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歷史基礎知識的方法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07-07-11
壹、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歷史現象的本質特點和內在聯系的反映,是歷史現象的科學概括。形成和運用歷史概念是理性認識歷史的起點、歷史思維活動的“發祥地”。掌握和運用歷史概念是學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壹個壹個的歷史概念,只是壹個壹個的歷史“單位”;若幹個相關的歷史概念,就形成了相關的歷史知識系列;概念群體之縱向、橫向及其立體網狀的序列化,就是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了。換句話說,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就是歷史概念的體系。從“單位”到“體系”都說明歷史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1.歷史概念的內容
歷史概念壹般具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①特定的時間;②特定的歷史空間或人物;③特定的歷史本質或主要內容;④特有的歷史特征,如結果、作用、意義、影響等。
2.歷史概念的特點
歷史概念有這樣幾個特點:①各類各個歷史概念都有其客觀性和獨立性;②任何歷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準確的外延(量的屬性)和內涵(質的屬性),用特定的名詞或短語來表
達,這是掌握和運用概念的關鍵所在;③歷史概念是歷史基礎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④有的歷史概念有動態性。例如:“均田制度”經歷了北魏、隋朝和唐前朝,有繼承,又有發展;又如明太祖時期的君主專制制度同秦朝相比,相同又不相同。
3.歷史概念的類別
由於歷史現象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因此不同類別的歷史概念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也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正因為如此,所以要掌握歷史的基本概念首先就必須弄清所學歷史基本概念的類別。
(1)單壹型歷史概念
單壹型歷史概念也稱簡單概念,它如同歷史整體中的“細胞”或壹個壹個的“單位”,所以課本中是很多很多的。
如“諾曼底登陸戰役”壹例可以說明這壹類概念的構成要素。本概念量的屬性(外延)為其時間、地點、人物、對陣軍隊、簡要戰況和結果;本質屬性(內涵)為美英盟軍開辟第二戰場,以夾擊和消滅德國法西斯。
又如“孟德斯鳩”,法國人,生活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夕或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嚴重危機時期,法學家,著作有(論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國家學說。其人的本質屬性,從社會角度看是反教會、反特權、反專制獨裁;從階級角度看,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思想家。這個簡介中包含了主要歷史人物所應有的國籍、時代背景、稱謂、活動、業績或劣績和歷史定位即評價。這幾個基本構成要素,是掌握和理解這類概念的精要所在。
(2)復合型歷史概念
由若幹個單壹型歷史概念組合貫通而成者,叫復合型概念,又叫概念系列。如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是三個獨立存在、各有其外延和內涵的單壹概念。但根據三者之間的並列關系和內在聯系,組合起來,便成了“三大戰役”這個復合型歷史概念。“帝國主義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例子更典型。
從圖中看到了兩個會議,兩個體系和多個條約。它們各各都有特定的外延和內涵,是獨立存在的單壹概念。但是,它們之間不是“磚頭碼拼”的關系,而是壹種邏輯關系:或並列關系、或內在關系、或因果關系、或遞進關系、或包含關系、或排斥關系、或同時有其中的幾種關系。因其如此,才能聯結貫通在壹起,組合成為完整的、帝國主義的(本質屬性)“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概念。這種邏輯關系合成的系列概念,恰好揭示了歷史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再看其中的“凡爾賽體系”,它有壹種相對性:對其上屬(左欄)來說是個單壹的概念;對其下屬(右欄)來說是個復合概念,復合了巴黎和會與巴黎和約。同理, “華盛頓體系”也有相對性。但是,色佛爾條約和五國<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等,卻沒有相對性。它們只是歷史內容中的“基層單位”,是歷史整體中的“細胞”。
歷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在聯系,以達於相關歷史事物的理性認識。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結合方式,是歷史基礎知識的精華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壹種知識結構。掌握和運用歷史概念,是歷史思維能力的結晶,又是發展歷史思維能力的主要渠道之壹。
(3)理性型歷史概念
理性型歷史概念首先必需姓“史”,即本源於歷史事實。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意深、理性強和高度概括等特點。例如:“殖民地”、“半殖民地”、“工農武裝割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啟蒙思想”、“亞洲覺醒”、“日本明治維新”、“金
元外交”、“工業革命”、“愛國統壹戰線”,等等。
