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經典佛學禪語大全摘抄
濟群法師,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濟群法師經典佛學禪語:
1、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長;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長。
2、命運雖然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但我們對自己的心念、行為總是不能自己,使得我們對命運無可奈何。因為我們只有做得了心念、行為的主人,才能做命運的主人。
3、出離,並非要我們放棄壹切美好的事物。出離,是要擺脫壹切束縛,通往生命的自由。
4、身份只是壹個暫時的標簽,財富就像妳穿的衣服,心態、生命品質才是代表著妳的存在,同時也決定妳是否真正快樂的根本因素。
5、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了解到生命蘊含的價值,開啟出精神財富,才能成為真正的富翁。
6、追求智慧、道德,可能會對眼前短暫的、或者不健康的快樂,造成壹定損失,但卻在開發生命內在快樂的心理和品質,它是代表著生命存在的狀態,這樣的快樂,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7、身體也是大地的壹部分,像壹塊石頭、壹片樹葉,終要回歸大地。在它和我們有關系的時候,正確面對,好好使用。
8、學會理解壹切,尊重緣起的差別,這是慈悲和愛不可缺少的基礎。
9、雖然擁有很好的福報,卻不沈迷於名利聲色,能夠看清榮華富貴的虛幻,尋找人生真諦,探求生命的究竟意義,這樣的人是有慧根的。
10、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要善用分別心,學會如理思惟,以此扭轉我們的妄見,樹立人生的正見。進而要超越分別心,開發無分別智,方能通達空性。
11、如果我們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麽?因為壹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沒有離開心;如果壹切認知和行為,都必須從心出發,那麽建立心的正量和選擇正向的心理,必將成為我們生命健康發展的關健所在。
12、如果不能證實心的可靠性,怎麽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認識,或者聽從心的感覺。
13、我們認識的世界,只是呈現在我們認識上的影像。究竟什麽代表著存在?認識存在的真相,有助於我們開啟智慧。相反,錯誤的認識,會給人生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災難。
14、善與惡,壹念之間;迷與悟,壹念之間;好與壞,壹念之間;成與敗,壹念之間。把握當下壹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來。
15、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報;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錢有勢未必是好事。
16、認識到無為的寧靜和喜悅,才知道有為的快樂是很辛苦的。
17、心想事成,但別亂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8、人類最大誤解,是對自己的錯誤認識,這是壹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認識自己,明心見性,也必將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19、能力與福報都是很好的東西,可以給人生帶著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誤用,結果也會成為災難。
20、信仰和人們的精神需求有關。如果內心對宗教有強烈需求,具備足夠的虔誠,自然容易身體力行地實踐。壹旦由實踐得到切身的宗教體驗,這種信仰就會比較堅固。如果僅僅將佛學當做學術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發生聯系,不將佛法切實運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的。
21、接觸壹種宗教時,不要壹味盲從,而要認真地觀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濟世情懷,具有值得仰賴的高尚道德;其教義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們的人格得到升華並最終走向解脫。當我們選擇壹種宗教時,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很容易因此誤入歧途,因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吸引信徒並對其進行控制的。
22、般所認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愛心的人。但從 佛法來說,好人還有不同的層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 是人天乘的標準;能斷除貪嗔癡煩惱,是解脫道的標 準;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是菩薩道的標準;而圓 滿斷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23、信仰關註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包括對人生價值和生命自我的認識,也包括心靈的關 懷及煩惱的解脫。這些都是人類永恒的問題,不會因 為我們忽略而不存在。事實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 能碰到。
24、建立壹種良好的交往模式,會讓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處模式,大家都會很累的。所以,人與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學問,需要學習。
25、佛教講眾生平等,包括佛與眾生平等,也包括人與動物平等。因為壹切眾生都有佛性,從佛性來看,佛跟眾生是平等的。佛教講因緣因果,每個生命都離不開因緣因果的規律,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每個生命的認識、行為和經驗不同,這是造成各種生命千差萬別的原因。
26、西方有啟蒙主義運動,當今中國社會大眾是否也需要啟蒙壹下。佛教以為人類因為無明,看不清自身潛在的價值,不認識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權交給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啟蒙壹下,主要我們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煩惱,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價值。
27、宇宙沒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眾生本來平等,只因緣起差別。
28、汙染和和諧,這是當前社會的兩大問題,要找到究竟的解決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汙濁,直接導致社會環境的汙染;人心的貪嗔癡,是社會不和諧的源頭。唯有凈化人的內心,才能從根本改善生態環境,建立社會的和諧。
29、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萬能神的存在,也不以為人的命運是神決定的。佛教認為壹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決定的,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每個生命都有自由快樂的潛質,只要擺脫迷惑煩惱。佛教認為人身無比可貴,通過學佛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生命的最大價值。
30、佛教在印度出現,對於婆羅門教傳統,具有顛覆性的作用。婆羅門教以神權至上,佛教則否定萬能神的存在。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種姓,建立嚴格的種姓制度,佛教則講眾生平等。婆羅門教講大我、小我,主張梵我合壹,佛教則講無我。婆羅門教是神本,重視祭祀、祈禱,佛教是人本,重視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31、傳統藝術偏於求美,當代藝術重視求真。從事當代藝術,勢必需要透過壹種智慧文化的學習,幫助我們獲得人生正見,才能重新審視傳統,正確認識當下的壹切。既能看到現實人生虛幻、荒謬的壹面,也能看到生命潛在真理和智慧的價值。否則我們顛覆傳統,看破壹切,人生將何以依托?
