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和人物

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和人物

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和人物

壹、戰國概覽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重要諸侯戰國七雄、戰國總結合縱VS連橫。

箸名事件:

三家分晉:時間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商鞅變法:時長254年,歷史同期諸子百家。

合縱連橫:重要諸侯7個,創立人周元王。

著名人物:屈原、孫臏、韓非子、孟子。

二、戰國概覽

前476年戰國開始,東周後期,周王室日漸衰弱,春秋時期原本上百個諸侯在不斷的紛爭和兼並下只剩下7個左右的大諸侯,戰國的名稱來源於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具體開始時間有多個說法,公元前476年是由司馬遷根據《秦記》而得出,也是周元王元年;而下面2件事情發生,標誌著戰國開始進入新的爭霸階段。

戰國和春秋,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因受禮制約束,對周王室還存有壹絲尊敬,之間的紛爭大都以點到為止,而到了戰國,禮崩樂壞已是定局,各大諸侯先後稱王,諸侯之間的摩擦也變成了殘酷的兼並和統壹。

前403年三家分晉,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由於卿大夫引起內亂,最後晉國分裂成韓、趙、魏3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由此進入秦、楚、齊、趙、魏、燕、韓,七國爭霸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前386年田氏代齊,齊國原先是西周時期姜子牙的封地,世代齊王都姓姜,齊國也被稱為姜齊,但到戰國時,因為王室權力衰弱,最後被卿大夫田氏篡奪,雖然國號沒有變化,但實際上變為田氏齊國。

三、戰國概覽

前476年李悝變法-魏國崛起,在魏文侯的推動下,任命李悝為相,開始實施變法,主要如下:

推行法治-制定《法經》,是歷史上第壹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制定了如何用嚴刑峻法來懲治不當行為,促進了社會穩定發展。

獎勵耕戰-大力發展農業,實行授田制和平糴法,積極指導農戶生產,提高農田利用效率,增加糧食產量並穩定糧食物價。

廢除世襲制-李悝廢除了那些沒有功勞但卻享受世襲帶來榮華富貴的貴族,轉而把財富和地位分給那些對國家有貢獻之人除了李悝制定內政之外,在軍事上吳起幫助魏國訓練出戰無不勝的魏武卒,在李悝、吳起等壹眾賢臣的幫助下,魏國成為在戰國七雄中第壹個嶇起的諸侯,但好景不長,在魏文侯和李悝相繼去世,吳起遠走楚國之後,魏國開始逐漸走下坡。

前403年吳起變法-壹楚國崛起,在魏文侯去世後,吳起因得不到重用來到楚國,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沿用魏國思想開始對楚國變法,取得了壹系列的成績,但因吳起變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所以在楚悼王去世後吳起受到了舊貴族的報復,最後吳起遇難,楚國變法中止,但因打下了基礎,楚國實力在戰國前期依然在線。

四、戰國概覽

前356年商鞅變法-壹秦國崛起,在李悝變法60多年之後,商鞅帶著《法經》入秦,開啟秦國變法,在李悝的基礎上,商鞅加入了更加嚴苛的獎懲制度,嚴懲私鬥和厚賞軍功,讓秦國在軍事上快速崛起,成為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但商鞅最後的結局與楚國的吳起類似,因觸犯秦國舊部權勢的利益,最後在逃亡中遇難,但秦國在商鞅去世後依然把變法執行到底,打造了後來秦國統壹的基石。

前334年蘇秦合縱-六國抗秦,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快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對其他六國造成巨大威脅。此時著名的外交家蘇秦登場,通過遊說六國,成功讓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壹起對抗秦國,使得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合縱讓秦國15年沒有作為。

懸梁刺股的蘇秦:

蘇秦早年窮困,投入在鬼谷子門下勤奮學習,出師後壹路坎坷,但有幸得到燕文公的賞識,開啟遊說之路,遊說成功之後被任命為聯盟長,擔任六國國相。在聯盟解散後,為了報答燕國對他的知遇之恩,蘇秦投身到齊國,實則離間齊國,最後引發五國伐齊,幫助弱燕勝強齊。蘇秦最後結局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壯行。

五、戰國概覽

前318年張儀連橫-秦破聯盟,張儀和蘇秦壹樣都是鬼谷子的學生,但歷史讓他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在蘇秦用合縱聯盟策略壓制秦國時侯,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連橫策路,以橫破縱,因六國聯盟內部本身就存在縫隙,張儀逐壹離間擊破,其中有名的故事即是張儀戲楚。

