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小故事100字
數學家小時候的故事——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壹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壹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壹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壹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壹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裏,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壹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麽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壹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2、大海邊的阿基米德 2005-5-29 18:21:39 來 源:《中國校外教育》 網絡資源 閱讀517次 阿基米德11歲那年,離開了父母,來到了古希臘最大的城市之壹的亞歷山大裏亞求學。當時的亞歷山大裏亞是世界聞名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城中圖書館異常豐富的藏書,深深地吸引著如饑似渴的阿基米德。 當時的書是訂在壹張張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莖剖成薄片壓平後當作紙,訂成後粘成壹大張再卷在圓木棍上。那時沒有發明印刷術,書是壹個字壹個字抄成的,十分寶貴。阿基米德沒有紙筆,就把書本上學到的定理和公式,壹點壹點地牢記在腦子裏。阿基米德攻讀的是數學,需要畫圖形、推導公式、進行演算。沒有紙,就用小樹枝當筆,把大地當紙,因為地面太硬,寫上去的字跡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幾天,又發明了壹種"紙",他把爐灰扒出來,均勻地鋪在地面上,然後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時天公不作美,風壹刮,這種"紙"就飛了。 壹天,阿基米德來到海濱散步,他壹邊走壹邊思考著數學問題。無邊無垠的沙灘,細密而柔軟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鋪展在腳下,又伸向遠方。他習慣地蹲下來,順手撿起壹個貝殼,便在沙灘上演算起來,又好又便捷。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興奮地告訴他的朋友們說:"沙灘,我發現沙灘是最好的學習地方,它是那麽廣闊,又是那麽安靜,妳的思想可以飛翔到很遠的地方,就象是飛翔在海面上的海鷗壹樣。"神奇的沙灘、博大的海洋,給人智慧,給人力量。打那以後,阿基米德喜歡在海灘上徜洋徘徊,進行思考和學習。從求學的少年時代開始壹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後壹息。公元前212年,羅馬軍隊攻占了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城。當時,已75歲高齡的阿基米德正在沙灘上聚精會神地演算數學,對於敵軍的入侵竟絲毫未覺察。當羅馬士兵拔出劍來要殺他的時候,阿基米德安靜地說:"給我留下壹些時間,讓我把這道還沒有解答完的題做完,免得將來給世界留下壹道尚未證完的難題。" ? 由於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終於成為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後人將他與牛頓、歐拉、高斯並稱為"數壇四傑"、"數學之神"。我國數學泰鬥華羅庚說:"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面對知識的大海,人們應該象阿基米德那樣,信念是羅盤,執著和勇毅作雙漿,不懈追求,畢生探索。揚帆遠航! 3、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 2004-11-23 11:40:32 選自《 數海鉤沈——世界數學名題選輯》 作者:高希堯 閱讀419次 這是印度的壹個古老傳說,舍罕王打算重賞象棋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這位聰明的大臣的胃口看來並不大,他跪在國王面前說: ‘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壹個小格內,賞給我壹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給兩粒,第三格內給四粒,用這樣下去,每壹小格內都比前壹小格加壹倍。陛下,把這樣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仆人吧!’ ‘愛卿,妳所求的並不多啊。”國王說道,心裏為自己對這樣壹件奇妙的發明賞賜的許諾不致破費太多而暗喜。“妳當然會如願以償的,”國王命令如數付給達依爾。 計數麥粒的工作開始了,第壹格內放1粒,第二格內放2粒第三格內放2’粒,…還沒有到第二十格,壹袋麥子已經空了。壹袋又壹袋的麥子被扛到國王面前來。但是,麥粒數壹格接壹格飛快增長著,國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全印度的糧食,也兌現不了他對達依爾的諾言。 原來,所需麥粒總數 1+2+2^2+2^3+2^4+……+2^63=2^64-1 =18446744073709551615。 這些麥子究竟有多少?打個比方,如果造壹個倉庫來放這些麥子,倉庫高4公尺,寬10公尺,那麽倉庫的長度就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兩倍。而要生產這麽多的麥子,全世界要兩千年。盡管印度舍罕王非常富有,但要這樣多的麥子他是怎麽也拿不出來的。這麽壹來,舍罕王就欠了宰相好大壹筆債。要麽是忍受達依爾沒完沒了的討債,要麽是幹脆砍掉他的腦袋。結果究竟如何,可惜史書上沒有記載。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印度古代對等比級數已有相當的研究。 類似印度“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問題還出現在別的國度。十八世紀初期,俄國馬格尼茨的《算術》壹書中的“賣馬’問題,就與“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相類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賣馬”原題如下: 某人賣馬壹匹,得錢156盧布。但是買主買到馬以後又懊悔了,要把馬退還給賣主,他說這匹馬根本不值這麽多錢。於是賣主向買主提出了另壹種計算馬價的方案說,如果妳嫌馬太貴了,那末就只買馬蹄上的釘子好了,馬就算白送給妳。每個馬蹄鐵上有6枚釘子,第壹枚釘子只賣1/4個戈比(1盧布等於100戈比),第二枚賣半個戈比,第三枚壹個戈比,後面每個釘子價格依此類椎。買主認為釘子的價值總***也花不了10個盧布,還能白得壹匹好馬,於是就欣然同意丁。結果買主算賬後才明白上當。試問買主在這筆交易中要虧損多少?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壹個山村裏。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壹學就懂。可量,後來的壹堂數學課影響了他壹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壹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壹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壹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壹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壹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壹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壹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註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壹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壹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壹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裏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壹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麽,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壹條正確的道路,這是壹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壹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壹。他認為數學是其他壹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尋求壹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誌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為數學的轉折點,以後人類進入變量數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創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笛卡兒在物理學。斜 回答采納率:14.3% 2009-01-26 09:29 您已經評價過!好:14 您已經評價過!不好:11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壹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壹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壹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壹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壹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壹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裏工作”。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島南端西西裏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裏,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裏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鉆研《幾何原本》。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壹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壹而周三有余",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壹.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麽方法得出這壹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麽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壹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壹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壹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裏,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遊歷埃及時,曾用壹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