課本對理性型歷史概念壹般都不下定義,也沒有相對集中的外延和內涵,只用“史”來體現和證實,例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或通過“史”來歸納概括,例如“工農武裝割據”。“半殖民地”等理性概念,還寓於若幹章節之中。所以,對理性型歷史概念不要摳定義、追外延、究內涵,無需掌握它們的“完整性”。理性型歷史大多不是理論觀點,但有“武器”作用,要能恰當地揉合於史,因史運用。要抓準構成概念的基本內容,要著力選擇足以說明問題性質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力求言簡意賅,內容準確,要點完整。
例如在學習掌握唐朝後期“兩稅法”這壹概念時,首先應當明確它是制度類中的經濟制度,是壹項賦稅制度。按制度類要求,應包括時間、類別、人名(或政權名稱)、內容(有的應包括背景)、性質、評價。按此要求,“兩稅法”這壹概念則需掌握如下內容:唐朝後期賦稅制度(類別),780年(時間),宰相楊炎(人名)為解決唐政府財政困難建議實行兩稅法(背景),即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壹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內容)。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壹個大變化。兩稅法開始實行的壹段時間裏,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壹些。但地主轉嫁負擔,農民受到的剝削更嚴重了(性質、評價)。
其次,在學習掌握歷史概念時,要註意歸類整理,以便抓住同類歷史概念的***性,區別其個性,加深其理解。例如在學習中國封建社會時,對於幾個重要賦稅制度的掌握極容易發生混淆,如果加以歸類整理,則於賦稅制度這壹***性中可以看到它們的個性和顯著的不同點。唐朝前期的租庸調制,其顯著特點是農民可以納絹、布代役;唐朝後期的兩稅法其顯著特點是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收稅,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明朝張居正的壹條鞭法則是把田賦、徭役、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畝收稅;清朝的地丁銀制度則是廢除了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
最後,在學習掌握歷史概念時,尤其要註意把握住每壹歷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與同壹時期歷史現象、歷史問題的相互關系,重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掌握,切忌孤立死記硬背。
二、歷史時間
歷史時間是構成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可以這麽說,離開歷史時間也就不存在歷史,再談不上歷史思維以及歷史學習了。唯其如此,歷史時間的學習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價值。為了更有效地掌握歷史時間,學習過程應註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把握歷史時間的順序性特征
所謂順序性是指歷史活動時間的更替承接。如中國近代史上的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時間先後順序更替的。在這壹更替過程中,外國侵略的逐步擴大加深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中國人民反抗鬥爭的前赴後繼,脈絡清晰,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按照時間順序學習歷史既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及學習心理相貼近,也符合循序漸進性的學習原則。
2.揭示歷史時間的連續性特征
所謂連續性是指歷史發展的起止、持續時間的長短。歷史時間的連續性在壹定程度上提示了歷史發展進程的快慢,有助於人們從現象人手探明歷史本質。如我國封建社會從公元前475年開始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結束,長達2000多年之久,這就促使人們思考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為什麽這麽緩慢?美國從1783年獲得獨立至今,也不過200多年的歷史,是什麽原因使其發展為壹個政治、經濟強國的呢?
3.分析歷史時間的階段性特征
歷史是壹個呈階段性發展的曲折的變動過程,在不同階段上歷史發展表現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趨勢。在歷史學習中以時間劃分歷史階段是基本的學習手段。如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可劃分為1910~1927年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1927~中期和後期等模糊時間概念間的轉換。如618年是7世紀前期,1868年是19世紀中葉,再加下列選擇題,也是考察這種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5世紀,②公元前6世紀初,③公元前5世紀末,④公元前6世紀末。
三、歷史事件
1.掌握歷史事件的背景
(1)弄清歷史背景的位置
背景出現在事件之前,因此,歷史課本中都是放在事件經過前面來敘述。但是,這種先背景後經過的順序安排,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的背景放在事件經過的前壹章節來講,大的事件往往如此。如高中《世界歷史》《古代部分》(簡稱世古史)第四章關於法蘭克王國建立的背景,就是第三章第二節中“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壹目(或標題)的內容。有韻事件背景是放在前壹節的。有的事件背景包括前幾目所講的內容。如世古史第八章從“意大利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壹直到“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開端”等目,都是“資產階級文化生產的興起”的背景,即歐洲“文藝復興”的背景。,有的事件背景很特殊,它是放在好幾個章節和好幾個地方,尤其是牽連到幾個國家的事件更是如此。如世古史第二章中“波斯帝國”,它之所以能建立的背景,除了本目講的波斯人本身的背景外,還有同壹章