32、缺少福報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報的人,可以聽從自己的感覺,以為可以我說得算,卻不知道究竟我是誰,結果縱容了壹大堆迷惑的感覺,還是身不由己。
33、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麽?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開發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喚起覺醒的心,由此成賢、成聖、成佛做祖。
34、佛教所說的不、空、無,並非常人理解的壹無所有。佛教所說的空,是要否定我們對事物的錯誤認識和執著,這是壹切煩惱的根源。倘能認識到存在的壹切都是因緣假相,是無自性空的,那麽,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無法傷害我們,我們才能從容地面對人生。
35、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沒有對成功的執著,也就不存在對失敗的擔憂。
36、很多人覺得老實、善良的人在這個社會行不通,容易吃虧。可是這個社會真的不喜歡老實、善良的人嗎?試問有誰由衷的喜歡狡猾奸詐的朋友,有誰不喜歡自己的朋友或貿易夥伴老實、善良。可見,真正老實、善良的人壹定是受歡迎的。
37、有人覺得可以不要在乎來世,反正來世我們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為,反正來生也不記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緣因果的相續,我們今天的思想、行為,必將會成為我們心態、人格及社會關系的組成因素,直接影響未來生命的發展。我們可以認為不必為未來的生命負責,但未來必須承受現在行為帶來的後果。
38、沒有精神追求,物質利益便會成為壹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雲起。
39、物質財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財富是生命的重要內涵。物質財富只有暫時意義,精神財富則具有永久意義。
40、期待帶來幸福,期待也帶來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41、欲望、妄想及煩惱,讓人活得很辛苦,也讓人不得自由。
42、阿羅漢有三層意思。壹殺賊,是消滅煩惱之賊。二無生,是證得不生不滅之涅槃,不再生死輪回。三應供,具足人天供養的德行。阿羅漢住持正法,是人間最勝的福田,我們應該禮敬。
43、個人要修行,團體要修行,國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組織管理智慧,管好壹個團體、國家也是沒門。人類社會的壹切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心有貪嗔癡,才有種種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個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負面力量,張揚人性光輝,才有可能建設壹個和諧健康的團體。
44、不相信生死輪回,生命就沒有長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沒有深度。沒有廣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暫而又渺小的。
45、菩薩叫覺有情,發願要幫助壹切眾生從迷惑走向覺醒,離苦得樂,這個情是多麽廣大;要對壹切眾生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這個情又是多麽深刻。覺有情,因為覺醒,而不陷入情執;因為有情,所以能廣度眾生。
46、傳播、傳承什麽文化,就會成為什麽文化的載體,它會不知不覺影響到妳的觀念、心態及人格。因此,對於文化的選擇,直接關系到生命的發展。
47、不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和西方文明對話的資本是什麽;不弘揚傳統文化,中國人的心靈建設、人格建設依靠什麽。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心浮躁、混亂,如果不能傳承古聖先賢給我們遺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國人何以安身立命!
