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盜墓賊是如何盜墓的?
在史書中,被記載的盜墓者多是聲名顯赫的人物。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代,大凡盜墓者,都可以分為官盜和民盜。像項羽、董卓、曹操,還有那個臭名昭著的東陵大盜孫殿英,都是動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槍地大肆挖掘古墓。他們除了取走裏面的寶物,還要毀壞掉墓葬建築,這種人通常被稱為官盜,帶有典型的軍閥流氓特征。
除了這些明搶的,就是“暗偷”的民盜。民盜大多是來自民間的壹些人,以各種方式偷偷挖開古墓,盜取財務,大發橫財。這些人有時候會結伴而行,大多會在行動前從史書、地方文獻或者民間傳說中尋覓出古墓的蹤跡。然後就會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狀來判斷墓葬的級別和年代,再之後就是靠經驗和工具進行盜墓了。
古代中國人相信死亡並非是生命的終點,死去的人只是進入另壹個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貧窮還是賦予,總希望死後能帶走壹些隨身物品或者是財寶器具,方便他們在另壹個世界繼續享樂。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們的墓葬隨葬品就會越多。厚葬,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壹個重要的文化風俗。
恰恰是這些財富,吸引著那些企圖發死人財的人。達官貴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時,也是處心積慮防止盜墓者。盜墓與防盜幾乎如影隨形,寸步不離。盜墓最早在什麽朝代出現,至今已無法考證,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周朝時期就已經非常普遍了。
壹邊是盜墓,壹邊是防盜。壹邊是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盜墓技術不斷精益求精;另壹邊是為了防盜,費盡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難辨、機關重重。這樣的博弈壹直持續了幾千年,仍然經久不衰。
中國古代的盜墓賊,從地區上分,有南派和北派兩類,以長江為界限。北派中還分出了洛陽幫和關中幫等派別,南派中分出了長沙幫和廣東幫等,各幫派都有自己的“活動範圍”,幫外的人很難進來。壹般情況下,各幫派之間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對於北派來說,是以其“功力”見長,比如盜洞打在何處,是棺前還是棺尾,挖掘時要挖成什麽形狀,是方洞還是園洞都十分講究和詭異。方口形的盜洞是北派所創,在陜西關中地區的黃土地上比較多見,圈內多稱為“關中式盜洞”。北派的盜墓賊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講究,比如洛陽鏟就是北派盜墓賊發明的。
據現代考古發現,安陽殷墟的殷商王陵區,西區大墓8座,東區大墓5座都不止壹次被盜,殘留遺物極少。參加發掘的考古人員記述道,早期盜墓者對墓室位置判斷極正確,他們會在墓室的正中開壹個圓形的大盜坑,坑口緊貼著墓室四壁。這個盜坑會直達墓室槨頂,此時墓葬內的槨室尚未腐朽坍塌,盜墓者可以直接進入其中,把室內的財物席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