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桃溪的鄉鎮名

桃溪的鄉鎮名

桃溪鎮位於武平縣北部,地處桃溪河中遊。東臨長汀縣羊牯鄉,西接大禾鄉,南連中堡鎮和永平鄉,北抵湘店鄉。總面積178.95平方公裏。鎮政府所在地桃溪村距縣城44公裏。

1989年10月,桃溪鄉湘坑村分為湘坑、湘溪兩個行政村。

1995年11月,撤銷桃溪鄉建制,設立桃溪鎮。原管轄區域不變。

2000年,全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197個村民小組,87個自然村,有5269戶,24508人,其中農業人口23627人,占96.40%。

桃溪境內丘陵起伏,峰巒綿亙。地勢西、北、南三面較高,東面略低,被孔廈溪、帽村河、桃溪河切割成縱深谷地。千米以上山峰2座,其中將軍頂崠主峰1172米,為境內最高山峰。境內主要支流亭頭溪在桃溪神下匯聚桃溪河。由西向東經湘店境內註入汀江。500米以下丘陵地面積9907公頃,占全鎮總面積的54.35%。鎮所在地平均氣溫18.6℃,無霜期293天,年均降水量1689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宜栽竹、樹、茶果,平原山壟宜種糧油作物,河谷地帶與高山區氣候差異較大。

鎮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螢石、石英石、金砂石,湘裏村石螢石儲量達500萬噸以上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可供開發。全鎮有耕地1065.47公頃,其中水田面積945.8公頃;林業用地15033.33公頃,其中有林地13733.33公頃,林木蓄積量60萬立方米,立竹量95萬根,森林覆蓋率77.7%,新瀾、新華等村毛竹林均在266.6公頃以上。

桃溪人民有光榮革命鬥爭歷史,1929年,張滌心、李長明組織武北四支隊在小瀾暴動,震驚閩、粵、贛。現有亭頭胡寮下、小瀾泉坑背、新華、新瀾革命基點村4個。保存壹座革命烈士紀念碑。

壹、經濟建設

1988年以來,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農、林、牧、漁得到較快發展。鄉(鎮)企業以多種所有制並存發展,壹些工業產品、農副產品銷往國內各省市有的銷往國外,經濟建設健康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開辟市場,在外務工的5000余人中有2000余人專門從事不銹鋼裝潢業,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現有百萬元以上資產的裝潢公司3個,十萬元以上公司數十個。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65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138萬元,與1988年相比分別增6.65倍和6.09倍。

糧食生產 鎮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等,水稻種植以雙季稻為主,少數高山地區栽種單季稻。1988年全鎮種植水稻1665.67公頃,總產6862噸;甘薯種植面積43.33公頃,產量74噸;大豆種植面積25.33公頃,產量24噸。1994年以來,改革耕作制度,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推廣栽培新技術,調整農業結構,雖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但稻谷產量仍逐年增加。連續6年糧食增產。1999年稻谷產量為8707噸,為歷年最高年份。2000年,發展商品蔬菜,全年稻谷播種面積1678.93公頃,比1999年減少100.4公頃,稻谷總產8409噸,平均每公頃產5010公斤。比1988年分別增長22.54個百分點和21.45個百分點。

經濟作物 境內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花生、荸薺、木薯、蕉芋、魔芋、蔬菜等,是本縣綠茶主產區。果樹有柑橘、柿子、桃、梨、枇杷等。1990年開始,把茶葉生產列為山區經濟主要項目,鄉財政連續5年扶持農戶擴大茶葉種植面積,調整茶葉品種結構,先後引種福雲6號、7號、黃旦、毛蟹、福大、梅占等新品種在全鄉10個行政村試種。桃溪綠茶在全省茶葉評比中多次獲獎,成為福建省六大名茶之壹。1996年,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先後引進紅柿等果苗和發展商品蔬菜。2000年,全鎮有果園255.93公頃,產果1408噸,其中柑橘126.46公頃,產柑653噸,桃68.93公頃,產桃170噸,茶園613公頃,產茶378噸,油料作物126.33公頃、產量221噸,甘蔗種植面積26.67公頃,產蔗600噸,烤煙種植面積3公頃,產煙5噸,蔬菜種植面積646.66公頃,產菜14791噸,果用瓜種植面積26.67公頃,產瓜500噸。新礤、亭頭、魯溪、新貢、茶果場等茶園面積均在33.33公頃以上,桃溪、湘坑、小瀾茶園面積均在66.67公頃以上,全鎮茶園面積占全縣茶園面積的39.35%,產量占全縣茶葉產量的33.32%。新貢雙喜茶場生產的“千山綠葉”品牌茶葉走向全國,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新加坡、瑞典等國家。

