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廳妳還記得嗎?說說看啥感受?
有壹次正好舅舅的朋友請我們去他的錄像廳看錄像,記得是壹部三流外國片,具體內容那時候啥也不懂,就知道畫面是從吊在天花板上的壹個機器裏照射出來的,投影到前面的墻上,甚至都沒有銀幕。
錄像廳也不大,就是家裏面的壹個房間改造出來的。我舅以前也在自己家裏經營過錄像廳,就是壹臺電視機和壹臺錄像機,門口掛壹塊小黑板,上面寫著今日放什麽片子。過來看的都是周圍的壹些大學生還有建築工。
80,90年代沒有發達的互聯網,能看上壹本精彩的錄像帶對當時的人來說已經非常開心了。那時也有很多出租錄像帶小店,後來錄像帶淘汰了,vcd,dvd影碟出租又迎來壹波紅利期,後來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影碟也差不多沒落了,如今是短視頻的天下。
那麽,短視頻又會被什麽東西取代呢?
其實人的快樂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引發快樂的人客體不同而已。
現在的人沒事就對著手機小視頻傻笑,這樣下去腦子真的會傻掉的。
預想壹下未來,人類終極追求會是無止境,人類的 探索 欲會制造出壹個又壹個的新 遊戲 規則,直到人類滅亡…
我記憶中的錄像廳,要晚上11點以後去,1.5元壹個人,還可以領壹張衛生紙,應該是放的錄像很感人,衛生紙用來擦眼淚的吧
自己只能算“半經歷”過錄像廳時代,為什麽要這麽說,就是因為自己出生在那個時代,但沒有真正進入過錄像廳,畢竟那個時候還是壹個幼兒園的孩子。
筆者第壹次知道錄像機這個東西,還是在自己上幼兒園時期,時間大概在1993到1994年,父親的壹個朋友突然來到家裏並帶來壹個箱子,打開之後,裏邊是壹個奇怪的黑色設備,還有壹些可以放到設備裏的帶子。那個時候聽父母所講,才第壹次知道這個東西叫錄像機,還知道這個東西可以跟電視連線,通過設備裏的錄像帶,可以看到電視裏不會播放的電影。
相信很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那壹時期錄像機已經出現在民間,但大部分老百姓買不起,所以就經常采用借用的形式來看錄像帶電影,記得父親的朋友當時帶了幾盤電影錄像帶,其中壹個電影就是很多觀眾熟悉的港臺警匪片霸王花,還有幾個錄像片記不清名字了,就記得有壹部歐美電影,電影最後的反面角色被剁掉壹只手,血腥的場面當時嚇了我壹跳,大家也都明白的,那個年代的電影中,很多細節是沒有禁忌的。
大概也是在那壹時期,自己晚上跟著父母在街上溜達的時候,曾經註意過老家這邊有壹個奇怪的店面,店面裏有壹臺電視機始終開放,而電視前每次都有十多個人圍在壹起觀看。那個時候自己還挺奇怪,絕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電視,那些人幹嘛要跑到外面來看?後來才知道這是老家的壹家錄像廳,電視裏放的可不是傳統的電視節目,而是壹些海外港臺的電影。因為老家當地的錄像廳規模不大,片源不多,長大後聽父親所講,那個時候有不少朋友和親戚(以年輕人為主)都習慣去市裏找錄像廳去看大片,因為那裏有更好的片源。
另外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應該也知道,那個時期很多國有企業都有自己獨立的電視臺,每天都會拿出幾個小時的時間來播放本電視臺的節目,不過這種小電視臺接不到廣告片約,每年播出的企業新聞的篇幅也並不長,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通常都會放壹些影視劇來填充時間上的空檔。例如筆者老家的電視臺,每天晚上7點半播放壹小段企業新聞,然後再播放壹到二部電影或連續劇。特別說明的是,當時播放的很多影視劇要麽是80-90年代引進的外國譯制片,要麽是地方電視臺拍攝的、壹般只以錄像帶形式發行的老錄像片。而現在這些影視劇都成了絕版作品,網絡上根本找不到,大型電視臺也不會再播放。
