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發行國債屬於緊縮性財政政策麽?為什麽?
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蘇,這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擴展資料:
“我們反思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教訓是多方面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說。她認為,金融對外開放應與內部改革相結合,缺乏管理的開放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會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而短期投機性資本的異常流動有可能構成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各國應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保持警惕。
相對於周邊國家,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要小很多。為緩解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支持受到危機沖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盡快走出困境,我國在向世界承諾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同時,采取了壹系列的積極措施和政策。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面對當時通貨緊縮壓力,我國在危機發生之後宣布啟動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最具代表性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經濟結構。這些措施對穩定中國經濟,改善投資環境,以及帶動亞洲經濟復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金融改革方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我國於1997年11月召開了第壹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性。在隨後的改革中,財政部於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註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補充資本金,並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資產。
在近幾年中,以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引人註目,這3家銀行相繼改制成股份公司並登陸香港或內地股市,繪就了中國金融改革史冊中的精彩篇章。中國農業銀行目前也在積極推進內部改革,為股份制改革做準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將步入新的征程。銀監會統計部副主任兼研究局副局長劉春航表示,這些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措施使銀行的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都有所提高。
針對亞洲再次成為大量國際資金流入重點市場,國際收支失衡壓力增大的情況。吳曉靈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世界經濟失衡和國內經濟失衡雙重挑戰,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對此,我國政府已有充分的認識,並采取綜合措施調整經濟結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