張儀戲楚,在公元前313年,秦國忌憚齊國和楚國之間的合縱聯盟,故派張儀遊說楚懷王,張儀向楚懷王提議,如能和齊國斷絕往來,則秦國願意奉獻給楚國六百裏地,楚懷王欣然答應,故與齊國斷絕往來。但當楚懷王向張儀索要六百裏地時,張儀卻說,楚懷王聽錯了,其實是六裏地,楚懷王壹氣之下發兵秦國,最後導致楚國大敗。

前307年胡服騎射-趙國崛起,趙國在趙武靈王繼位之前屬於國勢衰弱的國家,而當趙武靈王繼位後為了壯大實力,決定變革,向旁邊的胡人學習,他們的胡服簡單幹練,非常方便,作戰時主打騎兵,擅長騎馬射箭,機動迅速。

趙國在向胡人學習之後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後期為數不多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後來也就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頗負荊請罪等膾炙人口的典故。

六、戰國概覽

前284年五國伐齊-齊國衰弱,蘇秦為報燕國知遇之恩,決定幫助燕國消滅齊國,對齊國使出離間計,鼓動齊國滅掉中間的宋國,從而引起其他各國不滿,最後在燕國首領樂毅帶領下,泰、趙、韓、魏、燕五國聯軍伐齊,讓齊國壹度瀕臨滅國境地,雖然在齊襄王繼位後齊國絕地反擊,但此役之後齊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抗擊秦國。

前266年遠交近攻-秦國出擊,秦昭襄王任用範雎為相,提出遠交近攻策略,即是結交較遠的齊國,穩住中間的楚國和魏國,而對臨近的韓國和趙國重拳出擊,壹步步擴大秦國領地,此舉壹出奠定秦國兼並策略。

前260年長平之戰-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發生於秦國和趙國之間,這是壹場戰國時期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中,泰國和趙國都是傾全國之力,本身秦國占據優勢,趙國將領廉顛守城3年不出。秦國使出反間計散步廉顛投降謠言,讓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顛,趙括因紙上談兵最後大敗秦國,至此其余六國再無力量抵抗秦國。

七、戰國概覽

前247年贏政繼位-拉開序幕,秦莊襄王去世後,13年的嬴政(即之後的秦始皇)繼位,但當時嬴政還年幼,秦國主要由呂不韋把持,贏政直到22歲時才正式親政。先後平定了螺毐之亂,趕走了呂不韋,開始獨攬秦國政權,並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正式開啟了統壹大業。

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統壹,嬴政在準備7年之後,自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國正式開啟統壹步伐,花費10年時間,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壹大業,建立起第壹個統壹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年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影響後世深遠。

荊軻刺秦王:

秦國在公元前230年滅了韓國、在公元前228年滅了趙國,此時燕國感覺到巨大威脅,燕國太子丹故派出荊軻,計劃行刺秦王,但最後行刺失敗,燕國最後的希望也被撲滅。泰國在公元前225年水淹魏國,在公元前223年用計拖垮楚國,在公元前222年回過頭來消滅燕國,最後在221年消滅最後的齊國,由此春秋戰國正式結束。

八、戰國人物

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又被尊稱為“亞聖”,壹生宣傳仁政,著名典故有“孟母三遷”。

在魏國時對梁惠王提出“五十步笑百步”,諷刺惠王宣揚自己仁義但實則與鄰國類似,沒有真正做到仁政;在齊國對齊王說:壹日暴之,十日寒之(壹暴十寒),提醒齊王做事要持之以恒。另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等。

屈原:

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的創造者,著名作品有《離騷》等。屈原不僅是傑出的詩人,也是明辨是非的明臣,在秦國派造張儀遊說楚懷王時,屈原就曾進諫楚懷王不要聽信張儀,應該堅決抗秦,只可惜楚懷王並未聽信屈原,最後還把屈原貶官。在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後,屈原投身汨羅江,後世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以此紀念屈原。

九、戰國人物

孫臏: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脘兵法》,早年和龐涓壹同學習兵法,龐涓率先出師來到魏國,後把孫臏也引薦至魏國,但因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故設計殘害孫臏。孫臏在使者幫助下來到齊國,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先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戰勝龐涓率領的魏國,著名典故包括“圍蔬救趙”“田忌賽馬”等。

藺相如:

戰國時期趙國重要謀士,面對強大的秦國有勇有謀、不卑不亢。在秦國提出用十五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時,上演著名的“完璧歸趙”,在泰國與趙國相約在“澠池之會”之時,勇敢地保護趙國尊嚴。後來官至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心生嫉妒,但藺相如憑借寬廣胸懷感化廉顏,最後廉顏上演“負荊請罪”,最後聯手廉頗,壹起托抗秦國。

