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簡介陸遜都有哪些功績?
陸遜簡介陸遜都有哪些功績?
陸遜是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大將軍,也是東吳政權的中堅力量,而且是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戰役夷陵之戰的指揮者,那麽陸遜簡介陸遜都有哪些功績,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解答解答。
陸遜,字伯言,本名陸儀,吳郡吳縣華亭人,孫策之婿,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都尉。陸遜十歲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後因陸康與袁術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壹個多月後,陸康病死。陸康事先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其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壹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蔔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但歷史卻把陸遜推上了政治舞臺。
孫策死後,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陸遜年僅廿壹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歷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並不甚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吳、蜀爭奪荊州時,他才脫穎而出,成為吳軍壹位傑出的後起之秀。荊州地處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建安十三年,曹操與孫劉聯軍為爭奪荊州,進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劉備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劉備占領荊州大部分地區,既阻礙孫吳勢力向西擴展,又威脅著孫吳側翼的安全,成了孫權的壹塊心病。從此,吳、蜀爭奪荊州的糾紛越鬧越大。陸遜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即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取荊州。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十壹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被孫權任命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而降。接著,陸遜又派將軍李異、謝旌等率3000人攻蜀將詹晏、陳鳳。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破蜀軍詹晏等,俘陳鳳。又率軍大破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族文布、鄧凱等招聚夷兵數千人,企圖抵抗吳軍。陸遜再次令謝旌攻討文布、鄧凱,二人逃走,蜀軍任以為將。陸遜派入前去誘降,文布率眾而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蜀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關羽只得領兵退守麥城,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蜀章武元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命駐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率部前往江州與主力會合,張飛卻為部將刺殺。七月,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
蜀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抗拒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以防止武陵少數民族助蜀。
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時至盛夏暑熱,蜀軍無法急戰速勝,兵疲意懈。蜀水軍又奉命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蜀軍深入敵國腹地,延綿數百裏山川連營結寨,因戰線過長,運轉補給發生困難。
陸遜先攻蜀軍壹營,但交戰不利。諸將皆埋怨道:空殺兵耳。陸遜則說:吾已曉破之之術。命令將士持草壹束,先以火攻破壹蜀營,遂令諸軍趁勢發起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命水軍封鎖長江,孫桓扼守夷道,將蜀軍分割於大江東西,遂行各個擊破。吳軍繼施火攻,火燒連營40余寨,蜀軍死傷慘重,蜀將杜路、劉寧投降,都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至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即集中兵力,四面圍攻,蜀軍俗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後衛將軍傅彤戰死。劉備逃奔秭歸,令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塞吳追兵道路。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壹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見蜀軍損失之大,失敗之慘。
之後陸遜因為陷入了皇位繼承人的矛盾之中,導致了他的不受用,最後死在了家中,不過也算是壽終正寢,不是被迫害致死也算是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