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魚人工養殖技術
養殖場的水源為無汙染的山泉溪水,水質清潔,水溫適中(長年水溫保持在4~25℃),環境幽靜,氣候涼爽。
2.養殖池的設計與建造
我們是用模擬生態的方法設計養殖池。池子用磚塊砌成,用水泥抹面。每個池子面積40米2,池深50厘米。池壁光滑,池面用水泥澆制成“T”形防逃檐。在池中用磚塊上蓋水泥板做成30~50厘米高的暗穴,暗穴中堆放10~20厘米高的卵石。池底成1%的比降,在池子最低處設置排汙管。進水用水管從池子正中上方引入。池溝中放壹塊20~30厘米寬的卵石,高出水面10厘米,以便天氣悶熱時大鯢能找到壹個棲息之地。整個養殖池上方用遮蔭網覆蓋。
二、鯢種投放
鯢種投放前應進行池子消毒和種苗消毒。若是新建成的鯢池,要用水浸泡壹個月才能使用。用150克/米2的生石灰進行池子消毒,鯢種消毒用5%的食鹽水浸泡15分鐘來進行。投放時間為春季3月份,水溫8~10℃,密度為壹齡鯢種8~10尾/米2,二齡鯢種5~6尾/米2,規格整齊的鯢種在同壹池中飼養。
三、日常管理
成鯢養殖的日常管理主要有水溫、水質調節,飼料投餵和防病、防逃。
1.水溫調節
在暑熱期用遮蔭網覆蓋,保持水溫不至於超過25℃。
2.水質調節
成鯢池的水保持清爽,水中pH值為7.2~8.2,池水透明度30厘米,溶氧量為5毫克/升,7天清理壹次池中汙泥和雜物。
3.飼料投餵
大鯢是肉食性動物,飼料投餵做到四定:定時,每次在傍晚時進行投食;定位,在相對穩定的位置進行投食;定質,投餵新鮮、無雜質的餌料,活餌料以小鯽魚、青蛙為好;定量,每次投餵量為大鯢總重的6%~8%,夏秋兩季每兩天投餵壹次,冬春兩季每5天投餵壹次。
4.疾病防治及防逃
大鯢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由於管理較好,不常發病,但腐皮病還是目前發現的主要病癥。癥狀是成鯢表皮充血,出現橢圓形紅斑,嚴重時呈點狀潰爛,病竈大的達0.8厘米2,成鯢後肢尖脫落,趾骨外露。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鯢性好鬥,相互撕咬,使皮膚受傷,細菌再感染。由此大鯢活動遲緩,攝食量減少。防治方法:按大小規格分開養殖;經常巡查,發現病鯢隔離治療,用0.05微克/升呋喃唑酮浸泡30分鐘,每隔壹天浸壹次,直到痊愈為止。
養殖過程中註意在出水口設置鐵柵欄,防止成鯢逃逸。
娃娃魚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養殖技術:
大鯢俗稱娃娃魚,為我國所特產,故又有中國大鯢之稱。大鯢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主產於華南、西南的深山密林溪流間。常見個體重2—5kg,體長約50~150cm,最大個體可達10~20kg。因大鯢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近年來,由於人為的濫捕濫殺加之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大鯢資源日趨減少,屬頻危動物,故被國家列為二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此,開展對大鯢的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的研究與探討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壹、 大鯢的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大鯢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體表裸露,皮膚光滑有彈性,布滿不規則點狀或斑塊狀青灰色素,體色常因環境的改變而變化。腹部均為灰白色,頭部寬扁,口大略呈半園形,犁骨及頜骨具齒,犁骨齒較發達,是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成體不具鰓,用肺呼吸,眼分布於頭部上兩側位,眼間隔寬而平坦,無眼瞼,鼻孔每側各1個,小而呈園形,位於眼前上方。椎體雙凹型,腹部肥胖,約占體長的1/2,背部有壹條不明顯的退化背鰭延伸至尾部。大鯢具有前、後肢各壹對,前肢4指,後肢為5趾,肢體形狀與蛙肢相似。大鯢的運動主要靠四肢來完成,兩後肢腹部間具有壹生殖孔,外端與排泄孔相吻合,雌鯢不具受精器。
2?生活習性
