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誌願軍的遺骸有的在韓國安葬,有的卻不在?
因為這些遺骸是陸續發掘找到的。
在1954年的移交工作中,肯定還會有不少38線以南的誌願軍遺體、遺骸尚未發現。因此在後來,仍然陸續有韓方發現的誌願軍遺骸,通過軍事停戰委員會移交給中方小組,在朝鮮安葬。但是1991年朝鮮撤離其在軍事停戰委員會的代表團,軍事停戰委員會已經喪失實際功能和意義,中國也在同年撤回7人小組,因此尋找和接受誌願軍失蹤人員遺骸的工作也就此中斷。
此後韓國方面在不斷的朝鮮戰爭戰死者遺骸發掘的工作中,又挖掘出數百具誌願軍遺骸。由於朝鮮已經不再接收,因此這些遺體在當時被安置在韓國坡州的“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而在近年來,由於中韓高層就誌願軍遺骸的交接達成了壹直意見,包括後來發現的遺骸在內,這些逝世過年的老兵得以回歸祖國的土地。
擴展資料:
根據《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和誌願軍烈士墻的記載,抗美援朝中誌願軍傷亡36萬余人,犧牲18.3萬余人。其中除去著名誌願軍英雄、團以上幹部和部分負傷後回國治療身亡的誌願軍烈士,主要都集中安葬在了朝鮮。其中毛岸英身份特殊,出於和朝鮮關系的政治考慮,未運回國內安葬。
當時中國軍隊並沒有專門處置死亡軍事人員的專職結構,因此誌願軍下的臨時遺體處置機構壹度被稱為“搬屍委員會”,因為名字過於難聽刺耳,最後參考美軍編制稱呼、並與軍事停戰委員會的下設結構對應,將名稱也確定為“墓地註冊委員會”。當時遺體交接工作,從1954年9月1日開始,到9月底結束,基本上持續了壹個月,中方在非軍事區東場接收了超過壹萬具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