林業生產 鎮內森林資源豐富。以馬尾松、杉木林、闊葉林、毛竹為主,林副產品較大宗的主要有筍幹、松脂、香菇、油茶籽、油桐籽等。1988年開始,把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生產,作為發展山區經濟的重要項目。分別在桃溪、小瀾、新瀾、魯溪、湘溪、湘坑6個行政村建設杉木用材林基地,新華、新瀾2個行政村建設毛竹生產基地。由於80年代初曾出現超砍過伐林木現象,中幼林比重大,近成熟林少,可伐森林資源急劇減少,商品林大幅度下降,松脂產量逐年減少。2000年,全鄉造林更新31.33公頃,生產木材7345立方米,封山育林294.67公頃,幼林撫育200.67公頃,生產毛竹58萬根,產油茶籽165噸,油桐籽420噸,松脂87噸,筍幹45噸、香菇68噸、山蒼籽32噸、棕片65噸。1988~2000年,***為國家提供建設用材87345立方米,居全縣第二,每年還提供毛竹30萬根左右。

畜牧水產 鎮內農戶飼養豬、牛、雞、鴨較普遍,豬的飼養在畜牧業中占重要地位,多數農戶都有零星飼養。水產品主要靠溪河捕撈和池塘養殖。1988年,生豬存欄7256頭,養牛1059頭,淡水養殖15.44公頃。1990年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水產有了較快發展,其中飼養母豬較多,肉類和禽蛋產量逐年增加。1993年,縣畜牧水產局在桃溪河段投放適宜野外自然生長的草魚、圓吻魚團、鯉魚、絨毛蟹等魚種。1996年,江坑村民藍如城人工馴養果子貍獲得成功,養殖果子貍500多只。山下角開始辦豬禽飼養場,發展河田雞。1999年桃溪村村民王傳敏始辦養狗場,飼養肉狗80只。2000年全鎮生豬存欄12179頭,養牛1367頭,兔17863只,家禽59100只,蜜蜂320箱。肉類總產量1280噸,禽蛋產量122噸,蜂蜜3噸,淡水養殖21.86公頃,水產品產量109噸。

鎮村企業 1988年,境內已有農械廠、茶廠、竹木加工廠、建築隊、糧食加工廠等企業。10月,興建陂礤口水電站,裝機960千瓦,為鄉內第壹座鄉辦水電站。此後,陸續興辦綜合木制工藝廠、化工廠、香粉廠、活性炭廠、機磚廠、鑄鋼廠、小瀾紙箱廠等企業。1994年3月,魏丁明、陳淩全等16位臺胞***同投資500萬元,建辦福建武平皇茗茶果林開發有限公司,開發茶、果、林系列產品,是縣內首家外資開發的農業企業。2000年,全鎮有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3520千瓦,各類企業809家,從業人員1837人,產值9970萬元,其中農村工業產值4517萬元,上繳稅金148萬元,農村工業產值中私營、個體企業產值占88.67%,集體固定資產原值1451萬元。木碗、木碟、膠合板、活性炭、茶葉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市場。部分產品出口國外,出口交貨值307萬元。

交通 1988年以前,境內已有省道圍禾線穿境而過,5條鄉村公路32.5公裏1條林區公路2公裏。1990年以後,大力發展鄉村公路,公路向各行政村縱深延伸、先後修建小瀾—河口,桃溪—新華、新瀾,魯溪—余屋坑,湘溪—羅坑,小瀾—泉坑背,陂礤口—陳裏逕,大瀾園—石靈屋,大瀾園—老鴉山等8條簡易公路。1996年,修建省道圍禾線桃溪至永平路段,桃溪境內繞過江坑嶺改經新田、田雁、亭頭、新礤到桃溪,新建5.7公裏。1997年,鋪瀝青路面,為三級公路標準。1999年,鎮成立公路工作站,負責養護鄉村列養公路。2000年,公路有省道圍禾線14公裏,縣道48公裏,鄉村道公路12條,長126公裏。林區公路2公裏,15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建成以鎮所在地為樞紐,外通毗鄰各鄉,內聯各村的公路運輸網絡,擁有貨運汽車8輛,農用車32輛,手扶拖拉機35輛客運車4輛,年均客流量12.5萬人次。

郵電 1988年,鎮內設有郵電支局。有100門交換機1臺和3路載波機壹端,通縣城電路4路。1993年5月17日,開通500門程控電話。1994年,農戶開始安裝電話。後又開通無線尋呼。1996年,電話容量擴大為1000門,桃溪、小瀾、新礤、魯溪、新貢、湘坑、湘溪8個行政村通電話。占村總數53.3%。安裝農話400門2000年,鎮內擁有電話容量2000門,直放站1個,模擬加數字移動發射臺1座,全鎮安裝農話1750部,架設120路光纖電纜35.4皮長公裏。郵路89公裏,遍及全鎮各行政村,郵政儲蓄點1個,農村電話代維站1個。辦理函件、包裹、郵件投遞、報刊發行、電話等業務。15個行政村均通電話。

