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降低信貸風險措施
壹、怎樣降低信貸風險措施
信貸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信貸資產質量不高、金融風險不斷加大是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急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是由我分享的怎樣降低信貸風險措施,希望對妳有用。
怎樣降低信貸風險措施(壹)內部風險
1、素質風險。是指因信貸人員個人素質原因導致的信貸風險,信貸人員個人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品德素質兩個方面。業務素質偏低的信貸員壹般很難對壹筆貸款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貸款的風險增大;品德素質較差的信貸人員則容易導致、以貸謀私的道德風險。
2、程序風險。信貸審批程序復雜往往使得貸款風險變得不易控制,有時甚至加大風險。
3、管理風險。貸後管理是信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貸後管理能否落實到位是貸款能否正常收回的關鍵。從現行管理機制看,貸後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於形式、走過場或不到位的現象,給貸款的安全回收帶來了壹定的隱患。
4、政策風險。每壹種信貸業務的開辦和發展都以相應的信貸政策作為前提,但在現實中,信貸業務有時很難與信貸政策變化相適應。
(二)外部風險
1、經營風險。對於借款人來說,壹旦貸款到手,主動權就轉移到借款人這邊,貸款使用和歸還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貸款人既不能參與借款人的經營管理,更不能幹預其經營決策。借款人經營上的風險將直接影響農信社貸款的安全,從而導致農信社貸款的風險。
2、中介風險。壹些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公司等中介機構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當收益,會為借款人出具不真實的報告,隱瞞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問題。這種做法使農信社在不真實資料的誤導之下錯誤地發放貸款,造成較大的潛在風險。
3、行政風險。農信社作為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雖然在人事、行政、業務上不受當地政府管理,但並不等於不受當地政府影響,有時受影響的程度還比較大。
4、誠信風險。借款人還貸意願與其法定代表的個人品德有關,還貸能力強的借款人還貸意願不壹定強;還貸能力弱的借款人,還貸意願不壹定差。
信貸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壹)歷史原因。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農信社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不良貸款已成為難以化解的歷史包袱。由農行代為管理時,農信社成了農行的“小金庫”,人行代管時,又成為人行“自留地”。這些由過去政府行為造成的不良貸款幾乎占不良貸款總額的三分之壹,至今落實債務難,收回更難,已基本形成損失。
(二)管理體制的原因。農信社自1994年和農行脫鉤以來,雖然壹直不停地進行改革,但總也未形成壹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產權制度不明晰,管理體制相對落後,缺乏應有的自我約束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導致信貸資產管理成了“良心帳”,違規現象屢禁不止,無法適應現代金融企業的需要。特別是近幾年,銀監部門對信用社的風險等級進行評定,好多信用社成為高風險社或資不抵債社,為增加利潤,甩掉帽子,很多信用社以存貸規模的擴大來掩蓋信用社的風險,通過貸款規模的擴張稀釋不良資產,重經營、輕管理,重規模、輕質量,重增量、輕存量,對到逾期貸款進行借新還舊,甚至以貸收息。表面上看降低了不良貸款占比,但不良貸款總額並未取得實際下降,且在社會上形成了極壞的負面影響,致使壹部分貸戶形成攀比意識,沒有還款意識,甚至不願還款。
(三)道德風險嚴重。壹是人員素質低下引發的道德風險。由於信用社從業人員多為近親繁殖,素質相對較低,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又沒有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因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而引發的信貸風險愈演愈烈,成為農信社信貸資金的最大風險之壹。二是信貸人員暗箱操作引發的道德風險。在業務操作中,信貸人員不按規章制度辦事,放款的隨意性大,關系貸款、人情貸款嚴重;有的信貸人員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吃、拿、卡、要現象嚴重,導致“老實人貸不到款,貸到款的不是好人”的現象,壹大批信譽不好、人品低劣的人成為信用社的“黃金客戶”;還有的信貸人員和貸戶相互勾結,沆瀣壹氣,和貸戶通風報信,致使貸款形成損失。三是用人不善引發的道德風險。信用社在選人用人上,缺乏科學考評機制,任人唯親、任人唯錢、任人唯權的現象依然存在,壹些善於鉆營的所謂“能人”走上了信用社的領導崗位。這些人將信用社的資金作為自己的“自留地”,放款隨意,熱衷於發放人情貸款、關系貸款、大額貸款。為了逃避上級部門的監管,違規操作,主要表現為化整為零貸款、冒名貸款,更有甚者,用假名字、假身份證發放貸款,真正的借款人壹個字都沒有簽,壹旦貸款形成風險,無法。