48、沒有條件創造低調、奢華、有內涵的環境,但可以追求低調、樸素、有內涵的生活。
49、每個產品都有壹本說明書,身體也應該有壹本使用手冊。正確了解,合理使用,註意維護,使其健康運行,這是人生快樂、幸福的基礎。
50、對於壹個悲慘的生命來說,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後生命還會以壹種更悲慘的方式繼續延續,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殺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唯有學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壹勞永逸的解決人生問題。
濟群法師關於幸福的佛學禪語
1、幸福是壹種感覺,壹個人只有當他自己覺得幸福的時候,那才是幸福的。
2、現在的都市人,大多覺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麽呢?社會太復雜了,生活太復雜了,心理太復雜了。
3、人類的痛苦有身苦與心苦,身體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數,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
4、復雜的社會、復雜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復雜的思想,會滋生種種煩惱、妄想。
5、生活簡單、思想單純,反而使人輕松、自在。
6、獲得幸福感,知足是壹種廉價的方式。
7、壹個貪得無厭的人,既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生不起幸福感。
8、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9、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確地認識什麽是幸福;其次要探討幸運與不幸的因緣因果。
10、壹方面從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壹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緣,只有這樣才能究竟獲得幸福人生的結果。
11、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規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12、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生的努力,還是可以改變的。
13、儒家也講因果,主要從現實社會去說明。
14、儒家僅僅講人的壹生壹世,對於因果的問題,無法從壹個人的生命現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釋到子孫後代的身上。
15、佛法的因果講三世,以過去生種的因,導致現在生的結果;現在生種的因,招感未來生的結果。
16、因果貫穿著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
17、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絲毫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18、唯物論者是壹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而只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
19、壹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
20、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
21、有些人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只要順境,不要逆境。
22、假如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沒有經歷逆境,就無法認識到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享有順境的人,很難生起幸福感。
23、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不幸使幸運變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變得快樂,貧窮使富有變得幸福。
24、幸運與不幸不是絕對的,會相互轉換。
25、幸運會轉為不幸,不幸會轉為幸運;因禍得福,塞翁失馬,都說明了幸運與不幸會相互轉換。
26、人因為偏愛於某壹點,才覺得自己幸運或不幸。
27、幸運中包含著不幸;不幸中包含著幸運。
28、人類在無明的驅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結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來無盡的痛苦。
2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3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31、錯誤的認識,顛倒的觀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為;或不了無常,執著永恒等。
32、強烈的我執:以自我為中心,去面對世間的壹切;或執著自己擁有的壹切為我,如執身為我、執名為我、執財富為我等。
33、貪嗔癡:假如讓這些煩惱支配自己的人生,就會害已害人。
34、不善的行為:種不善因,招感苦果。
35、有漏的世間,必然會存在種種不幸。
36、有時面對同樣的環境,但人們痛苦的程度卻不壹樣。
37、世間的不幸,因為妳在意了,才會對妳構成傷害;假如妳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沒什麽了不起的。
38、擺脫個人的情緒,正確認清人生的現實,觀諸法空、無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對人生的不幸。
39、幸運與不幸,都有它的因緣因果。
40、幸福人生的獲得:不種不幸之因,就是擺脫各種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緣;廣種幸福之因。
41、人類所作所為與幸福人生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人們拼命追求幸福,但卻總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42、幸福不是壹個固定的實體。
43、壹般人總是喜歡執著擁有某種條件為幸福,其實世間的幸福是相對的。
44、人類的願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異。
