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的演唱者是誰誰誰?中文和英文的歌詞~大神們幫幫忙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導演:喬-舒馬赫(Joel Schumacher) 主演:傑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飾 魅影 艾米-羅蘇姆(Emmy Rossum)飾 克麗斯汀 帕特裏克-威爾遜(Patrick Wilson)飾 雷歐 明妮-德瑞弗(Minnie Driver)飾拉-卡洛塔 米蘭達-裏察森(Miranda Richardson)飾 齊裏夫人 類型:歌舞劇 級別:PG-13 片長:143分鐘 上映日期:2004年12月22日(英國及北美部分影院放映) 官方網站:/ 劇情介紹: 他的聲音時常在巴黎大劇院的陰影中回響,卻沒人能看清他的真實面目,幽靈的傳說折磨著在劇院裏工作生活的人們,但是對於壹個年輕而不起眼的合唱團女孩克麗斯汀來說,他卻是最耐心最有才華的導師“音樂天使”。被稱為“歌劇魅影”的他在暗中輔導並精心培養克麗斯汀非凡的歌唱天才,只有管理芭蕾舞團的齊裏夫人知曉這件事,並知道魅影其實是壹位因容貌損毀而不願見人的傑出音樂家。 喜怒無常的劇院首席女主角拉-卡洛塔在壹次彩排中拂袖而去,新劇沒有了女主角,這讓劇院經理心急如焚,這時齊裏夫人推薦默默無名的克麗斯汀出任主演,無奈的經理只能冒險讓克麗斯汀站在了聚光燈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初次登臺的克麗斯汀用美妙的歌聲征服了觀眾,也徹底俘獲了躲在陰影中的魅影的心。但是克麗斯汀的生活中出現了另壹個男人的身影:劇院的贊助人雷歐子爵。在克麗斯汀的心目中,魅影是令她敬畏的導師,雖然隱約存在壹絲莫名的情愫,克麗斯汀還是在雷歐的追求下陷入愛河,並與雷歐秘密訂婚。 被激怒的魅影不甘心就此失去克麗斯汀,他寫出壹部充滿了激情、嫉妒、占有性的愛戀的劇本,並指定由克麗斯汀主演。在演出的當日,魅影設計從舞臺上擄走了克麗斯汀,駕船從來到他的華麗而奇詭的地下宮殿,旋即雷歐也追蹤而至。魅影、克麗斯汀和雷歐之間的情感糾葛達到了高潮。 歌劇魅影的起源: 《歌劇魅影》最早源於法國作家加斯頓-勒魯(Gaston Leroux)1911年出版的小說《Le Fantom De L'opera》,著名劇作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在1986年把它搬上了音樂劇的舞臺,從此久演不衰的“魅影”形象才開始真正的為人們所熟知。早在90年代初,華納影業就有意把《歌劇魅影》搬上銀幕,並邀請音樂劇的男女主角邁克爾-克勞福德與莎拉-布萊特曼***同出演,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兩人最終都推辭了片約,拍攝計劃也擱置了十多年。 直到2002年,執導過《蝙蝠俠與羅賓》、《8毫米》和《毒家新聞》的喬-舒馬赫向韋伯表示有意拍攝該片,但是華納影業只願意拿出5500萬英鎊的資金,在必需把大量資金用於華麗的布景的情況下,舒馬赫與韋伯決定大膽啟用新人擔綱主演。年僅17歲但有著甜美嗓音和細致容貌的艾米-羅蘇姆成為了克麗斯汀,出演過《時間線》、《古墓麗影2》、《火龍帝國》的傑拉德-巴特勒變成了充滿了危險感,但內心脆弱自卑的魅影。 拍攝花絮: 影片的主要場景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拍攝,這座歐洲名城保留許多古建築,濃郁的古典氛圍正適於展現十九世紀巴黎的風貌。影片劇組的工作人員潛心研究了大量的文學和建築學的書籍,在史料的基礎上重建了大量巴黎歌劇院的內部裝飾,豪華的包廂、金碧輝煌的臺柱和雕像、假面舞會的奢華場景,這些布景與華麗的人物服裝如同時間倒流壹般,把觀眾帶回到了當時的巴黎。片中重要的道具,那座巨大的水晶吊燈甚至用去了2萬多枚水晶,僅此壹項就用去了130多萬美元。而最後壹幕高潮戲的地點,魅影那座帶有管風琴的地下宮殿也耗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才搭建成功。 韋伯曾透露他為什麽想把《歌劇魅影》搬上銀幕,雖然音樂劇已經收獲了32億美元的票房,但能夠負擔起劇院票價的觀眾畢竟是少數。韋伯把《歌劇魅影》成為自己的驕傲,為了能讓更多的人觀看到這部劇作,拍攝成電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其實無論是否曾在劇院內觀看過《歌劇魅影》,電影版的《魅影》讓新老觀眾壹起發出了贊嘆,不單有比劇院版更豪華耀眼的布景服裝,幾位主角的演技和演唱也有頗功力。除了音樂劇中原有的歌曲,韋伯還特地為電影版編寫了原聲音樂,並新作了壹首《Learn To Be Lonely》,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的提名。甚至有許多評論家遺憾的說,如果不是限制在“原創”音樂,環顧今年電影中的音樂作品,有哪壹首能與《歌劇魅影》中的那些歌曲抗衡? 來自各方的聲音: 《歌劇魅影》於2004年12月9日在倫敦首映,12日起在英國及美國的部分影院上映。雖然有評論認為《劇院魅影》略帶陰暗、詭異的風格不適合聖誕檔期的喜慶氛圍,但上映前三周仍創造了2千多萬的票房。韋伯對魅影的魅力也信心十足,還曾笑言只要有壹半的音樂劇觀眾去電影院,魅影就能輕松拿到3.5億美元的成績。 公映後曾有批評認為電影版的情節太忠於劇院版,舞臺表演相對動作誇張而情節緊湊,人物的情感表達可以用對同壹曲調的不同變奏來體現,但是音樂劇的這些表現方式並不完全適用於電影,電影技術可以從容而多側面的表現更深層次的內涵,電影版《劇院魅影》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未免留下遺憾。導演舒馬赫與韋伯對這種批評表示了理解,但是韋伯仍堅持電影版《歌劇魅影》就是為了重現劇場版,所以這種相似是理所當然的。 /c?word=%B8%E8%BE%E7%3B%F7%C8%D3%B0%3B%D7%EE%D4%E7&url=/photo/zixun/01/70%2Ehtm&p=8f3bd515d9c102fc57edc93d52&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