(四)信貸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壹是貸款的“三查”流於形式,貸前調查缺乏科學全面的調查論證,信貸人員有時單憑貸款人口頭陳述就草率做出決定,貸時審查有的其實就是社領導說了算,審貸小組形同虛設,貸後檢查更是流於形式,僅填制檔案時在貸後跟蹤表上簽個字了事,貸款放了以後,再無人過問。二是貸款擔保抵押徒有虛名。無效抵押、抵押不足值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保證貸款實行夫妻互保、父子互保,聯保貸款實行父親貸款,兒子及妻子擔保或貸款人互相擔保等形式,純粹逃避上級部門檢查,起不到壹點保證的作用。有些抵押品不辦理抵押登記、造成重復多頭抵押,形成不應有的貸款風險。四是責任追究不到位。對信貸資金造成損失的責任人,信用社沒有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失賠罰制度,對那些給信用社資金造成巨額損失的責任人,上級管理部門不願或不敢把他交到經偵部門或司法部門,內部處理最多給予下崗收貸或開除留用的處分。還有的領導指使或授意下屬人員發放違規貸款嚴重,造成大批貸款損失,壹走了之,責任得不到追究,形成惡性循環。違法成本過低,無法形成有效的行業自律和他律機制,導致信貸人員有壹種僥幸心理和攀比心理,形不成威懾機制。
(五)法制觀念淡漠。部分信貸人員素質低下,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有的信貸員在發放貸款時,不知道如何防範風險,對抵押物不評估、不登記,或者抵押物不具備抵押資格,形成無效抵押,在發生風險時,無法優先受償;有的在辦理時,不扣留質物,不辦理質押登記轉移手續,或擅自把質物退還本人,形成無效質押;有的發放冒名貸款、假名貸款不認為是犯法,而認為不過是貸款違規?;清收過程中,不知道該如何維護信用社的債權,常常因貸款喪失訴訟時效而無法;等等現象體現出信貸人員法制觀念淡漠的本質。
信貸風險的主要特點(壹)客觀性
只要有信貸活動存在,信貸風險就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確切地說,無風險的信貸活動在現實的銀行業務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隱蔽性
信貸本身的不確定性損失很可能因信用特點而壹直為其表象所掩蓋。
(三)擴散性。
信貸風險發生所造成銀行資金的損失,不僅影響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多是引起關聯的鏈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銀行依照壹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對風險進行事前識別、預測,事中防範和事後化解。
二、商業銀行如何降低貸款風險
這個問題大了,至少需要壹本書的解答,簡單說說從以下及方面分析和防範風險(不分先後順序):1、市場風險;2、政策風險;3、借款人自身風險;4、擔保風險;5、還款風險;6、操作風險。從以上的風險調查了解,然後設計如何規避風險的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貸款風險。
三、妳認為如何才能有效的防範和化解信貸風險。盡快實現我區聯社經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加強貸款營銷力度全面提高經營效益信用社由於前些年在經營管理決策上的失誤,導致歷史包袱重,業務經營經營舉步維艱,近年來,該社在聯社黨委的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下,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改進作風,主動出擊,積極響應聯社黨委“緊緊圍繞效益轉,壹門心思多賺錢”的號召,圍繞全面提高經營效益這壹中心,切實加大貸款營銷力度,強化信貸管理,防範風險,實現了各項業務經營快速發展。截止2007年5月末,各項貸款余額達萬元,同比增加680萬元;不良貸款絕對額比年初下降33萬元;實現各項利息收入123萬元,同比增加60萬元,收支品叠後實現賬面盈余47.8萬元,同比增加55萬元,創有史以來最好成績。壹、認識明確—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切實增強發展意識“發展才是硬道理”,全社員工壹致認為,只有切實增強發展意識,全面提高業務經營效益,才是解決該社壹切歷史問題的關鍵,才是走出困境,敢超兄弟信用社最為有力的措施。