45、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壹樣。
46、幸福也會從和他人的比較中產生。
47、幸福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腳上,舒服與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48、財富、地位等任何壹種實體,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實質,只是引發人生幸福的某壹種因緣。
49、幸福人生由眾多的因素構成,中國古代有五福之說: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做為幸福人生而言,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50、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壹。
51、凡人心隨境轉,舒適的環境是產生幸福的基礎,如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諧等,這說明幸福需要物質的基礎。
5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53、若心情不好,即使貴為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力、地位和財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54、世間由順境和逆境組成。
55、生活在順境中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幸運,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時運不佳,遇到逆境,人們就會認為那是不幸,是痛苦。
56、社會或個人總是存在順境和逆境,有順境必然有逆境,這是普遍的現象,人類應該正確的認識它。
57、順境與逆境既然是構成社會人生的兩個方面,那麽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58、我們應該正視順境與逆境的客觀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壹樣。
59、在順境、逆境面前,不應該生起愛嗔之心。
60、世間的痛苦與快樂是相互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
濟群法師幸福篇禪語大全1、人類所作所為與幸福人生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人們拼命追求幸福,但卻總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2、幸福不是壹個固定的實體。
3、壹般人總是喜歡執著擁有某種條件為幸福,其實世間的幸福是相對的。
4、人類的願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異。
5、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壹樣。
6、幸福也會從和他人的比較中產生。
7、幸福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腳上,舒服與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8、財富、地位等任何壹種實體,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實質,只是引發人生幸福的某壹種因緣。
9、幸福人生由眾多的因素構成,中國古代有五福之說: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做為幸福人生而言,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10、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壹。
11、凡人心隨境轉,舒適的環境是產生幸福的基礎,如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諧等,這說明幸福需要物質的基礎。
1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13、若心情不好,即使貴為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力、地位和財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14、世間由順境和逆境組成。
15、生活在順境中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幸運,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時運不佳,遇到逆境,人們就會認為那是不幸,是痛苦。
16、社會或個人總是存在順境和逆境,有順境必然有逆境,這是普遍的現象,人類應該正確的認識它。
17、順境與逆境既然是構成社會人生的兩個方面,那麽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18、我們應該正視順境與逆境的客觀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壹樣。
19、在順境、逆境面前,不應該生起愛嗔之心。
20、世間的痛苦與快樂是相互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
濟群法師幸福篇禪語大全
1、有些人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只要順境,不要逆境。
2、假如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沒有經歷逆境,就無法認識到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享有順境的人,很難生起幸福感。
3、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不幸使幸運變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變得快樂,貧窮使富有變得幸福。
4、幸運與不幸不是絕對的,會相互轉換。
5、幸運會轉為不幸,不幸會轉為幸運;因禍得福,塞翁失馬,都說明了幸運與不幸會相互轉換。
6、人因為偏愛於某壹點,才覺得自己幸運或不幸。
7、幸運中包含著不幸;不幸中包含著幸運。
8、人類在無明的驅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結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來無盡的痛苦。
