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塑料無處不在,人吃了微塑料會有傷害嗎?
2020年11月,英國科學家在珠峰峰頂附近發現了微塑料,短短壹個月後,意大利科學家又在胎盤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
近年來,微塑料壹詞頻頻出現在網絡媒體中,這不禁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微塑料到底是什麽又可怕在哪裏呢?
微塑料,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顆粒微小的塑料以及紡織纖維,雖然學術界對他的具體尺寸沒有達到***識,但普遍認為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就是微塑料。
實際上很多微塑料已經達到了微米甚至納米的級別,肉眼根本無法分辨,所以人們也將其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為什麽會跑到海洋裏,還變得如此微小呢。
在許多洗面奶和牙膏中就含有壹種名叫柔珠的微塑料,在洗衣服時會產生大量的微塑料纖維,微塑料的尺寸極小,往往能避開汙水處理系統,直接被排放到大海中,因此這類微塑料就被稱為初生微塑料。
還有壹類則是次生微塑料及大型的塑料垃圾,在經過長時間的物理、化學或者生物分解破壞後,形成的塑料顆粒,它們並不會被徹底降解,而是懸浮在海洋中,自然而然的微塑料汙染也就蔓延在了整個海洋生物鏈中。2019年2月,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家們在馬裏亞納海溝設置了監測點,沒想到在世界最深處捕捉到的浮遊生物平均每只含有3.3加減0.7個微塑料顆粒。
2019年8月,美國科學家在北極蘭開斯特海峽四個地點抽取了十八個長達兩米的冰芯,在裏面能看到形狀各異的微塑料顆粒和細絲。
2019年10月,科學家在南極的兩個島上收集了八十只企鵝的糞便,檢測發現平均每十克企鵝糞便中就有壹到三顆微塑料顆粒,也就是說在地球的最高處,最低處,最南端和最北端都受到了微塑料的汙染。
而人類作為始作俑者自然也難逃其害,2018年維也納醫科大學曾做過壹個實驗,讓來自八個國家的三男五女記錄下他們壹周所吃的食物,並將食物清單和糞便寄到維也納,經過檢測這八名參與者的糞便中都存在微塑料,平均每十克糞便中約有二十個微塑料顆粒。
後來多個國家也進行了相似的實驗,結果表明不論男女老少,每個人的體內多多少少含有微塑料,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每人平均壹周要吃掉兩千顆微塑料顆粒,組合起來相當於壹張信用卡。
可能會有人覺得既然人人如此,身體也沒有出現異樣,何必關心微塑料,但是微塑料就像pm2.5壹樣,看似微不足道,卻並不排除在人體內長期積累造成傷害的可能。
就算沒有危害到人類本身,塑料和微塑料也早已危害到了海洋生物的安全,2007年12月31號,中國正式發布限塑令,以限制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2020年1月19號國家又發布了關於進壹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壹次性塑料產品。
作為普通人雖然管不了護理產品的添加材料,也決定不了垃圾和汙水的處理方式,但至少能做到順應國家政策,減少使用塑料制品並盡可能回收利用塑料制品,不要讓偉大的發明反過來傷害地球,傷害動物,傷害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