同時,“集體增效益,個人增收入”,也只有信用社發展了,經營效益提高了,蛋糕做大了,信用社員工的收入才能相應的增加。二、執行有力—積極響應、貫徹落實聯社黨委號召今年壹開年,聯社黨委就提出了以“經營效益翻番”為首的“三大奮鬥目標”,為全縣信用社加大貸款營銷力度,提高業務經營效益吹響了號角。信用社積極響應聯社黨委的號召,牢固樹立“沒有效益就不能生存,沒有效益就不能發展”的效益觀念,全社員工個個奮勇當先,創新營銷方式,爭搶優質客戶,全面占領了蓬南農村金融市場。三、作風深入—主動加強客戶聯系該社要求全體職工徹底改變“官商”作風,打掉“衙門”習氣,牢固樹立“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作風,主動加強與客戶的聯系,真正與客戶建立起互惠、互利、***贏的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走出去”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客戶所需,積極開拓視野,努力發現、培養和選擇優質的貸款項目和黃金客戶。“請進來”就是經常性的商請客戶為該社提供各種項目融資信息、客戶資信信息以及改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建議。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壹批優質的固定客戶群體,如該社重點培育他們與信用社建立夥伴關系後,每月都會主動向該社匯報生產、經營情況,並且按季主動將貸款利息匯入該社。四、措施可行—找準工作切入點和營銷對象(壹)更新營銷理念,找準工作切入點針對該社歷史包袱沈重,資產質量低,經營效益徘徊不前的實際,在綜合分析成因之後,該社把“加強貸款營銷,竭力盤活不良貸款”作為改變蓬南信用社經營狀況的工作切入點。堅持按照“立足農村,支持三農;立足社區,服務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和貫徹落實“跳躍式”和“錯位式”發展戰略的要求,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積極開展貸款營銷,走近客戶,貼近客戶,了解客戶,努力發展優質客戶群。(二)因地制宜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形成新型的營銷格局壹是找準著力點,加大支農力度,扶持特色農業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如村發展花卉種植和大棚蔬菜種植,該社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後,認為很有發展潛力,於去年8月積極向該村種植戶投放16萬元種植貸款,今年開始初見成效。二是確定支撐點,增加對個體工商戶、涉農企業的信貸投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如該社貸款33萬元支持的裕龍澱粉廠,現已初具規模,並逐年壯大。三是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該社充分利用點多面廣,貼近農民的比較優勢,積極發放房地產抵押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助學貸款等低風險消費信貸業務,使之成為促進該社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五、服務到位—贏得客戶青睞該社始終堅持以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來贏得客戶,拓展市場,在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上狠下功夫。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的要求,做壹流服務,爭壹流速度,創壹流業績,踐行服務承諾,構建快速通道,實現服務提速。並跟客戶提出以下的服務承諾:1、謝絕客戶宴請;2、無論申請借款金額大小壹視同仁,3、凡屬申請8萬元以下的貸款,承諾24小時內投放給客戶,屬申請8萬元以上的貸款,承諾48小時內投放給客戶;4、為降低客戶資金成本,承諾給客戶簽訂最高限額貸款合同,隨用隨貸隨還。六、考核逗硬—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為了充分調動職工參與信貸營銷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提高信用社經營效益,該社建立了以效益為中心,激勵機制為動力的考核辦法,推行了貸款營銷目標考核制度,將崗位目標工資的60%作為考核工資,逐月下達目標任務,按月考核,次月兌現,取得了很好成效。自2009年1月起,該社累計發放各項貸款5590萬元,實現凈投放1362萬元。七、強化管理—切實防範經營風險壹是嚴格按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做好小額農貸的評級、授信、頒證、發放和管理工作。二是在大額貸款發放上,嚴格執行“三查”制度,嚴禁違規放貸。三是加大對不良貸款的清收、處置力度,向貸款存量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