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馬路上種黃豆事件之耕地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就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確保實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實行耕地數量和質量保護並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2014年2月,國土部下發《關於強化管控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通知》。
2013年國家土地督察公告顯示,2013年全國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存在2萬多個問題。其中,全國34個城市、2147公頃土地違法違規辦理審批手續,征地補償安置政策落實不到位,14個城市拖欠征地補償安置費用19.82億元。
2014年7月,江蘇泗洪市民反映稱,今年上半年泗洪縣內修好的多條柏油馬路,即將正式通車,卻在夜間被大卡車拉土覆蓋,種上了黃豆,讓他們十分不解。根據江蘇省國土部門的公開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底,宿遷市對土地例行督察發現的違法用地中,已拆除或復耕土地達8000多畝。而泗洪縣國土局局長也對媒體表示,這些馬路之所以覆土,並非為應付檢查,而是在落實對違規用地的整改。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馬路上種黃豆的背後折射出的是違規用地現象。究其深層次原因,壹是在政績沖動的“官念”下,地方主政者不惜以犧牲民眾利益去為自己鋪就上爬的政績;二是對違規使用耕地的處理太過溫柔,追責總是在無聲無息中落下帷幕;三是公權的過分強勢,讓民眾失去了話語權,即便是失地或“被上樓”的農民也敢怒不敢言。
地方政府本該是耕地紅線的守衛者、社會公平的主持者、百姓利益的維護者,現在卻公然參與、甚至主導違法違規使用土地,主要源於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高額的土地收益、畸形的政績觀念,導致壹些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中無視法紀、頻頻違規,不僅屢屢破壞耕地保護基本國策,而且不斷引發拆遷矛盾乃至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與形象.
[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耕地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耕地為農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耕地保有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壹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我國是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僅1.59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3.75畝)的壹半,在全世界16O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14位。而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進壹步減少。
由可見此,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壹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是對國家、對歷史、對人民和子孫後代的高度負責。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重大的政治問題,事關國家長遠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的根基。所以,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必須采取世界上最嚴格的措施,對耕地進行特殊保護,穩定壹定的耕地面積,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措施]
第壹,進壹步提高認識,毫不動搖地堅持耕地保護紅線。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等壹系列重要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將保護耕地作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務,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持耕地保護優先、數量質量並重,全面強化規劃統籌、用途管制、用地節約和執法監管,加快建立***同責任、經濟激勵和社會監督機制,嚴守耕地紅線,確保耕地實有面積基本穩定、質量不下降。
第二,加大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管控力度。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批地用地,嚴禁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設立新城新區和各類開發區(園區)。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制度,嚴格限定條件,規範修改程序,擴大公眾參與,禁止隨意修改規劃,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依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強化規劃硬約束;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確需擴大的,要采取串聯式、組團式、衛星城式布局,避讓優質耕地。
第三,嚴格劃定和永久保護基本農田。各地應以依法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從城市中心城區周邊開始,由大到小、由近及遠,加快全國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切實做到落地到戶、上圖入庫,網上公布,接受監督。實行嚴格管理、永久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建立和完善基本農田保護負面清單,符合法定條件和供地政策,確需占用和改變基本農田的,必須報國務院批準,並優先將同等面積的優質耕地補劃為基本農田。
第四,嚴防集體土地流轉“非農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嚴格依據經中央批準的改革方案、在批準的試點範圍內進行,堅持以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為前提,嚴防擅自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亂占濫用耕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抵押、擔保等,必須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進行,堅持農地農用,不得借農地流轉之名違規搞非農業建設,嚴禁在流轉農地上建設旅遊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別墅、農家樂、私人會所等。引導農業結構調整不改變耕地用途,嚴禁占用基本農田挖塘造湖、種植林果、建綠色通道及其他毀壞基本農田種植條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