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袁隆平院士的墓蓋四周環繞著稻穗裝飾,袁老遺像背後的巨石上,鐫刻著他生前說的話,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1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袁隆平院士的骨灰上面覆蓋著國旗,親屬和民眾紛紛前來追思緬懷。
袁隆平院士的墓蓋四周環繞著稻穗裝飾,墓蓋上方端正地擺放著兩只碗。袁老墓前的碗寫著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對於袁院士為何時隔近6個月後下葬,記者與袁院士助手楊先生取得聯系。楊先生表示,因袁院士去世後社會國家對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視,長沙、江西的家鄉等希望袁院士是能夠歸葬到他們那裏,經過多方面考察後,最終確認安葬在唐人萬壽園,另外,唐人萬壽園也需要時間做準備。
網友:每壹縷升起的炊煙,都是我們對您的'懷念。
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2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
不少網友紛紛表達了哀思之情,表示“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了”。
同日9點38分,將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及近期科研成果進展的分享。
據新華社報道,“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余項國內國際大獎。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壹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 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這位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老人與世長辭,但他牽掛的雜交水稻事業仍在捷訊頻傳。
據湖南日報報道,9月28日,四川省米易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三優2號” 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作為中稻種植的超高產收成,平均畝產為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縣,第三代雜交稻“三優1號”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測產的早稻平均畝產667.8公斤,得到了壹個讓人驚喜的新紀錄——雙季稻周年畝產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試驗基地,雙季稻測產結果為1586.86公斤,也實現了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創造了當地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
袁隆平墓上放著兩碗米: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3“追憶千裏稻香,致敬不朽豐碑。”11月15日上午,袁隆平院士追思會暨靈骨安放儀式在湖南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
長沙唐人萬壽園相關負責人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安葬儀式上午9點38分開始,持續到11點18分結束。“今天壹早就有大量市民前來園陵送別袁老,來自社會各界,從殯儀廳到安葬墓園,相距約800米左右,接近上千人壹直跟隨送靈隊伍前往墓園送別。”該負責人說。
放了壹把小提琴,希望能壹直陪伴袁老
健康時報記者註意到,在袁老追思禮上還安放著壹把小提琴。上述負責人說,“按照家屬要求在袁老靈前放了壹把小提琴,希望能壹直陪伴袁老。”
上述負責人說,袁老生前喜愛彈奏,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目前已經捐贈到水稻博物館。
墓上放著兩碗米:壹碗白米 壹碗粳米
袁隆平院士的墓蓋四周環繞著稻穗裝飾,墓蓋上方端正地擺放著兩碗米:壹碗白米,壹碗粳米。袁老墓前的碗寫著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在袁老遺像背後的巨石上,鐫刻著他生前說的話,“人就像種子,要做壹粒好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