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cnki上的 《中韓在第二次朝核危機中的***同立場和相互協調分析》 全文!!!!
作者:王俊生
來源:《當代韓國》2008年春季號(總第56期)
來源日期:2008-4-28
本站發布時間:2008-4-28 8:46:14
閱讀量:344次
關鍵詞中韓關系;第二次朝核危機;***同立場;相互協調;中美關系
摘 要本文討論的是中韓在第二次朝核危機中的***同立場和相互協調。作者認為中韓在第二次朝核危機中的***同立場表現在:不允許朝鮮開發核武器、對話與和平解決核危機、發揮韓國的當事人原則等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兩國在朝核問題上相互協調的背景、動因及其影響。此外,本文還討論了中韓協調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在結論部分,作者認為中韓在第二次朝核危機上的***同立場和相互協調不僅對朝核問題的解決、中韓關系,乃至整個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都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特別是對於東北亞地區的長治久安也有著深遠影響。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朝鮮半島壹直是各國利益的交匯點,該地區任何壹對雙邊關系的調整和發展都意義重大。自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機發生以來,由於不同程度事關各相關國家核心利益,因此也成了觀察有關國家間關系走向的風向標。這其中,除了當事國美朝外,中韓的角色尤為特殊。中國是六方會談的主席國,且自從朝鮮戰爭後在法律意義上壹直是朝鮮的盟國(也是今天朝鮮的唯壹盟國)。韓國與朝鮮同屬壹個民族,且與美國保持同盟關系。在六方會談中,中韓立場最為接近,雙方的協調程度在某些方面己超過韓美或中朝。這種情況下,對中韓在朝核問題上的***同立場、相互協調進行分析顯然十分必要。
壹、中韓關系的發展現狀
1992年8月中韓正式建交。1998年11月,中國決定推動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系”。2000年6月,韓朝舉行歷史性的首腦會晤之後,中國決定將中韓關系推向“全面合作階段”。2003年7月,中韓正式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建交16年來,兩國關系發展迅速。2004年,中國首次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到793 億美元,超過韓美(716 億)與韓日(678 億)。2005年兩國貿易總額甚至達到1005 億美元,遠遠超過同期的韓美(719億 美元)和韓日(724 億美元)。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以2006年為準,韓中年均貿易規模達1180億美元,相當於韓美貿易額的1.5倍。中國2007年的平均關稅率為9.8%,相當於美國的6.5倍。有人分析說,如果韓中簽訂FTA,撤除關稅,那麽它的經濟效果會達到韓美FTA的10倍左右1。中國也是韓國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地。1988年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只有幾個,資金僅1萬美元。但到2005年9月底,韓國來華投資項目累計達37532項,實際使用資金達295.5億美元,比1988年增長了約600倍2。
文化與人員交流方面,兩國壹衣帶水,隔海相望,交流條件得天獨厚,每周近800個航班穿梭於兩國之間。兩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體系。以韓國影視、流行音樂、服飾為代表的“韓流”以強勁勢頭在中國掀起韓國大眾文化的熱潮。同時,中國文化也頗受歡迎。韓國在2004年底成立了世界上第壹個中國孔子學院和亞洲第壹個中國文化中心。全韓140所4年全日制大學,無壹不設中國語系。在世界各地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11萬人中,其中7萬名考生是韓國人,韓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可窺壹斑。中韓在教育和旅遊方面也交流甚密。截止2006年11月,韓國在華學習的留學生達到5. 4萬人,占外國留學生在華總數的38%3,成為在華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還是韓國人出訪最多的國家,2006年訪華的韓國人幾乎占韓國總人口的10%,達到了440余萬人。此外,到2006年底,常駐中國的韓國人多達70多萬,並每年以10多萬人的速度在遞增,預計在兩到三年時間裏常駐中國的韓國人將超過100萬。常駐韓國的中國人也有40多萬,每年也在不斷地增長4。
