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近幾日我國到處出現路面塌陷大坑?
導致路面塌陷的因素有很多,但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咼潤華博士認為:“路基土的流失往往是城市路面局部塌陷的核心原因。”
這壹觀點得到了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石京的證實。“水是誘因,土是‘當事人’。可能是當時施工的時候那塊地就沒壓實。”石京說,“路基是硬的,水把路基底下沖空了就造成了塌陷。”
地下水管破裂,壹段時間內集中降雨過多,都會導致路基的水土流失。石京介紹說,壹些施工路段下方“歷史上可能存在人防工程、古墓、下水道等,而施工之前未曾探測清楚,道路路基沒有壓實”,當該路段長時間雨水積得過多時,也可能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路面塌陷情況。
咼潤華表示,水土流失雖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並不是唯壹的,其原因是錯綜復雜的,“需要綜合考察分析地質、路面、路基和區域荷載等多個方面”。“壹段路本來只能承受十噸的車往上走,但老是有二十噸的超載車往下壓,長時間路面不就壞掉了嗎?”他說。
此外,咼潤華認為,上海等沿海城市地下水抽取過多,也可能造成局部路面塌陷。“地下水抽取過多,路基土的力不平衡,就可能發生局部地區路面塌陷。”不過,石京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地下水過分使用跟強度應該沒什麽關系。”
據了解,2007年大望路路面塌陷是由於當時地下隧道施工引起的。那麽,地下施工是否會造成路面塌陷?石京介紹說:“只要是符合規程的施工應該是不會出現塌陷問題的,有的話肯定是有些方面違規或者對地質條件掌握不足造成的。”咼潤華提示說,如果是地下施工的問題,壹般造成大面積塌陷的潛在危險很大,因此需要格外重視。
近年來,上海等沿海城市也經常發生路面塌陷。針對該現象,石京認為,上海等沿海城市“是淤泥沖積成的陸地,淤泥壹層層堆積成為路基,和北京的沙石類的相比,土質不好,更容易發生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