十、戰國人物

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是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戰國末期,秦國越發強大,顯示出吞並六國的野心。各個諸侯國的貴族為了抵禦秦國的侵犯,網羅人才、禮賢下士,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戰國四公子,其中著名的典故包括:毛遂自薦、竊符救趙等故事。

扁鵲:

戰國時期的名醫,醫術高超,被尊為醫祖,遊行於各國,造福百姓。在治病過程中,總結了後世中醫常見的四大診法望色、聽聲、詢問、切脈,俗稱望間問切,奠定了中醫基礎;在著名《扁鵲見蔡恒公》典故中提到,扁鵲觀其面色,多次提醒蔡恒公有病在身,可蔡恒公最後並未采納造成悲劇。扁鵠不僅精通全科,而且也十分重視預防。

十壹、戰國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派孫脘和田忌出兵,正當田忌想直接前往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孫臏則提出,若我們現在直接攻擊魏國,那麽龐涓壹定會撤軍回來,我們可以在回軍途中設下埋伏。

不僅可以解決趙國燃眉之急,也可以打魏國措手不及,最後田忌依技而行,在桂陵之戰中戰勝魏軍。圍魏救趙被寫入到三十六計中,表明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事情的相反方向去考略,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毛遂自薦:

此故事也有趙國有關,當秦國強大時,變成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呼叫救援,平原君本想選擇二十個人壹同前往,但最後只選了十九人,此時壹位叫毛遂的人站出來,希望可以壹同前往。

而平原君說,壹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像把錐子放入袋子很快就會鋒芒畢露,但我在三年時間內都沒有聽到妳的名字,感覺妳不是很適合,而毛遂則回復道:我現在自我推薦,正式請求妳把我放進袋子裏,如果妳早壹點把我放進去,或許早就可以顯露才能了。

平原君聽後覺得有道理就答應毛遂壹同前去!在與楚國的會面中,毛遂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極力說服楚王,趙國和楚國屬於唇亡齒寒關系,應該壹同抗秦,最後毛遂也幫助平原君完成任務!

十二、戰國貢獻

工業和商業:

在戰國時間,治鐵行業成為新興治鑄業,治鐵技術在世界名列前茅,在戰國出土的墓葬中鐵制品以農具和手工工具最多,這也提升了當時的生產效率。

而治銅在當時仍占據重要地位,除了禮器和樂器之外,錢幣也離不開銅的制造。各大諸侯都會發行自己的錢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社會分工,開始有獨立的商人;右圖是戰國齊國的貨幣,有著獨立的刀幣體。

農業:

在戰國,隨著鐵器逐漸推廣使用,推動了興建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農民也學會根據不同地理和環境種植不同糧食,加上各國變法中都極大重視農業發展,此時農業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提升,為後代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文化:

在戰國,隨著各大諸侯劇烈變革,以及有識之士紛紛崛起,許多學派逐漸形成、交相輝映,形成盛況空前的百家爭鳴(儒、道、墨、法、名、兵、農、陰陽等),他們在推動學術變革的同時,也為中華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十三、諸子百家

儒家:

創始人是孔子,後續代表人物還有孟子、茍子、董仲舒、朱燕等,主張仁義禮智信、後被稱為五常,成為中華價值中最核心的要素。

道家:

創始人是老子,後續代表人物有莊子等,人們把老子和莊子並稱為老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創始人是墨子,也是傑出科學家,墨子早年師從儒家,後創立墨家,主張兼愛(沒有任何親疏貴賤的愛)、非攻、尚賢、尚同等。

法家:

法家成型很早,最早可追述到夏商時期的理官,後來經由管仲、李悝、吳起、商鞅、樂毅等不斷壯大,最後經韓非加以總結集成。

名家:

名家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孫龍等,他們以嚴謹的邏輯思想而聞名,與墨家和數術家等並列為諸子百家中專門研究自然科學的學派。

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足歷史上最早創辦的官辦高等學府,創建於戰國時期,位於齊國國都臨潘(今山東省潘博市),在那裏是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地點,匯集了儒、法、道、法等諸多學派,學術家門在那裏授徒講學、互相論,促進文化繁榮。

十四、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館內藏品有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等等,在那裏收藏著《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竹簡,有效揭示戰國時期孫臏之謎,還有眾多的青銅器和陶器等,生動展現古時候手工匠人們的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