二、第二次朝核危機與中韓***同立場
第二次朝核危機是在第壹次朝核危機的基礎上發生的。20世紀50年代末,朝鮮就開始核技術研究。90年代初,美國懷疑朝鮮正在進行核開發,要求對其檢查。在美韓壓力下,朝鮮同意就此問題談判。經過艱難談判,1991年12月,朝韓於板門店簽署《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同宣言》。接著,1992年1月,朝鮮又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核安全協定》,同意該機構對其核設施進行檢查。但當國際原子能機構於1993年2月26日要求對朝鮮寧邊附近兩處存放生產核武器原料的場所進行特別檢查時,朝鮮以該機構聽命於美國為由拒絕接受,下令全國進入“準戰時軍事狀態”,並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第壹次朝核危機爆發。盡管美朝相互指責,但並不想迎頭相撞。為此,兩國從1993年6月到10月下旬先後舉行多輪談判,終於在1994年10月於日內瓦簽署《核框架協議》,第壹次朝核危機落幕5。
朝美雖然簽署了核框架協議,但雙方在落實問題上存較大爭議。隨著布什政府上臺後對朝政策強硬化,尤其是2002年1月稱朝鮮為“邪惡軸心”後6,雙方關系進壹步惡化。同時,美國也發現朝鮮進行核計劃的更多疑點。於是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在10月訪問朝鮮,在此期間,他拿出朝鮮進口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的證據。朝鮮先是否認,後又改口承認“確有此事”,並表示“正在研發更具威力的武器”7。11月13日,布什總統決定停止向朝鮮繼續運送作為燃料用的重油。作為應對,朝鮮於12月22日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核設施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並於2003年1月10日發表聲明宣布正式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8,第二次朝核危機爆發。
第二次朝核危機的爆發正值盧武鉉總統剛剛上臺。盧武銥表示繼承“陽光政策”,並提出“和平繁榮政策”和“東北亞時代構想”9,體現了盧武銥對朝鮮以及整個東北亞外交的基本戰略10。和平繁榮政策是為促進朝鮮半島和平,謀求南北雙方***同繁榮,最終實現和平統壹的戰略構想。而“東北亞時代構想”則是希望將韓國建設成為東北亞的經濟中心,體現了韓國有誌於在東北亞地區扮演更大角色的雄心。由此可見,盧武鉉的政策具有兩大戰略目標:壹是促進朝鮮半島和平,二是實現朝鮮半島與東北亞的***同繁榮。
而鑒於歷史與現實原因,朝核危機對於中國國家利益同樣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自2002年10月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就開始介入。為將危機推向和平協商軌道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方會談打開了美朝互不相讓的僵局,實現了危機發生後雙方間的首次正式接觸。穿梭外交促成了六方會談,為和平解決危機提供了重要契機。
表1 中韓在歷屆六方會談中的立場對比11
中國 韓國
第壹輪 朝鮮半島要無核化、朝鮮的安全要保障。 不容朝核、解除朝鮮安保方面的憂慮、發揮當事國作用。
第二輪 要啟動實質問題的討論,涉及具體如何解決核問題、探討解決核問題的第壹階段措施,研究持續會談進程的方式。 第壹輪六方會談達成的***識將在第二輪會談中作為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三輪 根據上壹輪的***識,應盡快建立工作組。 首次提出棄核第壹階段的具體實施方案、期待實質性進展。
