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東關村的經濟發展

東關村的經濟發展

第壹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3年,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4年12月, 王林國響應黨中央號召,帶領16戶農民組成富強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東關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村黨支部書記潘述成和全體村民壹道, 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當年修水渠2條,打機井20眼,購進6部大型拖拉機和播種機等農業機械,糧食畝產達180公斤。

1970年至1978年,投資4萬元,投工5萬個,完成土方12萬立方米,改造農田,打深井,修水壩,選用優良品種,糧食畝產達600公斤。

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單產700公斤。

為進壹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壹購進良種,在管理方面,實行耕、播、收、 打、灌、壓“六統壹”,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萬公斤。2000年,糧食單產突破900公斤,總產達到30萬公斤,實現總產值110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1962年,建起東關村馬車修理廠和橡膠制品廠,吸納工人10余人,年收入10萬元。70年代,建起了機械維修廠、鍋爐附機廠、建築隊等六個村辦企業。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先後建起了拖車廠、環保機械廠等10個企業。1988年,建起了占地55畝的第壹個村級工業園。 之後, 又規劃建設了兩處工業園, 總計200畝。園區內有企業30多個。2000年,工業總產值490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1000萬元,年創利稅280萬元。

第三產業 1966年,該村辦起了第壹個三產項目--切面廠。之後,又陸續辦起自行車修理、彈花加工、益民商店等,經濟收入均較微薄。

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以發展經濟、富民強村為目標,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城區優勢,把沿公路開發和市場拓建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87年,建立占地50畝的農貿批發市場(平度貿易城的前身),設有蔬菜、瓜果、農具、種子等專業市場,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1989年以後,與平度市工商局等單位聯合建立貿易城。 貿易城占地200余畝,交易攤位5000多個,商業用房1000余棟,營業面積78000平方米。 經營種類齊全,有家具、農副產品、日用百貨、建材、五金化工、家電交電、服裝、食品、種子等十幾個專業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商貿城。市場輻射到即墨、濰坊、淄博、萊州等,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村集體每年收入300萬元。1993年以來,平度貿易城連續榮獲“山東省文明集貿市場”稱號。 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00多人,實現年產值5億元,村有固定資產原值2000萬元,創利稅6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