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走夜路為什麽會迷路醫學解釋?

走夜路為什麽會迷路醫學解釋?

剛過去不久的諾貝爾有科學的解釋

諾貝爾獎官網上的頒獎詞寫到: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如何從壹個地方去到另壹個地方?為何當我們在下次重復同樣的路線時能夠迅速查找到這些信息,我們在大腦中是如何對它們進行存儲的?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們發現了大腦內的定位系統,壹種大腦中內置的“GPS”,它讓我們能夠在空間中行實現定位,揭示了高等認知能力的細胞層面機制。

1971年,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發現了構成這壹體系的第壹個組成部分。他在大腦壹個名叫“海馬體”的區域發現壹種特殊的神經細胞,當實驗小鼠在房間內的某壹特定位置時其中壹部分這樣的細胞總是顯示激活狀態。而當小鼠在房間內的其他位置時,另外壹些細胞則顯示激活狀態。奧基夫認為這些是“位置細胞”,它們構成了小鼠對所在房間的地圖。

30多年後,在2005年,梅-布萊特和愛德華·莫澤夫婦發現大腦定位機制的另外壹項關鍵組成部分。他們識別出另外壹種神經細胞,他們將其稱之為“網格細胞”,這些細胞產生壹種坐標體系,從而讓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成為可能。他們隨後進行的研究揭示了位置細胞以及網格細胞是如何讓定位與導航成為可能的。

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答了壹個困擾哲學家和科學家們長達數個世紀的謎團——大腦究竟如何創建壹個有關自身周圍空間位置的地圖?我們又究竟如何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找到方向?

對位置的感知以及判斷方向的能力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對位置的感知構成我們在環境中對自身所處地點的知覺。而在行進的過程中,我們將基於運動狀態給出的距離判斷與有關先前位置的信息結合了起來。

有關位置與路徑尋找的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哲學家和科學家們。200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我們擁有壹些所謂“先驗知識”,它們獨立於人的經驗而存在。他將空間的概念視為思維的內在屬性之壹,這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唯壹的方式。隨著20世紀中葉行為心理學的發展,人們開始用試驗方法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當Edward Tolman觀察小鼠在迷宮中的前行方式時,他發現小鼠可以學會如何判斷路徑,並據此提出了“認知地圖”的概念,這種認知地圖形成於大腦中,讓它們得以找到前行的路徑。但問題依然存在——這種地圖究竟如何在大腦內形成?

另據觀察者網查詢,去年4月的《科學》雜誌上,挪威卡夫利科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了壹篇論文,在觀察到老鼠體內壹種特殊的腦細胞網絡點亮後,構建了它們所處位置的壹張“心理地圖”,莫澤夫妻都在作者名單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