第四輪 各方應以最大的政治勇氣,抓住機遇,化解挑戰,***同開創東北亞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輪會談“有必要產生***同宣言等***同文件”,其內容應包括:朝鮮必須承諾棄核,棄核應是對所有核武器和核計劃可供核查的棄核;其他與會方約定與朝鮮實現關系正常化,提供安全保證和開展經濟合作;應把“口頭對口頭,行動對行動”作為原則;接下來的會談應在全體會談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雙邊和小規模會議;要發揮主導作用;***同文件還應包括韓國對朝鮮輸送電力等內容。
第五輪 希望各方以開放和靈活務實的態度建立初步信任,爭取取得務實性成果。中方將照顧到有關各方的利益和關切,客觀、全面、平衡地看待問題。中方的作用壹定是有利於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首先,在朝鮮核試驗後,韓國在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上的原則立場沒有變;第二,韓國希望會談各方集中討論核問題,避免雙邊關系問題影響會談進程;第三,韓國希望本次會談能以《第四輪六方會談***同聲明》為基礎,討論朝鮮棄核的具體計劃,制訂初步履行方案;第四,韓國歡迎和支持在解決朝核問題過程中按照同步原則分階段采取行動。
第六輪 希望各方能夠就壹些問題達成***識,將這些***識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 各方雖然存在差距,但由於各方都有想達成協議的政治意誌,所以差距並非不能克服。最重要的差距是申報與核設施去功能化所能達到的水平問題。
從上表可見,在朝核問題上,韓國和中國的立場非常接近,兩國解決問題的誠意也壹目了然。大致說來兩國的相同立場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主張朝鮮半島(目前特別是朝鮮)無核化。以2006年朝鮮核實驗為例,表面看突破了美國底線,但事實上,壹方面,美朝沒有直接的地緣利益之爭(如領土等),另壹方面,朝鮮運載工具落後,在可預期的將來也不會擁有洲際導彈,因此可見,朝鮮擁有核武器並不能給美國造成直接威脅,所以,美國底線並不是朝鮮壹定要“非核”,而是不能將裂變材料移出國境12,布什所指出的“如果朝鮮出售核武器給伊朗或奧薩馬領導的恐怖網絡,美國將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阻止”13也暗示了這壹點14。而對於作為同壹民族的韓國,雖然也不太可能是朝鮮核武器的主要攻擊目標,但對於立誌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統壹、且目前在國內經濟發展與國際政治環境等都處於明顯優勢的韓國來說,朝鮮擁有核武器無疑會大大增加和平統壹的難度。如果考慮到兩國仍處休戰狀態,以及朝鮮和美日等國處於冷戰,更可怕的是占韓國人口1/4的首爾距非軍事區僅45公裏,壹旦爆發核戰爭,無論韓國是否是當事國,那麽立即、甚至最大損失的無疑就是韓國。而對於中國呢?壹方面,與朝鮮搭界的東北是重工業基地,人口稠密;另壹方面,在長白山、黃海劃界、以及歷史等問題上,兩國也存有爭議;因此從長遠看,朝鮮核問題與其說是美國問題,倒不如說是中國問題15。此外,從技術層面考慮,對射程愈短的導彈,攔截的成功率就愈低。朝鮮導彈飛抵首爾、北京、大連只需幾分鐘,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甚至根本無法有效攔截16。這就註定了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兩國在朝核危機上第壹個***同立場。
第二,都主張通過溫和的對話和外交途徑解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過程中出現了針對朝鮮的兩種立場:中國政府和韓國政府支持的‘溫和的方式’(soft approach),美國和日本支持的‘強硬的立場’(hard line )”17。韓國政府壹直不贊同美國用軍事手段解決危機,也不同意日本提出的禁止朝鮮船舶、飛機入港和禁止進口朝鮮產品等嚴厲制裁措施。韓國認為對朝強硬政策將造成朝鮮經濟崩潰,逼迫其鋌而走險。壹直以來,為防備韓美進攻,朝鮮在靠近韓國的地區駐紮著超過100萬人的部隊,遠程火炮可以直射首爾,這壹方面意味著朝鮮發動襲擊的警報時間相當短,另壹方面也表明美國在韓的3.7萬駐軍,僅僅相當於緊急情況下的“阻擋者”。可以預料,壹旦美國像攻打伊拉克那樣對待朝鮮,必將使韓國蒙受巨大災難,“作為前線(front-line)國家, 韓國對朝鮮半島可能發生的軍事沖突非常敏感,因為這將給其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即使戰爭中不使用核武器”18。當朝鮮核危機在第三輪六方會談後壹度升級時,韓國報紙明確表示,“……我們必須以任何代價阻止半島發生戰爭;沒有任何議題比7千萬朝鮮同胞的生命更重要……在朝核問題上我們從沒有改變的政策是——各相關國家應該通過對話和外交手段和平解決”19。