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1、錯誤的認識,顛倒的觀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為;或不了無常,執著永恒等。
12、強烈的我執:以自我為中心,去面對世間的壹切;或執著自己擁有的壹切為我,如執身為我、執名為我、執財富為我等。
13、貪嗔癡:假如讓這些煩惱支配自己的人生,就會害已害人。
14、不善的行為:種不善因,招感苦果。
15、有漏的世間,必然會存在種種不幸。
16、有時面對同樣的環境,但人們痛苦的程度卻不壹樣。
17、世間的不幸,因為妳在意了,才會對妳構成傷害;假如妳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沒什麽了不起的。
18、擺脫個人的情緒,正確認清人生的現實,觀諸法空、無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對人生的不幸。
19、幸運與不幸,都有它的因緣因果。
20、幸福人生的獲得:不種不幸之因,就是擺脫各種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緣;廣種幸福之因。
寬容法師佛學禪語大全摘抄寬容法師1970年出生,陜西省扶風縣人。父親及伯父為佛教信徒。受其影響,遂立壹心向佛之誌。1987年12月8日機緣成熟,禮拜興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為師,剃度出家。因具有壹定佛學基礎,且聰慧、勤勞、好學,被常明大和尚收為侍者。1989年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受具足戒後,入九華山佛學院學習,在已故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仁德大和尚座下領受法益。
寬容法師佛學禪語:
1、被眾生附體是種因果,若自己念佛的心不夠專,心的力量弱,而對方強,他就乘虛而入,附體做怪。只要至誠念佛,對方是抵不過佛力的。想讓對方不來附體,通常的問題出在自己聽經少,理不明;想念佛,心不專;怕對方,又想對方。如此,無論念什麽經咒都難有感應。壹定要真放下,才能真念佛。
2、多壹座寺院,多壹方凈土,少壹座監獄。
3、悟無止境,能有所感悟,就是福報現前,佛緣成熟了。
4、佛法的精髓靠的是以心傳心,至誠感通,不是壹個能摸得著的東西而能交給您的。等您修到能放下壹份愚癡,增長壹份智慧;熄滅壹份煩惱,就能領悟壹份講經心法了。
5、佛學是教人覺悟的學問,是指導人們過上幸福自在生活的哲學。其博大精深,窮畢生之力也難窺壹二,但佛法如大海的水,只要嘗壹口,便知其味,不需喝盡海水方知。所以,佛法要盡量學,即使學了只言片語,都是受用無盡,肯定對提升生活品質有正向作用。您這種歡喜的受用是正確的,再接再厲。
6、信仰是正確人生觀的樹立,隨意不得。佛是覺悟、慈悲、和諧、孝敬、喜悅之意,這些信仰是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7、要多念佛,在佛力的加持之下,會增加定力,心就不會隨周圍人事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了,當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心時,這心才真正是自己的,心也就能開發出遇事不驚,抵禦煩惱的智慧能量來。若念佛時間短,佛號就難以伏住煩惱,掌控情緒的效果則會差些。
8、大義是說學佛之人從五湖四海聚集在寺院,為的是學佛成佛,成就的標準是心要空,無有妄念。
9、要用智慧輕松地從心裏斷。淫欲如抽煙喝酒,對身心沒有益處。有此愛好者,大都身心病多,咳嗽痰多,人們都怕和他們打交道或用餐。明白煙酒之害的人,您免費讓他享用上等煙酒,他都覺得是受苦而避之。同理,若知道淫欲和縱欲的傷身和生死根源的真相,就不會有這個愛好,因而就不斷而自斷了。
10、欲發心做壹位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比丘,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堅定信念外,經過考驗,就要求受三壇大戒,才能成為真正的合格佛教出家僧人,名為比丘。傳戒分為三級三次,稱為三壇:即初壇傳授沙彌戒,是最繁忙的;二壇傳授比丘戒,是場面最隆重的;三壇傳授菩薩戒,是教儀最神聖的。
11、縱觀古今,凡謙好學者,大都謹言慎行,學有所成;凡無才無德且不思進取者,大都狂妄自大,好為人師,貽笑大方。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同理,當細心觀照此眾生相的事實真相,以此為鑒。欲成為法門龍象,就要多加歷事練心,更高地要求自己。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此為進步之要階矣。
12、若不知近君子,遠小人;近善友,遠惡人。認為孟母三遷沒必要。如此則自己永遠不能耳聰目明,開法眼,找不到成佛之道。因此,壹定要謙虛,學會從零開始,要善解如來真實意,則不會走偏。雖說至道無難,但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生死大事,重如須彌,絕非兒戲,徒兒不可不慎。
13、談禪論佛悟管理,修心開智品人生。管理即管人,管人在管心,要管好別人的心,先要管好自己的心。
14、禪即心,修禪即鍛煉掌握自己的情緒管理,能管好自己的心,才能管好壹切。
15、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宋朝周敦頤說: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唐貫休大師曽說:有過未隱晦,有責勿推諉。文過而飾非,憂如籃打水。故知,玉不琢,不成器;樹不剪,不成才。壹個人的成就,靠閉門造車是難成大器的。
16、在於學習佛陀的心行。因此在修學的過程中壹定要舍棄自己的觀念,將佛經中的教導轉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不得有半點差錯。這樣就能逐漸地將自己不合佛言佛行的言行舉止修正過來,名為學佛。若對經、對人事固執自己的見解,永不改進,如此則佛經再殊勝,也難救撥自己趨向涅槃彼岸。
17、安居為修行制度之壹。每年的農歷四月十五是佛教寺院的安居日,三祖禪寺謹遵佛制,每年的這天,都莊嚴隆重地舉行安居儀式。 從這天至七月十五結束,又名為壹夏九旬或九旬禁足。此三個月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壹處以致力修行,稱為安居。
18、佛法教學和世間教學的目標不同,講經的目的是幫人開後得智,世間教學是傳授知識。學講經的人若妄念多,至誠心不夠,這樣即使用小聰明學了點講經技術,也難幫人開後得智,無法獲得佛法的真實之利。因此,發願學講經最可貴的是要用至誠心。
19、只要壹心念佛坐禪,身心清凈,則妄念不起,不起妄念則幻象亦隨之消失。有妄念就有幻像,妄念是阻礙自己百尺竿頭更進壹步的障道法。打坐的秘訣是摒棄諸緣,至心壹處。念佛的秘訣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20、切莫騙人 能被騙到的人,都是相信自己的人,只有親朋好友才可能相信自己。人生壹世,知己難遇,若將朋友都騙了,自己就會過上孤苦伶仃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