農田水利 1988年前,境內建有下坑、紅瀾、新泉坑等小型引水工程。1990年,建小瀾陳屋混凝土水陂1座。新增灌溉面積28.46公頃,解決全村210戶1300余人的飲水困難問題。1996年,桃溪鎮列為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對魯溪、湘溪、湘坑、桃溪、江坑、小瀾等6個行政村進行首期開發,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造中低產田458.67公頃,修建陂壩9座,建造標準化渠道1.01公裏,砌“三溝”(防洪、排水、灌溉)1.31公裏,開機耕路1條1.2公裏,改善農田灌溉486.67公頃。2000年,境內有小(二)型水庫2座,小(三)型水庫1座,總庫容32.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945.67公頃,旱澇保收面積937.87公頃。分別占耕地面積的88.76%和88.02%

鎮村建設 1988年,政府機關駐地街道鋪築泥結碎石路面,寬僅10米—12米政府機關、供銷社、糧站、稅務所、郵電所、信用社、農貿市場、學校、衛生院、影劇院、寺廟、祠堂等公***建築,多為土墻瓦屋,民居住宅多為1層—2層土木結構瓦屋。1990年修建農民新街,鋪設水泥路面827米。嗣後新建的公***建築和民宅多是3層—4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1995年5月,小瀾村被龍巖地區確定為第二批新村建設試點村。1996年10月,結合省道206線改造,完成鎮駐地集鎮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實施集鎮改造,在此基礎上,集鎮建設和新村建設步伐加快,江坑、湘坑、新華、新瀾、小瀾等村的人飲工程也相繼完成。至2000年,拓寬主街道1條,路寬30米,總長1286米。其中綠化主街道1000米,街巷鋪設水泥路面1.2萬平方米。新建下水道2568米。建自來水廠,並安裝路燈20盞。鎮駐地和各行政村辦公、公***住宅等建築總面積4.8萬平方米,建成區總面積60公頃,比1987年擴大1.5倍。1988—2000年的13年中全鎮累計新建、改建住宅建築總面積6萬平方米,新建農民新村3個。

鎮村財政 2000年,鎮財政預算內收入103.4萬元,15個行政村村財總收入42萬元,分別比1988年減少23.97%和增長23.80%。

集市貿易 桃溪歷來是武北物資集散地。每月農歷逢壹、六為桃溪墟期,逢三、八為小瀾墟期。1993年,建成桃溪農貿市場,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設固定攤位164個1995年建成小瀾農貿市場,建築面積1120平方米,設固定攤位80個。隨著農村市場經濟意識的不斷增強和商業網點設施的改善,個體商販逐年增多,流通領域日益活躍,市場繁榮。2000年全鎮有鎮級市場1個,村級市場1個。建築總面積5920平方米,攤位244個。墟場上市的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大米、茶葉、香菇、筍幹、棕片、甘蔗、板栗、茶油、蜂蜜、蔬菜、菜苗、豬仔、耕牛、肉禽蛋、淡水魚、竹木農具等。墟日均人流量3100人次,年成交額1680萬元

二、社會事業

教育 1988年,鄉內有普通中學1所,小學14所。在校學生3891人,其中中學生901人。教職工269人,其中中學教職工73人。中小學教舍多為1層—2層土木結構瓦屋面以後逐步新建改建。1994年,桃溪鄉教育“六項督導”經省、市教委驗收。2000年全鎮中小學學校占地面積72036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0699平方米,其中小學學校占地面積4729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8996平方米。1988~2000年的13年間新建改建校舍面積12575平方米。2000年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2315人;教學點14個,在校學生3018人;幼兒(班)25個,在園幼兒521人。教職員工337人。其中中學教職工120人,幼兒教師33人。

科技普及 1988年,建立鄉、村二級農科網和科技示範戶。1989年,鄉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1990年,縣派出農藝師在桃溪設立茶葉科學研究和茶葉指導生產技術站,負責茶葉技術制作與指導,培訓技術幹。此後,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中心,堅持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先後組織舉辦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班35期,受訓農民達1268人次。2000年,全鎮有農技站1個,有各類技術人員465人,80%中青年農民掌握1門—2門實用技術。

