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勇軍進行曲》是怎麽創作出來的?(四)
觸摸《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是壹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歌曲了,我們每位中國人終其壹生都無法忘記它熟悉的旋律。每當它那鏗鏘有力的節奏響起,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跟著旋律歌唱;每當它伴隨著緩緩升起的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上空回蕩時,每壹位中國人的心中無不升騰起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和驕傲。每壹次聽到《義勇軍進行曲》,都像是第壹次聽到的壹樣,那樣親切,那樣昂揚,那樣震撼肺腑。它的旋律是那樣嘹亮雄渾、激越悲壯,似沖鋒的號角,如進軍的戰鼓,激勵著我們的勇氣、鬥誌和信心,和著我們心靈的節拍壹起震顫。
幾乎不用老師專門傳授,在人們傳唱之間,《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就已經深深刻在我幼時的心中。催人奮進的號子,鏗鏘有力的大鼓聲,以壹種勢不可擋的豪邁,以壹種莊嚴激昂的力度,敲進了我孩童時期懵懵懂懂的記憶當中。多年以後,我北上求學。當我終於站在天安門廣場,親眼看見五星紅旗從地平線上伴隨著清晨的第壹縷陽光緩緩升起,當《義勇軍進行曲》第壹個音符飄進我的耳朵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幼時自己的那種震撼的心情。沒有任何言語可以詮釋那時的感覺,那壹刻,盤旋在腦子中的只有壹句話:我是中國人!從來沒有哪壹刻讓我如此切身地體會到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從來沒有另外壹首樂曲,能在漫長的歲月中讓我如此壹如既往地感覺到震撼。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中,壹種發自內心的對這片土地深沈的愛,隨著傾瀉而下的淚水就這樣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義勇軍進行曲》以壹種不可抗拒的莊嚴,占據在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內心,無論經歷多少歲月的變遷,炎黃子孫對它、對祖國的愛,將永不更改。(佚名)
聶耳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為紫藝,雲南玉溪人,1912年生於昆明,為中國著名作曲家。聶耳的父親是個中醫,在他4歲時就離開了人世,母親靠艱難地經營藥鋪和幫人做針線養活全家。童年時的聶耳,受到雲南豐富而又優美的民間音樂和戲曲的熏陶。喜愛唱民歌的母親是他最早的音樂啟蒙教師。聶耳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他10歲時從鄰居那裏學會了吹笛子,後又學了拉二胡、彈三弦和月琴,並參加了學生音樂團,擔任指揮。
1927年,聶耳考入省立第壹師範學校。在校期間,他受到五卅運動和大革命風潮影響,讀到壹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雜誌。大革命時期他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在革命處於低潮的1928年秋,他加入了***青團,並參加了秘密印刷和散發傳單等工作。1930年春,中***雲南省委遭受嚴重破壞,聶耳得知有叛徒供出他參加***青團的情況,馬上去了上海。到上海後,他為生活所迫去煙店當店員。聶耳19歲才正式開始其藝術生活。因耳朵非常敏銳,別人起了個綽號,叫“耳朵先生”,他索性改名聶耳。次年,他加入明月歌劇社,任小提琴師,並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他於1932年退出。之後他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組建北平左翼音樂家聯盟;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臺劇作曲。自此,聶耳以音樂為武器,譜寫了壹首又壹首抗戰歌曲,激發和鼓勵人民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