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刻鐘等於現代多少分鐘?
壹刻鐘等於15分鐘。
中國古代是用壹天12個時辰計時。壹個時辰是八刻,所以壹刻鐘是十五分鐘。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裏的水,壹滴壹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壹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壹天壹夜剛好滴盡。壹天壹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壹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相傳成習,壹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計時單位:
壹年有十二月,壹月有五周,壹周有六日,壹日有十二時辰,壹時辰有四刻,壹刻有三盞茶,壹盞茶有兩柱香,壹柱香有五分,壹分有六彈指,壹彈指有十剎那。壹剎那就是壹秒鐘。
“壹柱香”的含義:
“壹柱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 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壹天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約20分鐘。仔細想想,在當時,這是壹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制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制作,且有標準,壹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壹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壹柱香=5分鐘;壹盞茶=10分鐘。
“刻”的含義:
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壹晝夜為壹百刻(壹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日”的含義:
壹日有十二時辰,午夜23:00至1:00為子時;中午11:00至13:點為午時。
古代計時簡介: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歷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歷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歷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本詞條主要討論時間規劃。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裏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十時辰制簡介:
十進制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歷法、時間才用了十進制。陰陽五行歷,屬於十月太陽歷;十時辰制,則是時間的十進制劃分。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了若幹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幹等代碼來表述。據《隋書。天文誌》,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壹直延續到清末。
百刻制簡介: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壹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壹步劃分成均衡的壹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壹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壹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了銅壺滴漏的產生(畢竟百等分圓周,對於兩千年前的古人來說,難度不小)。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壹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十六時辰制簡介: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壹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壹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記錄十六時辰的十六個時間節點中的十五個: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十二時辰制簡介: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壹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采用十二時辰劃分壹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壹點為子時、淩晨壹點醜時、淩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壹點午時、下午壹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宋代開始,中國出現了機械式司辰,通過齒輪帶動轉盤,帶動持時辰牌的小木人出現在視野中。當時間處於兩個時辰之間時,出現在視野的時辰牌與原先的表述方式不壹致。於是,時間的表述方式采用兩個基準:時辰牌初現、時辰牌居正位,亦即時初、時正。
時刻制、更點制簡介:
時刻制是十二時和壹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為“時x刻”,即“時後第x刻”;宋代以後為“時初x刻、時正x刻”,即“時初現後第x刻、時正位後第x刻”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壹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籌y點、x鼓y點、x更y點。x籌y點,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鐘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鐘聲為點。古代城市實行宵禁,定時開門、關門,早晨開城門時間並不是太重要,因此人們通常會註意到相當頻繁的鐘聲;晚上關城門時間則需要關註(不註意就得睡城裏大街上),因此凈街鼓(起更)必然是關註焦點。註意點的差別,衍生了壹個詞匯“晨鐘暮鼓”。
有關時間名稱:
古代不壹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壹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壹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當地時間半夜零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當地時間淩晨二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當地時間淩晨四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當地時間早晨六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當地時間上晝八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當地時間上晝十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當地時間中午十二時。中午壹詞,為十時辰制、十二時辰制的時間節點連用。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當地時間下晝二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當地時間下晝四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沈、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地時間傍晚六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當地時間晚上八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當地時間晚上十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壹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半夜0/24時為“子時”,淩晨2時為“醜時”,淩晨4時為“寅時”,早上6時為“卯時”,上午8時為“辰時”,10時為“巳時”,12時為“午時”,下午2時為“未時”,下午4時為“申時”,傍晚6時為“酉時”,晚上8時為“戌時”,晚上10時為“亥時”。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10時直殺到下午2時”。
更點:
古代把晚上戌時壹刻作為壹更,亥時三刻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把壹夜有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兩更之間有五點。“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2:24左右做飯,4:48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6時整,“三更四點”相當於1:36。
刻:
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壹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5分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