中埃及、巴比倫等被其侵占國家的背景。當時埃及陷於分裂局面,國家衰落;兩河流域的巴比倫統治集團紛爭,多次遭到外族的侵略和統治等。這些背景是分在幾個地方講的。學習歷史遇到這類事件背景,就要花壹些功夫來尋找了。
(2)分析歷史背景的性質
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需要分別弄清楚,而且要弄懂彼此之間的關系。壹般說有如下幾方面的背景:壹是自然地理環境,這對事件發生不是起決定性作用,但它對事件發生是有影響的,有時甚至起重大作用。如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主要商路中心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國正處於大西洋沿岸。這就成為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發展,出現圈地運動的背景。二是經濟基礎。如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在其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三是政治條件,包括當時的社會矛盾鬥爭和戰爭等。如德國農民戰爭是由於當時德國的階級和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和復雜,而教會成為各階級、階層集中反對的目標的背景下,出現了宗教改革,發展到農民戰爭的。四是文化思想因素。如文藝復興的壹方面背景是西歐經歷了壹個文化低潮,教會壟斷文化
教育,束縛了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以上所講的幾方面背景的因素,只是為了論述問題的方便才分開來講。其實,這幾方面背景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不要把它們機械地分開。例如文藝復興的背景就是如此。它是當時西歐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出現的。此外,事件的背景還有國內和國外兩種背景因素之分。如德意誌的宗教改革的背景,除國內的因素外,還有羅馬教皇對德國的剝削這壹國外因素。
(3)了解背景和原因的關系
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是具體的事實,後者是抽象的觀點,是從前者概括出來的,所以原因寓於背景之中。因此我們要把兩者統壹起來,以原因觀點統帥背景,用背景的事實論證原因。如世古史第三章中古代埃及奴隸和貧民大起義的原因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貧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壹觀點是在奴隸主階級強迫奴隸和貧民為他們耕地、開渠、修水利、建造神廟、宮殿、陵墓——金字塔,甚至毒打殺害他們等具體事實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生學習歷史時弄清楚原因和背景這種關系,就是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牢固的,也容易記憶。
此外,同壹類事件原因雖有***性,但也各有個性,即具體的歷史事件不盡相同。如世古史中羅馬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和埃及奴隸和貧民大起義壹樣,都是由於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但是兩者形成這壹原因的具體史實,都各有各的特點,最突出的是埃及的奴隸和貧民被迫建造金字塔,而羅馬奴隸白天帶著腳鐐幹活;夜間放關在牢房壹樣的柵欄或地窖裏,被迫當角鬥士。事出有因,弄清了事件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掌握其過程了。
2.掌握歷史事件的經過
事件的經過是事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趨勢,歷史意義又寓於事件的經過之中。因此,學習好歷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經過。
(1)要素法
事件經過的基本要素最主要的是:時間、地點、人物和結果。在學習每壹歷史事件時,都把這些要素找出來和寫出來,可寫在書旁,也可寫在筆記本上,在總復習時再把它們按照時間順序綜合列出壹個總表來。這樣就做到了壹。目了然。如學習世古史時,把握埃及奴隸和貧民大起義;雅典梭倫改革、波斯帝國建立、斯巴達克起義、法國及英國農民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要素。在學習各個事件、寫出各種要素的基礎上,再按事件名稱、國別、時間、地點、人物和結果的順序用表格形式列出來。經過自己這樣辛苦勞動獲得的知識,就能牢固地掌握。掌握事件經過的基本要素,就為掌握好事件的經過打下了基礎。
(2)階段法
有的歷史事件時間比較長,過程曲折,而且前後發生極大的變化,遇到這類事件可分階段為掌握。關於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教材沒有明確分出階段,學生學起來很費勁,難度大。筆者將它分成三個階段:第壹階段(1789年7月-1792年8月)從巴黎人民第壹次起義(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到外國武裝幹涉,法國革
命戰爭開始為止。這期間掌握權者是救國的大資產階級,制憲會議發布《人權宣言》。第二階段(1792年8月~1793年5月)從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推翻君主統治開始,到處死國王
路易十六為止。這期間掌握者是商業資產階級的代表吉倫特派;瓦爾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國反擊歐洲反法聯軍的第壹次勝利;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議案,法蘭西第壹***和國宣告成立。第三階段(1793年6月~1794年7月)從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開始,到雅各賓派政權被顛覆為止。這期間掌握者是資產階級民主派雅各賓派(代表人物:羅伯斯庇
