命運聯系在壹起。
正像我的朋友徐琳主編的《恩格斯與現時代》壹書所指出的:1870年巴黎公社
失敗以後,國際工人運動曾壹度轉人低潮,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工人運動才逐
漸活躍起來,馬克思主義才得到廣泛傳播,在這個基礎上,歐美許多國家——丹麥、
比利時、西班牙、荷蘭、意大利、挪威、奧地利、瑞典、瑞士、匈牙利、德國、英
國、法國、美國等,先後成立了工人政黨,這時的工人政黨多定名為社會民主黨、
社會黨或工人黨,沒有定名為***產主義政黨的。這也和恩格斯當時的觀點有關。1894
年2月恩格斯在寫給壹位朋友的信中寫道:“‘***產主義'壹詞我認為當前不宜普遍
使用,最好留到必須更確切地表達時才用它。即使到那時也需要加以註釋,因為實
際上它已三十年不曾使用了。”3這個問題還有壹段歷史,這裏不贅。1898年7月,
由恩格斯倡議: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帶頭,召開有 22個國家的工人政黨
參加的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這就是被後人稱之為“第二國際”的組織。其實
這個組織完全是松散的,並沒有任何領導機構的設立(此前被後人稱為“第壹國際”
的國際工人協會還設有壹個總委員會),連定期集會的制度也沒有,各國黨確認以馬
克思恩格斯的學說為思想基礎,但都獨立自主地進行活動。說到這時候的指導思想,
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l894年(即他逝世前壹年)寫的《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
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壹書導言》壹文,這篇文章提到他們自1848年以來對革命形
勢估計的錯誤時說:“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的看法只是壹個
幻想。”“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
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資本主義“還有很大的擴展能力”。這時恩格斯根據當
時的條件,特別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最新的經驗,重新考慮了工人階級鬥爭的策略,
著重提出工人階級應當把利用普選權作為工人階級“新的武器——最銳利的武器中
的壹件武器”,並且說明:《***產黨宣言》早已宣布,爭取普選權、爭取民主,是戰
鬥的無產階級的首要任務之壹。”同時聲明,我們的同誌絕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
的革命權(恩格斯說明:這當然包括暴力革命權在內——吳按),須知革命權總是唯
壹的真正歷史權利”4
恩格斯逝世後,德國社會民主黨負責人之壹李蔔克內西這樣評價恩格斯:“他
既是指路人,又是帶路人,既是領袖,又是戰士。在他身上體現出了理論和實踐的
結合,”5歷史證明這個評價是完全公正的。
恩格斯逝世前後數十年,資木主義處於平穩發展時期,歐美各國工人政黨也大
多處於公開活動時期,能夠徑直利用普選權這壹武器。進人了20世紀,資本主義重
新遭遇危機,並引發了第壹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造成“第二國際”的大分裂——
出現了所謂“保衛祖國”派和“變帝困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派的對立。後者
是列寧提出的主張,當時除俄國在列寧領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外,從1918
年到1923年,芬蘭、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國家或地區也都相繼爆發了
革命並取得了短暫的局部的勝利,但最後都歸於失敗。唯有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
了勝利。於是產生了“列寧主義”的稱呼(這是列寧逝世後的事情),並有“第二國
際”和“第三國際”的對立。從此,就有“列寧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第二
國際正統派)兩個派別。隨之,也就有了走向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
這裏不談上述兩個派別之間的鬥爭(其中反對修正主義是其主要內容之壹),也
不談蘇聯社會主義和基本上屬於同壹模式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得失及其獲得
的經驗教訓,這些,在中國社會主義進行改革獲得成功和蘇聯解體似後,人們已經
談得很多了。這裏只想概括地談壹談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這也只能算是引言
