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古代人懷才不遇的故事

古代人懷才不遇的故事

1、孔子

孔子感嘆過說“道不行乘俘浮於海”,如果大道不能推行就乘著竹筏到東海去遨遊,實際上孔子這壹生顛沛流離就沒有過哪個諸侯國國君真正賞識過他並委以重任。反倒是孔子的學生是他最忠實的信徒和追隨者。

壹些諸侯國國君如齊景公等也曾問政於孔子,但只是問而不用。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在他死後,魯國三桓的叔孫武叔還挑撥說孔子的學生子貢遠遠強於孔子。孔子是異於當世的,能得其門而入者實在是少之又少。

2、韓愈

唐代文學家,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但卻求仕不得誌,生不逢時。

壹心為民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卻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郁,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郁的心情壹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3、李白

李白在名作《將進酒》中感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正是如此肯定的感嘆讓人看到他的無可奈何。

李白有舉世無雙的文章華彩之才華,但是這種才華註定了只能為盛世錦上添花,而不是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所以終其壹生也只能感嘆懷才不遇。

4、賈誼

漢代賈誼的《過秦論》被稱為“西漢鴻文”,這篇政論文鞭辟入裏地分析了秦之得失。但是賈誼之才不是治世的漢文帝當時面對時局所能施行的。最終不能伸展抱負的賈誼英年早逝,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5、陶淵明

陶淵明生不逢時,心有大誌,卻懷才不遇,為了養家糊口當了壹個小小的縣令,因為看不慣郵督的飛揚跋扈交出官印,隱居鄉下。

在公元406年,大詩人陶潛當時四十壹歲,在彭澤縣當知縣,每個月領著大概五鬥米的官俸。有壹天的下午,陶潛上完班,辦完公事後,剛換上平時穿的便衣,坐在那裏翻看著曾經的詩作。突然,有壹位小吏急匆匆闖進來說:“張大人現在要過來巡查了,老爺請趕緊換回官服去迎接他。”

陶潛是又無奈又氣憤,他不禁嘆了口氣,說:“我不可能因為這五鬥米的俸,就去像壹個非常無能的人點頭哈腰。”說完之後,他就臨時決定不再繼續當這個知縣了,說罷便開始收拾好行李,歸隱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