爾);雅各賓派專政標誌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高潮階段。
(3)路線法
有的事件發展的路線是明確的,特別是有的戰爭事件有明顯的進軍路線。因此,可采用路線法。如世紀史中斯巴達克起義,可按下列地點畫壹條起義經過的路線:卡普亞——維蘇威火山——美塔邦多——波河流域(不提那)——意大利半島南
端——加普亞決戰失敗,起義結束。
(4)戰役法
有的戰爭事件除了按路線法掌握外,還可以以戰役為中心來掌握。如世古史中希波戰爭除按照波斯軍隊三次進攻希臘路線掌握外,還可以分下面幾個大戰役來掌握;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薩拉米斯灣戰役。掌握這幾次戰役情況後,便容易掌握整個戰爭經過了。
(5)對比法
把同類型的事件進行對比。中學生感到學習歷史困難的原因之壹,就是容易把史實混淆。因此,把兩件或兩件以上的同類事件進行對比後,就可分清異同,加深對事件的理解,防止混亂。列表對比是最常用的和有效的方法。把同類的事件,按原因、時間、地點、人物、簡單經過、特點、結果和歷史意義等項目列出壹個表來,這樣可壹目了然地看出各事件的異同點,記憶起來容易。
如18世紀印年代開始的英國工業革命,有關棉紡織機的發明情況,就可這樣處理。詳細情況,請見下表:
項目/時間 機器名稱 發明者 功效 局限性
1722年 飛梭
1765年 珍妮紡紗機
1769年 水力紡紗機
1779年 “騾機”
1785年 水力織布機
利用以上表格學習事件,既明白易懂,又省時省力。
3.掌握事件的歷史意義
歷史事件的意義往往可從下列四方面評價。
(1)歷史地位
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義。就是看它在過去歷史發展中占什麽地位。這種歷史意義往往帶有“最”字、“第壹”、 “標誌著”、“開端”、“序幕”、“劃時代”、“轉折點”及“分水嶺”等詞語。如斯巴達克起義是古代被壓迫階級最光輝的壹次解放鬥爭;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奴隸制度在西歐崩潰和揭開封建時代的序幕;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的第壹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又如麥哲倫繞地球壹周被人稱為人類破
天荒第壹次全球航行。
(2)歷史作用
這是向後看(包括事件的經過)得出的意義。這有兩方面:壹是對舊事物的打擊、推翻和動搖作用。如世古史中德國農民戰爭,震撼了德意誌的封建統治秩序,猛烈打擊了天主教會;又如斯巴達克起義沈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的統治,嚴重地動搖了奴隸制的基礎。二是促進和推動新事物的發展。如英法農民起義加速了農民擺脫農奴身份、成為自由農民的進程;又如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促進了阿拉伯各部落的迅速統壹。
(3)歷史影響
這是從間接看得出的意義。如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歐洲其它壹些國家(英、法、德、瑞士)也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又如中國隋唐均田制對日本大化改新的影響。
(4)思想意義
這是從現在看得出的意義,也可以說是現實意義。有的事件的意義是可以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壹個觀點,用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如古埃及奴隸和貧民大起義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從而使學生樹立群眾觀點。有的事件,今天對人民還有教育意義的。如斯巴達克起義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因為斯巴達克這位古代奴隸起義領導者以及他的戰友們英勇鬥爭的光輝現象,將永遠銘刻在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心裏,鼓舞著人民進行革命鬥爭。此外,有些事件得出的經驗教訓,也有現實的思想意義。
四、歷史特征
所謂“歷史特征”(特點、特色、特性)是客觀歷史具體存在和變化之個性的壹種形態,是區別於其它歷史事物的主要不同點。人類社會的歷史在基本規律的制約下,總是要通過個性來表現自己的。例如:太平天國運動的時代特點,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拿破侖戰爭的特點,《本草綱目》等著作的特點,秦王朝的特點,兩宋科學技術的特點,黃宗羲思想的特點,英國外交政策的特點,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性和妥協性的特性,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1927~1937年中國國情的特點,等等。歷史特征包括歷史事物的內在性質和外在現象。特征、特點、特色、特性,應當源於但又高於歷史事物本身的具體性和多樣性,是經過了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結果,是歷史的壹種理性認識。怎樣尋覓和掌握歷史特征呢?下面從“跳躍”、“多邊”、“切人”、“求異”、“提煉”等五個方面做些點撥。
1.運用跳躍性思維
這要求眼界開擴,思路靈活,善於發現聚焦點,再跳躍開去,捕捉歷史事物的特點。關鍵是善於發現聚焦點。例如: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北宋東京和明朝中後期蘇州這兩個城市各自的特點是:東京的商業繁榮,店鋪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反映了北宋時期封建經濟在唐朝基礎上的繼續發展。蘇州在絲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手工作坊發展成為手工工場,標誌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反映了封建經濟的漸趨衰落。這兩個城市本不相幹,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都大。因此,需要跳躍。跳躍的立足點是“社會經濟”,而且還要“發展”這兩個層次的聚焦點。這樣,特點就分析出來了。