退壹步講,即使不發生戰爭,強硬立場造成的局勢持續惡化,對韓國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環境都有消極影響,剛從金融危機中脫身的韓國絕不願看到這種局面。此外,自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推行“陽光行動”,以及隨後親自訪問朝鮮“破冰之旅”以來,南北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韓國當然不希望這些成果隨著戰爭“化為烏有”。
而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將最高目標放在經濟現代化上,急需壹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而朝鮮不僅是中國鄰國,也是其東北安全的重要屏障和緩沖地帶20。從歷史上看,不願朝鮮半島被任何外部力量所占從而對自己構成威脅是中國的歷來國策,比如甲午戰爭和朝鮮戰爭。而美國如采用軍事手段解決危機,在沒有外力幹預下,無疑會取勝,在朝鮮駐軍也並非沒有可能21。事實上,中國堅決反對未來統壹後的朝鮮半島在美國的重大影響之下22。壹旦出現這種局面,中國將隨時處在美軍威脅之下,發生摩擦甚至沖突的可能性會驟然增加,並直接影響到兩國未來任何形式的競爭勝負。此外,還會帶來以下負面後果:第壹,引發難民潮,造成社會治安等問題;第二,中國在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巨大經濟利益將隨戰爭爆發而可能化為烏有;第三,戰爭爆發除影響到對美關系外,也會影響到與韓、日、俄等國關系。正因為此,兩國才不顧美國壓力,繼續向朝鮮提供經濟援助以換取朝鮮放棄核開發,期望和平解決。
第三,中國支持韓國的“當事者原則”。無可否認,對朝鮮核計劃最緊張的是韓國。朝鮮多次表示,如果韓國壹味追隨美國對其傷害,朝將在必要時把朝鮮半島變成灰燼23,“盡管此舉無疑是自殺性行動,但平壤——或者出於先發制人、或者出於對美國攻擊的最初反應——仍然會對美國軍事力量與韓國軍事設施進行攻擊,以期分裂美韓同盟以及為阻止美國進壹步攻擊而獲得世界輿論的支持”24。對朝鮮這種威脅,韓國最為擔心。從經濟上講,現在朝鮮連糧食問題都沒解決,而韓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韓國迫切需要通過當事人身份,親自了解與掌握事態發展,特別是想知道朝鮮的真實態度25。正如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宋旻淳所說:“作為朝核問題的最主要當事國,稍有不妥,韓國就要承擔責任。因此,與其被其他國家所制造的局面牽著走,不如促成並引導有利於我們的局面”26。從上表裏也可發現壹個有趣現象,第壹輪六方會談韓國明確提出“當事人原則”,但在第二輪、第三輪不怎麽提的情況下,第四輪又重新提出來,甚至又強化了,這表明韓國舉國上下對該問題的重視。而對於韓國的“當事人”主張,胡錦濤2005年11月在韓國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朝韓雙方是朝鮮半島問題的直接當事人,中方壹貫認為,半島問題最終還得依靠朝韓雙方的對話和協商得到解決”27。
當然,透過上表也可以發現由於兩國在此次核危機解決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立場上也有細微區別。比如,中國作為主席國,所持立場較為概括,而韓國的立場則比較具體。這種細微區別的背後邏輯與中韓兩國在朝核問題上欲謀求的目標有關。中國的目標不僅僅是解決朝核問題,而是欲在此基礎上改善周邊安全環境、建立對美互信、在國際社會中樹立“負責任大國”——特別是在國際熱點問題上可以擔當領導角色;而反觀韓國的目標較為單壹,主要在於解決北朝鮮核問題。
三、中韓協調及韓國的“當事人原則”
六方之間顯然經常進行協調。北京的穿梭外交為將各方帶到談判桌前做出了巨大貢獻28。不難想象,即使在技術層面,六方會談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比如在同聲傳譯方面,五種語言——漢語、英語、韓語、俄羅斯語和日語——同時需要。但是,比技術層面更困難的是如何協調各方在立場、姿態和顧慮等方面的不同29。對於中韓協調,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可喜的是,兩國的***同利益遠遠超過了彼此分歧,因此中國可以在此前提下進行很好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