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赤壁之戰》全部譯文

《赤壁之戰》全部譯文

?白話譯文:

當初,魯肅聽說劉表死了,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們鄰接,山川險要、堅固,土地廣闊、肥沃,人民殷實富足,如果能占有它,這正是開創帝王大業的憑借。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不和,軍隊裏的各位將領,有的擁護這個,有的擁護那個。

劉備是天下的傑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劉表那裏,劉表畏忌他的才能,沒有能夠重用他,如果劉備同劉表手下人團結壹心,上下壹致,那麽我們就應該安撫他們,跟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不同心協力,就應該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業。

我希望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並慰勞軍中掌權的人,並且勸說劉備,使他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壹意,***同對付曹操。劉備壹定會高興地接受我們的意見。如果這件事能夠圓滿成功,天下大勢就可以定下來了。現在不趕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搶在前頭。”

孫權立即派魯肅前往。魯肅到了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軍,就日夜兼程,等到到達南郡時,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逃走,魯肅直接去找劉備,和劉備在當陽長阪坡相會。魯肅傳達孫權的意旨,談論天下形勢,表示真摯懇切的心意,並且問劉備說:“豫州您準備到哪裏去?”

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將軍聰明仁惠,尊敬賢者,禮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附他,已經占據六個州郡,兵精糧多,足夠使大事成立。現在為您打算,最好派遣親信的人主動和東吳結交,從而建立流傳後世的功業。

您卻準備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常人,偏僻地處在遠處的州郡,即將被人吞並,哪裏能夠依靠呢!”劉備很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人當即結下了交情。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因躲避戰亂來到江東,現任孫權的長史。劉備采用了魯肅的計策,進兵駐紮在鄂縣的樊口。

曹操從江陵將要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奉命向孫將軍求救。”就跟著魯肅壹起到孫權那裏去。諸葛亮在柴桑會見了孫權,勸孫權說:“現在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招收人馬,與曹操***同爭奪天下。

現在曹操已經消除了幾個大患,局面大致平定了,於是大破荊州,威勢震動全國。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裏,希望將軍估計自己的力量來對付這個局面。假如果然能以吳越的人馬同曹操的力量相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系;假若不能,為什麽不停止軍事行動,捆起鎧甲,面向北面稱臣去侍奉他呢!

現在將軍表面上假托服從的名義,內心抱著遲疑不決的想法,事情緊迫而不能決斷,大禍臨頭沒有幾天了!”孫權說:“如果像您所說的,劉豫州為什麽不就去侍奉曹操呢?”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壹個壯士罷了,尚能堅守節義,不肯屈服受辱;何況劉豫州是漢朝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當代所有的人,許多人愛戴擁護他,好像水流歸大海壹樣。如果事業不能成功,這只是天意,怎麽能夠再做曹操的下屬呢?”

孫權惱怒地說:“我不能用整個兒的吳地,十萬軍隊,受別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劉豫州沒有壹個能和我壹齊抵擋曹操的人。然而,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麽能頂住這場災難呢?”

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坡打了敗仗,可是現在歸隊的士兵以及關羽率領的水軍精兵還有壹萬人,劉琦收集江夏的士兵也不少於壹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勞不堪,聽說追趕劉豫州時,輕裝的騎兵壹天壹夜要走三百多裏,這就是常說的:‘強弓所發的箭,飛到末尾,它的力量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種情況,說‘壹定使主帥遭到挫敗’。

況且北方來的士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再加上荊州的老百姓歸附曹操的,只是受到武力的脅迫罷了,並不是真心的降服。現在將軍果真能派勇猛的大將統帥幾萬軍隊,和劉豫州***同謀劃,同心合力,打敗曹操的軍隊是肯定無疑的。

曹操的軍隊被打敗了,壹定退還北方去;這樣荊州和吳國的勢力就會增強,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非常高興,跟他手下的臣子商量這件事。

原文: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壹意,***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阪。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出處:出自北宋司馬光主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赤壁之戰》。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誌》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壹出於光。

《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壹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