不過就算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相信他們也會對錄像廳有壹定的了解,畢竟陳佩斯早年的壹部春晚小品曾經在電視和網絡上循環播放,那就是他與朱時茂主演的1992年春晚小品警察與小舅子。小品的背景就是陳小二買了壹臺錄像機,租了壹個小屋開了壹個簡陋的錄像廳,但播放的並不是正經錄像帶,而是各種不雅小電影,結果被掃黃的姐夫抓了個正著。
由於那個年代電視還沒有完全普及到各個家庭當中,就算得到普及大家也只能看到電視裏的節目,在那個沒網絡的年代下,眾人對電視以外的節目有著很強的好奇度,所以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各種錄像廳如雨後春筍壹般的開放,店主找壹個或幾個屋子,弄幾臺錄像機和錄像帶,就可以開壹個錄像廳。
當然,這種錄像廳到現在也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升級到壹種高端化,那就是私人影院,也就是影咖,店家購買大量投影設備並開通了網絡會員,這樣顧客可以看到網絡付費電影。當然,額外的服務也更加高端化,每個影廳都改造成了單間,並不是傳統的十幾個幾十個人擠在壹起,又有飲料小吃等服務。
另外在這裏,筆者再提壹個80年代某部連續劇裏的細節,喜歡看南疆戰爭題材的影迷們,應該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曾有壹部經典的連續劇黑豹突擊隊,講述壹支特種部隊在南疆活動的作品,而連續劇第壹集的開頭就有這麽壹個情節,幾個偵察兵放假準備到鎮子裏去玩,壹個偵察兵提到小鎮裏新開了壹家錄像廳,有壹盤最新的影片叫將進攻貝魯特,不用多說,就知道這是有關第五次中東戰爭的影片。不過事後筆者在網絡上查了很久,也沒有找到80年代有這麽壹部電影,也不排除這部錄像片並非電影,而是壹部海外紀錄片,因此在網絡上查詢不到。
錄像廳確切的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興起的,整個九十年代是其最“興隆”的時候,到2000年以後,就逐漸的開始走下坡路,直到2010年前消亡。
90年度初,我正好在念初中,正是半大小夥的時候。那個時代, 娛樂 和精神文化生活可不像現在這麽豐富。尤其是小城市更是如此,除了我們這樣的學生, 社會 上很多“不良”小青年,還有壹些外來打工的人員,壹到晚上就沒有什麽事情幹。這三種人,基本上就成為錄像廳中的主流顧客,這裏成了他們的天堂。
錄像廳往往開在熱鬧街巷的不起眼處(個別的黑店也有選偏僻的地方的),最開始的時候,往往是門窗緊閉,隱約能聽見屋內傳出播出錄像的打鬥聲;門口小黑板或是海報上,排著今天的片單。到後來,錄像廳也變的張揚起來,門面會擴大,門口再放上兩個音箱,依然傳著當時在播放的錄像的聲音,只是音量大到隔著幾十米都能聽到。
錄像廳剛開始的觀影條件相當簡陋,基本上都是長條的木頭椅,或者膠合板做的連排靠背椅,播放設備,也是家用錄像機和壹個大電視。隨著時代發展而悄然變遷,錄像廳也逐漸與時俱進,變成了沙發椅,甚至還有情侶包廂;錄像機變成了VCD,DVD機,電視也變成了投影儀。但不管錄像廳的內外部條件怎麽變,那種氣氛卻總是不變的: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公***空間裏,有人高聲喧嘩,有人抽煙吃瓜子,而對播放的影片不滿時,又集體吹口哨起哄,要求老板馬上換片子....
錄像廳的票價很便宜,通常2、3塊,如果想看壹些“特別”的,那就得加到5元。壹般來說,老板在白天都會放壹些“正經”的片子,比如香港的武俠片,鬼片,歐美的動作片等等,但到了晚上8、9點以後,就會按照大夥的“強烈意願”,放壹些香港的“三級片”,甚至歐美的情色片。當然,這也是要冒壹定的風險的,老板通常會把門簾等放下來,除非是特別熟的人來,否則是堅決不會開門的.....
