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滿的人物點評
1960年春,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接近“第二臺階”頂部三米的位置,隊員們無法攀越。劉連滿想出辦法,甘做“人梯”,其他三名隊員踩著他的肩膀爬了上去。這時,劉連滿因耗盡體力(在那樣的高度進行這樣大的動作是很艱難的),過度疲勞而被迫留下來(這時距離頂峰只有140米),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登上了頂峰。 劉連滿躺在“死亡地帶”的高度上,處於半昏迷狀態。他在急需氧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把最後的氧氣留給那三位沖頂的隊員。而他選擇了死亡的到來。
這幾句深深的透露出探索,需要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上,然後慢慢地站起來,讓別人的雙手能抓住巖壁頂端的支撐點攀登上去。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壹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劉連滿的眼前冒著“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沈重”,這些語言令人感動。‘毅然’壹詞表現劉連滿已做出犧牲的準備,眼冒金花、兩腳顫抖、呼吸沈重等後果他也應該意料到了。最後,他不但不能登頂還差點送了命。”
這幾句話,讀出劉連滿甘做“人梯”的自我犧牲精神。而且,他在離頂峰,離自己的夢想,離自己的榮譽只有壹步之遙時,放棄了個人利益成就了群體的成功。 “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裏還保存著氧氣,他又掙紮著坐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壹封短信”,信的內容是:
王富洲同誌: 我沒有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艱巨任務。任務交給妳們三個人去完成吧!我這氧氣筒裏還有點氧,留給妳們三個人勝利回來時用吧!也許管用。 妳們的同誌 劉連滿
寫出了 劉連滿在危急時刻“擔心”的是別人,不是自己! 而且“掙紮”壹詞體現了他的艱難與毅力,這頑強的毅力來源於對戰友的關心,惟獨不顧的是自己的生命。 中國登山隊首次攀登珠穆朗瑪峰,劉連滿以主力隊員身份參加了這壹次攀登活動。他壹直走在隊伍前邊,負責偵察修路。隊伍通過北坳“冰胡同”時,他將壹個個隊員從下方拉了上去,表現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崇高的道德品質。最後,他作為主力隊員參加了突擊頂峰的活動。突擊隊伍為了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人指揮,決定由王富洲擔任組長第壹代理人,劉連滿為第二代理人。
劉連滿甘當“人梯”的事跡傳遍了世界,老人家當年舍己為人、九死壹生的經歷令他成為了中國登山界的壹面旗幟。劉連滿也因此獲得了整整壹大口袋的各類榮譽證書和獎章。其中,由賀龍元帥簽發的登上慕斯塔格山峰的獎章、證書以及中國體育最高榮譽獎章壹直是劉連滿最心愛的東西。
更值得劉連滿自豪的是,他的“人梯精神”不斷地感染了幾代人,至今他還是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德育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