2.運用多邊性思維
這要求環繞某壹個歷史整體,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來尋覓歷史事物的特征。作為歷史整體的特征,需要“面面點到”。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國民大革命的興起和失敗,有五個前所未有的特點。是:①國***兩黨合作,四個革命階級統壹戰線形成,是大革命的起點。兩黨合作合力推進這場國民大革命,“打倒列強,除軍閥”,使革命力量空間團結起來了。②中***直接領導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工人掀起反帝愛國運動新高潮,農村也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沒有這樣好的群眾基礎。③有正規的新式的革命軍隊——國民革命軍,並進行空前規模的革命戰爭即北伐戰爭。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壹大進步,是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所不能相比的。④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消滅了封建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給帝國主義者沈重的打擊,第壹次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壹些被侵略的權益,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了長江流域,威振全國。占有長沙、武漢、南昌、南京、上海、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革命重心由廣州移到了武漢。⑤因國民黨右派的叛變而失敗,中***主要領導人犯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也是敗因之壹。總之,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壹場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通過抓特點,就把這壹重大歷史事件從宏觀上完全掌握了。
3.運用切入性思維
這是指綜覽全局,善抓典型,善抓重點,切人開挖,窺究特點。
綜覽中國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的顯著特點之壹是為中國,大統壹準備必然條件。切人窺究其帶規律性的表現是:①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首次高峰期,要求統壹;②多國變法圖強“七雄”爭奪統壹中國的大權,秦國漸優,利於統壹;③華夏族和各族的聯系空前深廣,人民渴望統壹;④有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政治主張,促進統壹。“要求統壹”、“利於統壹”、“渴望統壹”和“促進統壹”,都是“切挖”出來的,從而反映了時期最基本的歷史特點。
4.運用求異性思維
所謂“求異”就是在兩個以上的歷史對象中找出不同點來。那些主要的、帶實質性的不同點(不是所有的)就是有關對象的特點。
例如:印度各次民族解放鬥爭的特點是什麽呢?①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對印度的占領,和印度社會各階層的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導地位。1857~1859年的民族起義,是壹
場以士兵為核心力量的,社會各階層參加的反英民族大起義,部分封建王公居於領導地位,也是亞洲革命風暴的內容和頂點之壹。②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英國加強了對印度的掠奪和控制。1906-1908年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代表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利益的國大黨提出自治的主張,其左翼在這次群眾性的、爭取自治的反英運動中起了積極作用,無產階級在鬥爭中登上政治舞臺,在國際上屬於亞洲覺醒時期的壹次重大鬥爭。③壹戰後,印度反英的民族解放運動再次高漲,“不合作”運動聲勢浩大,因國大黨的妥協性而終止。④二戰後,英國實力削弱,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47年,英國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印度終於實現了獨立。1950年宣布為***和國。印度這四次鬥爭的背景、反抗內容、方式和結果,各不壹樣,特點鮮明。
5.運用提煉性思維
這是指在具體、多樣、縱橫交織的歷史內容中(大跨度),通過歸納、抽象和概括從壹定的高度上總結特點。提煉才能出精品,才能達於理性認識。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之壹,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動力之壹。近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顯著地不同於此前的古代,也區別於其後的現代。中華民族近代愛國主義的主體特色就是八個大字:反帝反封、救國救民。表現是:
第壹個特點,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邊續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第二個特點,學習西方,探索強國之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第三個特點,高度的民族凝聚力。
第四個特點,方式多樣,人民武裝鬥爭起決定作用。
第五個特點,最偉大的成果——締造了新中國。
~~~~~~~~~~~~~~~~~~~~~~~~~~~~
下面的網站對妳會有幫助!
/html/xueshengyuandi/xxyd/qtxx/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