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麽?
2.惡心嘔吐 2/3的病人有此癥狀,發作頻繁,早期為反射性,內容為食物、膽汁。晚期是由於麻痹性腸梗阻引起,嘔吐物為糞樣。如嘔吐蛔蟲者,多為並發膽道蛔蟲病的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者的嘔吐常於腹痛時出現,膽源性胰腺炎者的嘔吐常在腹痛發生之後。
3.腹脹 在重型者中由於腹腔內滲出液的刺激和腹膜後出血引起,麻痹性腸梗阻致腸道積氣積液引起腹脹。
4.黃疸 約20%的患者於病後1~2天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其原因可能為膽管結石並存,引起膽管阻塞,或腫大的胰頭壓迫膽總管下端或肝功受損出現黃疸,黃疸越重,提示病情越重,預後不良。
5.發熱 多為中度熱:38°~39℃之間,壹般3~5天後逐漸下降。但重型者則可持續多日不降,提示胰腺感染或膿腫形成,並出現中毒癥狀,嚴重者可體溫不升。合並膽管炎時可有寒戰、高熱。
6.手足抽搐 為血鈣降低所致。系進入腹腔的脂肪酶作用,使大網膜、腹膜上的脂肪組織被消化,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後者與鈣結合為不溶性的脂肪酸鈣,因而血清鈣下降,如血清鈣<1.98mmol/L(8mg%),則提示病情嚴重,預後差。
7.休克 多見於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由於腹腔、腹膜後大量滲液出血,腸麻痹腸腔內積液,嘔吐致體液喪失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另外吸收大量蛋白質分解產物,導致中毒性休克的發生。主要表現煩燥、冷汗、口渴,四肢厥冷,脈細,呼吸淺快、血壓下降,尿少。嚴重者出現紫紺、呼吸困難,譫妄、昏迷、脈快、血壓測不到,無尿、BUN>100mg%、腎功衰竭等。
8.急性呼吸衰竭 其臨床特點是突然發生進行性呼吸窘迫,過度換氣,紫紺,焦急,出汗等,常規氧療法不能使之緩解。
9 急性腎功能衰竭 重癥急性胰腺炎者23%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達80%。其發生原因與低血容量、休克和胰激肽的作用有關。胰酶引起血凝異常,出現高凝狀態,產生微循環障礙,導致腎缺血缺氧。
10 循環功能衰竭 重癥胰腺炎可引起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後者可酷似心肌梗塞。
11 胰性腦病 發生率約5.9%-11.9%,表現為神經精神異常,定向力缺乏,精神混亂,伴有幻想,幻覺,躁狂狀態等。常為壹過性,可完全恢復正常,也可遺留精神異常。
診斷
1.臨床表現
(1)病情發展過程:可有以下3類:僅有過急性發作史,以後未再復發,但炎癥持續存在;有過反復急性發作,但每次發作後並未完全痊愈,與復發性急性胰腺炎不同;有些患者並無明確腹痛發作,而最終出現脂肪瀉、糖尿病等為主要表現,此型又稱為慢性無痛性胰腺炎。
(2)癥狀:腹痛,初為間歇性,漸呈持續性,部位及性狀與急性胰腺炎相似,可伴有發熱與黃疸。因胰腺外分泌不足,胰酶缺乏而出現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等現象,最終胰島必將累及,出現糖尿病癥狀。
(3)體征:上腹部可有壓痛,或可捫及包塊,並發脾靜脈血栓時,可引起脾大,或出現節段性門脈高壓征。少數可並發胰腺癌。
2.輔助檢查
(1)血清和尿澱粉酶:除急性發作期,壹般不增高。
(2)各種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均可減退。①促胰灄素試驗。胰液分泌量減少(<80ml/20分),碳酸氫鈉(十二指腸液正常值:>80mmol/L)和胰酶含量減低。②膽囊收縮素刺激試驗。結果同促胰液素試驗。③尿BT—PABA(苯甲酰壹酪氨酰壹對氨基苯甲酸)試驗。測定尿中PABA的排泄量,約為正常量的50%。④Lundh試驗。胰酶活力降低。此試驗現已少用。
(3)血清放免法膽囊收縮素、促胰液素測定:含量明顯增加,系因胰酶減少,對膽囊收縮及促胰液素的反饋性抑制減弱或消失所致。
(4)1~I碘化脂肪吸收試驗:血131碘<正常值;糞便”。碘>iE常值。
(5)胰腺內分泌功能減退,血糖可升高。
(6)腹部X線平片:可見胰腺鈣化影,鋇透可有胃和(或)十二指腸受壓征象。
(7)B超掃描:可顯示胰腺腫大或縮小以及囊腫等圖像。
(8)逆行胰管造影:可見胰管結石、管腔變形或呈串珠狀。
(9)CT掃描:可見胰腺縮小、增大或正常。密度下降或正常。胰管擴張呈串珠狀,或狹窄與擴張混合存在。胰腺結石或鈣化。
3.診斷標準①典型的癥狀與體征,外分泌功能明顯異常,逆行胰膽管造影有典型的慢性胰腺炎改變,並可除外胰腺癌者。②x線與CT有明確胰腺鈣化或胰腺結石。③胰腺活組織檢查符合慢性胰腺炎。
4.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急性復發性胰腺炎鑒別:後者在發作時血澱耪酶顯著增高,腹部平片常陰性,胰腺組織無永久性炎癥痕跡。當慢性胰腺炎出現梗阻性黃疸時,常與胰腺癌、壺腹部瘟、總膽管結石等相混淆,往往須經多方面檢查,甚至剖腹探查,經病理活檢與細胞學檢查才能作出診斷。
治療
1.內科治療 ①酗酒者立即停止飲酒。發作與膽石有關者應去除膽石。此外低脂、清淡飲食。②外分泌功能不足者{口服胰酶0.3g~0.9g,3次/日壹,或口服多酶片。但過去市售的此類制劑多數活性不足,康彼身(Combizym)含胰脂肪酶、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等;達吉膠囊(Dages)含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澱粉酶、熊去氧膽酸、纖維素酶、胰酶、胰脂酶等效果可能好些,而劑量須根據病情確定。③腹痛時可予抗膽堿能藥物,如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15mg,3次/日,口服;阿托品0.5mg,皮下或肌內註射,或口服。④脂肪瀉嚴重者,給予補充維生素A、D、K,葉酸及維生素B12等。
2.外科治療 為去除原發病,總膽管受壓阻塞及並發假性囊腫等,可予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