每到這個時刻,錄像廳的人總是開始興奮起來,搓腳丫摳鼻屎的,打瞌睡的壹下都清醒過來,有些準備走的,又略興奮的摸黑坐回。甚至連旁邊不認識的人,也許會大方的遞來壹根煙......
在錄像廳裏,通過那些影片,我們看到的壹個看似奇異卻更接近 社會 真相和人性真實的天地。
在那些片子的言傳身教之下,我們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看懂了人間的種種虛偽,卻又對自己感到毫無把握,不知何去何從。我們既明白了身體的本能,卻又對思想和心靈的潛在力量充滿了最初發現後的驚喜,隨後又不斷的在自我懷疑和反思中猶豫不決....
錄像廳就像壹個充滿誘惑的黑洞,讓壹撥又壹撥的少年和青年如願以償,沈醉甚至沈溺其中。它壹方面給整整壹代人提供了廉價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有壹個稍作喘息和在黑暗中自我安慰的地方,在另壹方面又無可避免的沈渣泛起,它就像壹個開放的平臺,讓時代, 社會 的洪流沖刷而過,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迷惑,內心的不安和心理沖突。
每壹次從無聊的學校裏偷跑出來,花個幾塊錢,走進在黑暗中閃爍著千奇百怪的光芒,在幾個小時裏連續播放幾部電影的錄像廳,我們就像走進了壹個期待已久的盛大的嘉年華。在這裏我們擺脫了被迫壓抑個性,掙脫了被外界強制定下身份和各種界限的日常生活。當我們揉著發澀的眼睛,摸著空空的肚子從錄像廳走出來,回到蒼白的陽光或路燈底下的時候,我們又像壹個尚未得到滿足的貪婪的食客,如此的空虛,仿徨與失落,全身充滿了無法排解的挫折感和無力感。
現在,錄像廳就和我們的青春壹樣,消失在了人海之中。它靜靜的,無可奈何的被遺忘,被留在了過去的沙漠裏,逐漸被時光的風沙所磨蝕和掩埋。
身為80後的妳,現在已經上有老下有小了吧?
“人到中年”的疲憊感已經壓的妳喘不過氣來了吧?
萬聖節到來之際,我們帶妳回到小時候吧,
再帶妳體會壹次錄像廳裏的尖叫聲吧!
在大銀幕體驗錄像廳
最後就是我們華語片中的香港恐怖電影也稱得上是標誌性恐怖片,香港恐怖電影好拍攝系列電影,這樣就成就了經典香港恐怖IP。並且都是我們那些年在錄像廳想租又不敢租的VCD,人盡皆知的有:
陰陽路系列壹下就拍了20集
山村老屍系列
(那個年代的海報宣傳語也非常直接)錄像廳裏的不壹樣江湖
還有老港片的童年內什麽啟蒙“佳人”
錄像廳老板回憶錄:放的最多的片子是喋血雙雄,以前我們托人從香港買回錄像帶,自己舍不得播原版都是自己再轉錄,到現在手裏還有幾萬塊的帶子成了垃圾,只能自己收藏了,畢竟是壹輩子的心血。
因為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法制不同,香港電影有著嚴格的分級制度,所以允許拍攝適合成人觀看的恐怖電影。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封建迷信和多種宗教意識形態雜交甚深,所以文化創作底蘊也很好。相比大陸驚悚片,觀眾壹向對香港恐怖電影更有好感。但受資本影響,近年市面上新出的港式恐怖確越來越少,大陸爛驚悚越來越多,正當我已經饑渴難耐的時候,前壹段時間便收到壹個悅耳喜訊:陰陽路系列今年回歸了,而且可以在內地上映,而且是國產恐怖片陣容最強大壹次集結!