大鯢屬變溫動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的溪流之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層活動,可在0~38℃的水中生存,適宜水溫為16~28℃。當水溫低於14℃和高於33℃時,攝食減少,行動遲鈍,生長緩慢,當水溫在10℃以下時開始冬眠,完全停止進食,大鯢對水體中的溶氧和水質相對來說要求較嚴格,當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時,水質清爽無汙染,最適合大鯢的生長發育,尤其是孵化繁殖當中和幼體階段,水體中的溶解氧必須保持在5.5mg/L以上,培苗池的水體保持常流狀態,PH值適宜範圍為6.0~9.0,而最適PH值為6.8~8.2。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大鯢常營底棲生活,白天隱居在洞穴之內,夜間爬出洞穴四處覓食,並喜陰暗,怕強光和驚嚇。常以溪流中的小魚、小蝦和其他水生動物為食,可捕食相當於自身長度1/2的魚體、攝食魚類壹般為麥穗魚、蝦虎魚、鳑鮍魚、捧花魚、鬥魚、泥鰍、烏鱧等以及軟體動物如螺、蚌等,也掠食水生昆蟲、水鼠、水蛇、蛙類等動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除了攝食各種野生魚外,也能以壹些動物屍體、動物血液或內臟為食。通過馴食,也能攝取人工配合飼料。
3?生長特點與繁殖習性
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因水質好餌料資源豐富,大鯢生長速度較快,最大個體可達10~15kg。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以2~5齡時的生長速度最快,尤其是2齡期,體重年增長倍數達6.5~9.8,體長年增長倍數達2.2左右。池養大鯢體重的增長明顯比野外種群快,這主要與人工投餌營養較全面和水溫較為適宜有關,即使是在嚴冬也不會冬眠。自然條件下,壹般4齡時達性成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雌鯢4~5齡達性成熟。當大鯢性成熟時,擠壓雄鯢腹部能排出乳白色精液,滴入水中即可散去,雌鯢可產出念珠狀長鏈型的帶狀卵,繁殖時體外受精。5—9月間是大鯢繁殖期,在繁殖季節,大鯢常發出似娃娃的叫聲。孵化繁殖最適宜水溫為22~25℃。我國對大鯢的人工繁殖進行了近30年的研究工作,到目前為止,大鯢的人工繁殖進展不大,成功率極低,苗種來源仍主要以自然資源為主,所以,開展對大鯢的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是今後的重要課題和主攻方向。
4?苗種鑒別在兩棲綱中,有尾目中的隱鰓鯢科大鯢與小鯢科、蠑螈科、洞螈科極為相似,近幾年來,因受大鯢苗種高額利潤的刺激,有些苗種供應商魚目混珠,常將無斑肥螈或小鯢科的成體當作大鯢幼苗出售,使養殖者造成損失。為使大鯢與小鯢科、蠑螈科區別開來,現將它們的形態特征比較如下,以供鑒別時參考。
二、 大鯢人工養殖
1?養殖池的建造
大鯢養殖池可根據地形的特點,常設計為長方形成橢園形兩種,其面積壹般為200-300m2為宜,搞好進排水管的安裝,進水管的設計應高於排水管道,壹般離池底約80cm,在進水管道口可安裝“鴨嘴”用白鐵皮加工或梯形,寬邊為出水口,“鴨嘴”出水口約1cm厚,20cm寬。根據養殖池面積的大小,來確定安裝“鴨嘴”的數量,這樣既可減少外來雜物,又能增大進水水面的寬度,促進池內水體的循環。排水管的安裝應緊靠池底,便於清除沈積的汙物。池高2?5~3m,池壁用水泥抹面,盡量保持平整光滑。在養殖池內用磚頭,水泥板等材料建造人工洞穴若幹個,洞穴的長、寬、高分別為2~4m、1m、0.5m,也可以洞穴與洞穴之間連通,但要盡量保持洞壁的光滑度,以免擦傷鯢體肌膚。洞穴與池底應以土質為佳,可輔墊20cm厚的沙卵石卵石與河沙比例為5∶1,並在於洞穴上方設置餌料臺。餌料臺要求平整,其面積約占養殖池的1/20~1/30,兩側坡比為1∶5。在餌料臺上方用藍色纖維瓦搭蓋蔭棚,以防大鯢吃食時受驚嚇。新的養殖池建成後,應將池水註滿約2m深,待3~4天後排幹水,再重新註滿新水,這樣經過反復3~4次後,使水泥的堿性完全消失和池壁、洞壁上出現壹層附著物時,就可放養鯢種。為確保鯢種鮮活餌料的供給,可就近建造餌料池,在餌料池中經常存養壹定數量繁殖力強、易於飼養的魚類、軟體動物,蛙類等如羅非魚、麥穗魚、螺、蚌,小蝌蚪等,作為大鯢的餌料。
2?鯢種放養
為防止鯢種體表的病原微生物帶入養鯢池內,將所放養的大鯢苗種用1%濃度的龍膽紫藥水作體表消毒處理,其方法是按藥水之比為1∶100配制好後,將鯢種放入藥液中浸洗15~20分鐘,然後放入養殖池中進行人工飼養。放養密度為每10m2水體投放規格8~10cm的鯢種5~6尾,投放11~20cm的鯢種3~4尾。現階段的鯢種絕大部分是從自然界中捕捉收集起來的,規格大小懸殊,因此,在放養時做好苗種的篩選工作,盡量做到每口養殖池內放養同壹規格的鯢種,可避免大欺小和相互殘殺,提高養鯢成活率。
3?投餌
