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千年歷史的黑面媽祖金像
媽祖三膚色漳浦為黑色
據記載,宋真宗鹹平二年 (公元999年),媽祖林默逝世12年後,朝廷敇封建平海媽祖行宮,用上等樟木雕刻紅面、金面和黑面三種不同面色媽祖***6尊:紅面媽祖慈祥如凡人,金面媽祖代表羽化得道,而黑面媽祖則是救苦救難之相。這6尊媽祖中又分為硬身和軟身,何為硬身呢?就是用整塊樟木雕刻,因不便搬動亦稱鎮殿媽祖;軟身,就是媽祖像的四肢關節可以靈活轉動,便於更換新裝和出遊搬運移動。
據了解,在全世界幾千座媽祖宮廟中,現舊鎮烏石媽祖就是這6尊媽祖金身雕像之壹,以黑沈香木雕成。
探花迎媽祖湄洲最古老
湄洲最古老的媽祖像怎麽會 “安家”在漳浦呢?這就要從明朝探花郎林士章說起。林士章是烏石人,據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林士章赴京趕考,路過泉州洛陽橋,媽祖顯聖,擋住去路,出了下聯要林士章對:鞋頭繡菊,朝朝踏露蕊難開。林士章當時沒能對出。他在參加殿試時,皇帝出壹上聯:“扇中畫梅,日日搖風枝不動。”林士章隨口答出:“鞋頭繡菊,朝朝踏露蕊難開。”因而高中探花。
明萬歷九年,當了禮部尚書的林士章告老還鄉,途中到湄洲朝拜祖姑。他對當地宗親說:“祖姑托夢給我,說是要隨我到漳浦觀賞海雲禪月。我想迎請祖姑到漳浦。”當地人同意了。當年八月十二日,烏石萬人空巷,把媽祖寶像迎入海雲家廟。從此,每年八月十二日便成為烏石地區的“姑婆祖生”。
上世紀60年代文革動亂期間,這尊黑面媽祖神像險遭焚毀。當地村民林天來、林壽通等聞訊冒險搶出,想方設法藏在後山洞內保護,使得黑面媽祖能保存完好。
漳浦欲打造28米高媽祖像
漳浦是臺胞的重要祖居地,據統計,祖籍漳浦的臺胞有200多萬人。其中就有不少烏石人遷居臺灣。1989年,舊鎮鎮政府提出以烏石媽祖為媒,招臺商、引臺資。經過幾年醞釀,烏石天後宮於1992年在紫薇山南麓破土動工,1994年寶殿落成。如今,烏石天後宮成為臺灣人耳熟能詳的朝拜聖地。臺灣前來烏石的認祖團、進香團壹批又壹批,絡繹不絕。
目前,舊鎮鎮政府準備建造壹個兩岸民間信俗文化交流中心,該項目規劃用地4900多畝,總投資28億元,將在紫薇山上矗立壹尊28米高的三面烏面媽祖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