香港鬼才導演邱禮濤此前不僅執導了電影《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兩部作品堪稱 社會 恐怖題材影片教科書,他連續執導的前六部《陰陽路》更為港式恐怖大IP“陰陽路”系列成功奠基,成為經典之作。
時光荏苒,香港經典恐怖片《陰陽路》系列已走過20年。而今,由該系列原班人馬打造的純港式恐怖片《常在妳左右》再度襲來,為今年萬聖檔期註入懷舊又新鮮的血液。
我記憶中的錄像廳,在大觀園的後門左側角落裏有壹個,那時五毛壹場吧!我和弟弟在那裏看的《東邪西毒》《華山論劍》。錄像廳裏面,有二三十條長條板凳,看錄像的都是男的,年紀太大的沒看到過。錄像廳外面墻上掛著幾點要放映的內容,還有汽水 香煙,小食品兜售。
還有廠區的地方是官銀街橋頭的右邊二樓上有個錄像廳。在那裏看的《笑拳怪招》《鐵臂掃群奸》《死亡塔》那時的錄像片,主要是港臺武打片居多,古裝劇也多,有的確實記不起來了。李小龍,元彪,成龍,胡慧中,曾誌偉,梁朝偉等等都是從這些錄像片中認識並熟知的。
上班以後家裏買了壹臺松下的錄放機,還是三聯家電買的,花了是1750元,就看了幾個錄像,印象深刻的好像是《花田喜事》。然後,隨著手機,電腦的普及,錄放機就束之高閣了。壹直保存著,還蠻新的!
感受可以用非常深刻來形容!
1,每當要去看錄像先把所有錄像廳外面海報仔細看壹遍,還要看誰演的,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林青霞……太多說不完!都是那時候認識的!
2,價格當天不限進出5毛錢/次,這個價格維持最長時間,到vcd再到dvd是壹塊錢,不過壹兩年就消失了!
3,凡是進去基本都壹整天,多數人中午吃包子饅頭煎包汽水解決,臨近中午或傍晚都會有小販進來叫賣,
4,整個錄像廳整天都是煙霧繚繞,沒有姑娘,偶爾有個女的也是徐老半娘也是男人帶進來的!
5,錄像廳老板租來的片子壹般就維持到天黑,晚上就是重復早上的片子!
6,每到下班時間或者晚上都會插播壹些xx片(所有人的最愛,有些人就是為了等待那些片子進去的,也是老板營銷手段)
7,農村娃子進城裏當晚回不去又沒錢住旅館,壹般都是選擇錄像廳,可以看錄像還可以睡覺!要是人太多沒地方坐老板回來叫起來,人少了繼續睡,這個現象後來轉移給網吧!
這個必須記得啊,放假沒事就備著家長偷偷的去看 錄像,那時候是最快樂的時候!
我去錄像廳是在八十年代末期讀大學的時候,記得當時是八毛錢壹張票,八毛錢不少了,當時壹個月夥食費才三四十元。
錄像廳拿到現在來說環境就是臟亂差,大的能容納百十來人,小的容納二三十人,座位有好有壞,有的是包軟布的沙發,有的就是個木頭凳子,裏面滿是汗臭味和煙味。播放都是用投影機,那時候的投影機很大個,和現在的不壹樣,影片載體是當時的錄像帶,錄像廳也由此得名。
放的片子當時是以港片為主,主要是武打片和警匪片,認識和了解那壹批香港明星就是從錄像廳開始的,成龍,張國榮,周潤發,大傻,周星星,王祖賢,關之琳等等這些。所謂“大片”沒在錄像廳看過,有時後半夜會上映所謂“三級片”,壹是要加場重新買票,而是那時候也要回學校宿舍了。
錄像廳的興起,主要是那個年代的 娛樂 活動太少了,錄像廳隨來隨看,不分場次,消費也相對比較低,所以那時候很是火爆。
我處處於邊遠條件落後地區,有錄像的時侯,都還沒有電,離城七八十裏,不可說看個錄像要跑去城裏吧,待有了電時,電視機,影諜機也經普及城鄉,誰還去迷戀什麽錄像呢。所以就沒有錄像如何的反應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