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為何要選擇比士兵都高的三八大蓋作為主戰武器?
三八大蓋是日本在二戰時主要使用的步槍武器,正常來說應該是三八式步槍。三八步槍有著自身的優點,制作成本相對低廉,也能夠符合在戰爭中的基本要求,射擊精度也比較遠。但是這個步槍也有很大的弊端,只是因為當時的狀況不得已選擇這種武器。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壹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壹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壹同服役。
該步槍的瞄準基線長,所以射擊精度較好,加之日軍射擊準確,給中國軍隊造成不少傷亡。但該槍口徑小,殺傷威力小,只要不命中要害,較易醫治。有文章稱其殺傷威力小主要由於膛線的纏度設計問題,該槍的彈丸彈道穩定性極好,其設計改良自毛瑟步槍,但是其槍栓及節套均大為簡化。
三八式的特點是,彈倉備彈5發,每次單發前要退出彈殼再上膛,也就是拉壹次槍栓打壹槍,因為性能可靠三八大蓋這壹用就是40年,可這四十年間,步槍的發展已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到二戰後期,美軍已裝備了射速很高可連發的卡賓槍,原蘇聯的名槍AK-47也在不久後問世了。而作為日軍陸軍標準用槍的三八大蓋這時已算的上是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