衛生 1988年,醫療單位實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1989年6月,鄉、村相繼成立領導小組,開展衛生保健工作。1993年始,重點改造農村飲用水。1998年12月,桃溪中心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達“壹級甲等醫院”標準。2000年,桃溪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19人,設中西醫門診、X光、化驗、手術、防疫、五官科、婦幼保健等室和藥房,病房有病床35張,院房占地面積4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580平方米。村衛生所15個,衛生室1個,私人診所1個、藥站1個。全鎮96%人口飲用安全衛生水,其中30%人口飲用自來水。

文化體育 1988年,有鄉文化站。有山歌、船燈、舞獅等傳統戲劇和文體活動。1989年,恢復農村有線廣播,成立桃溪農民體育協會,利用農閑季節、重要節日,適時組織農民開展藍球、象棋、乒乓球、拔河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和比賽。1990年,興建桃溪衛星電視接收站,並在小瀾村建成全縣第壹個村辦有線電視地面接收站。2000年,有線電視與縣聯網,可收看24個頻道。鎮文化站設施較為完善,成為標準文化站。全鎮有電視衛星接收臺2個,電視差轉臺17個,電視綜合覆蓋率93%,15個行政村安裝有線電視。

計劃生育 1988年以來,堅持開展計劃生育工作。1992年,建立鄉、村計生協會,發展會員645人。1993年,田雁村獲龍巖地區計劃生育先進單位。1994年,實行屬地管理。1997年,桃溪、江坑、魯溪、湘坑、湘裏、新華、新瀾等行政村被縣委、縣人民政府確定為計劃生育後進村,實行單列管理,通過艱苦工作,落實各項措施,計生工作顯著進步2000年,全鎮節育率92.3%;出生率10.77‰,人口自然增長率6.21‰,分別比1988年下降7.26個千分點和6.82個千分點。

三、人民生活

198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6元。199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315元。大多農戶購置電視機、VCD、電冰箱、電風扇等家用電器,新建住宅多為3層—5層磚混結構樓房。1997年,摘掉貧困帽子解決溫飽進入小康建設。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13元。比1988年增長6.65倍。 桃溪鎮位於河南省內鄉縣,原名西廟崗鄉,2008年改名為桃溪鎮。

壹、基本情況

桃溪鎮位於內鄉縣城西南部26公裏,總面積140平方公裏,其中山坡面積17萬畝,全鄉呈七山壹水二分田分布。轄九個行政村,綠地面積人均10.2平方米。

二、歷史沿革

據鄉誌記載,明清時期,原西廟崗鄉政府所在地原為自然鎮,稱桃溪鎮,因壹條兩岸桃樹連綿成林的桃溪河穿鎮而得名。據載,因軍閥混戰土匪猖獗,壹把大火把此街燒成灰燼,加上自然災害瘟疫流行,愚昧的群眾認為魔鬼作怪,因而在此修建廟宇壹座,祈求上天賜福。因其座落在縣城西部土崗上,又以古廟會盛傳四方,逐步演變改稱為西廟崗,1962年成立西廟崗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西廟崗鄉。2008年8月,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桃溪鎮。

三、經濟建設

桃溪鎮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狄青洞,相傳為宋朝名將狄青部下被金人圍於洞內困餓而死。該洞深幽曲折,下斜半裏許有水潭:鐘乳石琳瑯滿目,洞大如廳。黃龍寨頂插劍崖石壁之上有詩人李袞親題詩句,字跡依稀可辨。主要盛產米黃玉、松香玉、七彩玉、雞血紅、黑墨玉、雜毛石、五氧化二釩、青石、邊緣石材等十多個品種,***有礦帶32條,礦山面積約91平方公裏,儲量4000萬立方米。主導石材米黃玉晶瑩剔透,被人們稱為“黃水晶”、“黃色瑪瑙”。該鎮素有“米黃玉”之鄉之稱。特別是大理石資源豐富,其松香黃大理石礦色澤鮮美,光滑如玉,礦體分布面積大,儲藏量1600多萬立方米,為國內少有品種。1985年由中央外貿部和西廟崗鄉政府聯營建廠,組織開采。多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農民富裕、財政增收、社會穩定為目標,突出抓好工業、項目、新農村、畜牧養殖、集鎮建設、綜合治理和社會穩定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沿豫52線創建了桃溪石材城,占地面積300畝,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壹應俱全,先後入駐企業近百家。以桃溪石材城為龍頭的石材工業園區聚集帶成為全國最大的米黃玉大理石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場,形成了開采、加工、銷售、運輸壹體化的產業結構。全鎮開采礦口90多處,加工戶達1500多戶,大、中型設備1500余臺(套),從業人員近4000人。生產的產品包括工程板材、精美餐桌、茶幾、茶具及各種工藝品等達四十多個品種,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四、民族狀況

全鎮有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彭溝村、廟崗村等。滿族眾多,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彭溝村;回族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廟崗村;全鎮有眾多個少數民族聚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