大鯢以動物性餌料為食,餌料中除含豐富的蛋白質外,還應富含鋅、鐵、鈣、磷,及各種微量元素,人工投餵時餌料種類要力求做到廣泛些,並搭配好,除了投餵壹定量的野雜魚、小蝦,蝌蚪,螺蚌等鮮活餌料外,還應適當投餵動物內臟,血塊,下腳料等。投餵方法是根據大鯢個體大小和攝食情況,首先將動物內臟洗凈,用絞肉機將動物內臟絞至所需細度投放於餌料臺上。每次投餌前應將餌料臺清洗幹凈,保證餌料臺的清潔衛生,不可將動物內臟、血塊、下腳料等直接投於水體中,這樣不僅會降低餌料利用率,更易引起水質汙染。在投餵鮮活餌料時,可將魚蝦類,螺蚌類或蝌蚪等活體直接投入養殖池內,讓大鯢自由捕食,這樣能大大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和增加攝食量。大鯢具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時間應確定在傍晚。在大鯢攝食過程中,應避免驚擾,因大鯢受到驚嚇刺激後有“吐食”行為。
4?水質與水溫的調節
養鯢池的水質應經常保持清爽,無汙染,夏秋季節隨著大鯢個體的不斷增大,攝食量增加,所產生的大量排泄物也會增多,極易引起水質變壞。因此,除經常清除池內殘餌和排泄物外,應定期更換池水,壹般每3~4天換水壹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3。如果水源充沛,可保證大鯢養殖池內有常流水,對大鯢的生長發育更有利,特別是在大鯢的繁殖季節,常流水可刺激大鯢的神經系統,促進性腺發育,提高繁殖率。另外也可在養鯢池內放養壹定數量的福壽螺,由於福壽螺能以池底的腐植質為食,既可清除池內汙物,又能為大鯢提供適口餌料。池水透明度壹般為35cm左右,水體溶解氧為5mg/L以上。為控制水體PH值達6?2—7?8之間,根據具體情況通過潑灑生石灰的辦法加以調節。水溫對大鯢的生長發育也至關重要,最適宜水溫為22~25℃,在炎熱的夏季,盡可能將山溪水或清泉水引入養鯢池內,避暑效果較為理想,並適當加深池水達2m左右。為防止太陽光的直射暴曬,可在池內放養壹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萍、水浮蓮等,並在養殖池四周種植藤蔓植物,可有效地控制池內水溫發生突變。初冬時節,當水溫降至10℃以下時大鯢便進行冬眠,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為促使大鯢迅速生長發育,壹般利用地熱水、工業溫水或修建溫室大棚加熱等壹系列方法來調節大鯢池內的水溫,使水溫經常恒定在20~28℃這樣大鯢在冬季仍能正常攝食生長發育,這也是提高養鯢產量的關鍵之壹。
5?病害防治
在人工養殖過程中,由於改變了大鯢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性,水質易受到汙染,加上所投餵的餌料營養不全面以及放養密度相對增大,這樣會造成病菌感染的機率增大。每當餌料缺乏時,常引起大鯢的格鬥撕咬極易受傷。據有關資料介紹,人工養殖大鯢的發病率比野生種群發病率高出幾十倍以上。大鯢常見的疾病主要有腐皮病、爛尾病二種,現分別介紹如下。
1爛尾病:大鯢患此病時,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呈現紅色小點或紅色斑點狀,周圍皮膚組織充血發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嚴重時患病組織肌肉壞死,尾部骨骼外露,常帶有暗紅或淡黃色液體從創傷部位浸出。病鯢活動減弱或伏地不動,不思食,尾部變得僵硬,不久便死亡。此病四季均可發生,6~8月間是該病發生的高峰期,主要危害1~3齡大鯢。防治方法:用0.2~0.3ppm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包括餌料臺,人造洞穴,每天壹次,3~4天為壹療程。對病情較重的大鯢先用15~25ppm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創傷部位,並用棉球將創傷部位表面的附著物清洗幹凈,隨後用消治龍軟膏或硫磺軟膏等消炎藥物塗敷患處,每天壹次,5~7天為壹療程,並結合用氯黴素2~3g+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體重用量,將上述藥物均勻拌入餌料中投餵,連用3—4天。
2腐皮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壹種疾病,其癥狀是:病鯢體表常出現不規則狀紅色腫塊,發病初期於紅色腫塊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淺黃色膿胞,並逐漸向周圍皮膚組織擴散增大。當膿胞穿破後便形成疥瘡樣的病竈,病竈組織充血發炎,呈靡爛狀。這時感染相當快,病鯢臥伏於池中不食,如不采取措施及時治療,死亡率較高。防治方法:定期用0.3~0.4ppm強氯精或0.2~0.3ppm二氧化氯潑灑全池,進行徹底消毒滅菌處理。發病期每天壹次,連續4~6天,並用0.3~0.5ppm孔雀石綠溶液或醫用雙氧水沖洗患處,隨後用消治龍軟膏或膚炎康軟膏塗敷患處,每天壹次,4~7天為壹療程。再按大鯢體重每公斤註射甲魚保康劑針劑0.3~0.4mL,註射部位壹般為前肢下端軟組織處,呈45度角註入,每天壹次,連用3~4天即可治愈。註意:當發現大鯢患病時,應迅速將病鯢隔離分池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