(因為這裏也不是專談西歐社會民主主義運動,那需要另寫壹篇專文)。世界大戰後,
1919年成立了“第三國際”(即***產國際),1923年“第二國際”恢復活動,並改
名為“社會黨國際”。從這時起,西歐工人運動就形成了這兩股勢力:即***產黨與
社會民主黨、社會黨之間的對立,但優勢和主要影響在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方面,
因為它們不但吸收了絕大部分工人,而且其理論和活動比較適應於資本主義國家中
廣大中間階層和知識分子的心理,資產階級也比較能夠接受。且不說這兩股勢力之
間又鬥爭又合作(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合作曾是主要的)的復雜情況,就是社會黨
國際範圍內從事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黨——社會民主黨、社會黨等本身也很復雜,
它們除了壹概否定暴力革命和壹般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想以外,各黨的主張並不完
全壹致。初時大致還能奉行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時由恩格斯指導制定的德圍社會民
主工黨的綱領,後來則是各走各的路:有的比較激進,有的比較溫和;有的黨繼續
打著馬克思主義旗幟,有的黨則放棄了這壹旗幟而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馬克思主
義也在其內),並主張社會主義思想來源於多種途徑;有的尚稱自己是工人階級政黨,
有的則稱自己是人民的黨或民族的黨;有的主張同本國***產黨合作,有的反對這種
合作,等等。壹些黨曾不止壹次地改組或重建,其傾向也前後不同。但是總的說來,
1951年社會黨國際重建時發布的宣言大致可視作是壹種代表性傾向,這個宣言說:
“不管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還是建立在
其他方法上,不論他們是受宗教原則的啟示,或受人道主義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
為***同目標而奮鬥,這個目標就是壹個社會公平分配、生活美好、自由與世界和平
的制度。”這裏沒有明確寫明奮鬥的目標是社會主義;但是20年代的《社會黨國際
成立宣言》曾是肯定這壹目標的,並說明:“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把人們從對占有
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它的目的是要把經濟權力交給全體人
民,進而創造壹個社會,使自由人能以平等的地位在社會中***同工作。”
所以,總的方面是不是可以說:西歐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或稱“社會民主主
義運動”,都壹樣)是在尋找另壹條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十月革命不同的道路)
呢?或者說,是在資本主義胎盤內逐漸培育社會主義新因素,以便漸進式地(由量
的積累到部分質變再到最後質變)創造出壹種社會主義社會新形態來呢?我看可以
這樣說。當然,這種創造往往是試驗性的,不會步伐整齊或呈直線上升趨勢,隨著
形勢的改變或力量對比的變化而會有反復,有時前進,有時又後退。但有壹個特點:
即已經前進了的陣地即使在後退時也往往不會再全部喪失掉(例如:關於福利政策
和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這裏我舉出兩個例子也許有助於說明問題:壹個是關於英
國工黨從1945年開始進行的壹場改革;另壹個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考察紀要》向
我們介紹的瑞典模式。
關於英國1945年開始的那場改革(被社會民主黨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的改革),
這裏只簡要地說幾句。那是在二戰後西歐資本主義殘破不全的情況下由英國工黨領
導進行的壹場社會結構改革,主要措施是:礦山、發行銀行、交通運輸、地方供應
企業及鋼鐵生產等實行國有化,即屬資本主義國家所有,使經濟領域中的國有成份
達到20%;通過級差明顯的累進所得稅,使總收人的2/5通過稅收由國家實行再分
配;采取所謂“全民福利”的方法,對所有人實行疾病、事故、年老、傷殘、失業、
生育、死亡等廣泛的保險,並對所有的人提供免費醫療。1948年工黨領袖艾德禮宣
布:英國已成為“福利國家”。從此,“福利國家”之名流行起來。根據確實的材
料,當時斯大林同英國工黨左派拉斯基的壹次談話,甚至承認這種改革可能是通向
社會主義的道路之壹(因此,1951年蘇***曾幫助英國***產黨制定和平過渡的綱領),
但是另壹方面,或者說是更重要的方面,這種改革同時又使當時破敗不堪的資本主
義秩序得以穩定下來(按:此項改革當時是經美國默許並由美國資助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