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評價蘇聯社會主義的背景及影響。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險惡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所處的國際形勢十分險峻,壹直處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和國際反***戰爭逼近的狀態中。國際反***戰爭威脅的形勢要追溯到十月革命時期。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曾寄希望於世界革命大面積爆發,使社會主義由壹國勝利發展到多國勝利,短期內完成世界革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無產階級在全世界的勝利,至少能改變壹個社會主義國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社會主義陣營。他認為,“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壹天壹天地,而是每時每刻地在成熟起來”。並預計,“俄國人開始了,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將去完成,社會主義定將勝利”。在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歐洲革命出現了短暫的高潮。1918年芬蘭爆發革命,1月間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宣告成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和國。同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和國。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然而,這些革命由於帝國主義的鎮壓、社會黨人的背叛、***產黨人的錯誤,很快就失敗了。到1923年,保加利亞九月起義、德國漢堡十月起義、波蘭克拉科夫十壹月起義相繼失敗之後,歐洲革命再度陷入了低潮,俄國成為世界上唯壹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國際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1918年起,為了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帝國主義糾合14個國家,勾結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幹涉和反革命叛亂。為了打退帝國主義的進攻,粉碎反革命勢力的叛亂,從1918年春到1920年末,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打退了帝國主義的幹涉,粉碎了反動派的叛亂,初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帝國主義對俄國蘇維埃政權幹涉失敗,歐洲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受挫,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關系出現了壹種新狀態:帝國主義消滅不了蘇聯,不得不與蘇聯和平***處,但它們並不放棄反蘇的宗旨,總在尋求機會進行侵略和顛覆;蘇聯力量相對弱小,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對外采取的唯壹正確的策略是和平***處,借以利用暫時的和平機遇壯大自身的力量,爭取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蘇聯與國際資本主義呈現壹種本質上對立卻又不能不和平***處的關系。到1925年,除美國外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承認了蘇聯,並相互建立了外交和商業貿易往來關系。1933年,美國也最終承認了蘇聯。然而在這種和平***處中,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緩解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無法克服的經濟危機,仍然保留著反***戰爭的野心。當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完全爆發後,為維護統治和擺脫危機,各國紛紛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有的國家(如美國)采用改良政策,緩和矛盾。有的國家(如德、意、日等國)則相繼建立起法西斯統治,公開叫囂戰爭,德、意、日三國甚至結成反***產國際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旨在“協力防止***產主義的破壞”,實行孤立蘇聯、包圍蘇聯、準備條件來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政策,直接把進攻的矛頭指向蘇聯。於是,歐洲和遠東成為兩個戰爭策源地,局部戰爭頻頻爆發。實際上,回顧歷史,在斯大林所處的時代,***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其他各種局部戰爭(包括地區戰爭、國內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等等)也不斷爆發,而且經久不息。當時的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始終是處在世界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始終處在戰爭或備戰的特殊條件之下。蘇聯不僅經歷了國內戰爭,而且經歷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大規模的衛國戰爭,可見,在當時,戰爭的陰雲是非常濃重的。這種持續的反***戰爭威脅的國際形勢必然會對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設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既然戰爭迫在眉睫,要備戰和進行戰爭,那就必然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高度地統壹起來,就要求高度集中地統壹使用國家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就必須高速度地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並使其他壹切領域和部門都予以配合。這正如列寧早就指出的:“要麽是滅亡,要麽是開足馬力奮勇前進。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因此,斯大林明確指出:“我們不能知道帝國主義者究竟會在哪壹天進攻蘇聯,打斷我國的建設。他們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這壹點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黨不得不鞭策國家前進,以免錯過時機,而能盡量利用喘息時機,趕快在蘇聯建立工業化的基礎,即蘇聯富強的基礎。黨不可能等待和應付,它應當實行最高速度的政策。” 因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壹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壹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壹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
當時國際社會的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與蘇聯國內備戰與高速工業化的社會生活主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產物。在經濟上,斯大林模式的高速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集中資金、資源、人力搞國防重工業的做法,從備戰的角度看,其重要作用自不必多言。在政治上,高度集權制的形成受備戰因素的影響同樣是強烈的。在戰爭陰雲十分濃重的形勢下,抵禦外來侵略,鞏固和捍衛社會主義的問題,成為當時斯大林及其他蘇聯領導人最為關註的問題。為了保衛蘇維埃國家以防止突然的事變,為了隨時準備捍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聯不得不把盡快建成工業強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提到首要地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方式,就是在當時特定的國際形勢下做出的選擇。
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總的來說是正確的,大的方向是對的,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中發現的壹些原則,這些原則需要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經過多次反復的檢驗,而且正因為這是壹些原則,壹些粗線條的輪廓,即使它們具有客觀真理性,要把它們變成現實也需要通過壹系列的中介。從理論上說,要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原則同俄國的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壹方面必須牢固地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另壹方面必須深刻把握俄國的基本國情。斯大林在把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蘇聯的時候,從總的基本方面來說,是具備了這兩方面條件的。但是,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際方面說,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都存在壹些問題。從理論方面說,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有深度和廣度上的不足,而且有某種照搬的缺陷。如在對馬克思和列寧關於***產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解上,將馬克思和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從形式上照抄照搬,在實踐上造成了急於向***產主義過渡的“超越階段”的失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對馬克思公有制理論的理解限於機械化,將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結構看做始終是單壹的全民所有制,把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在全社會實現的、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當作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本質體現,從而把公有制同商品經濟直接對立起來,否認社會主義時期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存在。其實,應該說斯大林對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壹社會主義經濟特征的理解實質上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實現這壹生產關系目標時操之過急,沒有充分註意到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生產力國情,沒有顧及到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顯然是教條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的結果。從實踐方面說,由於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斯大林對本國的實際的把握也還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如他對脫胎於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新社會制度中尚存的封建專制遺毒的認識不深,對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的新的社會制度中存在的地下活動,戰場廝殺年代那種集權主義、命令主義的烙印估計不足,這些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也產生了壹些負面的影響。
影響
對於蘇聯模式,必須作具體的歷史的評價。在蘇聯模式中,既有反映社會主義***性的方面,也有體現社會主義在不同國家的特殊性的方面。對於社會主義***性的方面,要認識到它們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長途中壹個特定階段內關於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普遍規律,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都應堅持的。對於蘇聯模式中反映社會主義特殊性的方面,壹定要看到它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蘇聯模式中存在著壹些弊端,有的在模式形成時錯誤就是明顯的,有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凸現出來的。二戰以後,蘇聯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要求經濟從粗放經營發展為集約經營,蘇聯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蘇聯沒有適時有效地進行改革,嚴重地影響了蘇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有這些弊端只能通過社會主義改革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