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越是無能的人,越愛挑剔別人嗎?
“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這是清代學者申居鄖《西巖贅語》中的壹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對待自己和別人的過失的態度裏,可以看出壹個人的性格。
不想聽自己的過失,卻喜歡談論別人的過錯,這樣的人是愚蠢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誤總是無可避免的,聰明的人會從失敗裏找到成功的路。
而失敗的人,則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總喜歡挑剔別人,總是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這樣的人顯然無用且無能。
小的時候抱怨父母,長大後抱怨愛人當了父母,又開始抱怨孩子。
不升職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家庭不和睦是妻子太強勢不會體貼。
這樣的人總是在挑剔別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有問題有過錯的。
做人“貴在有自知,能自省”。
曾國藩的朋友來看望他,兩人談論卻不歡而散。
事後,曾國藩反省自己,雙方各有不同的見解,反復辯論、爭執。其實只是自己想要駁倒對方。
但自己卻在語言上卻說別人不謙虛,這才是應該自我反省的地方。
只有知道了錯在何處,才能在下次行動中改正。
曾國藩在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之處,以後做事時時註意,不斷修正,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那些壹直在挑剔別人的人,後來怎樣了呢?上次參加同學會的時候,看到上中學那會兒最討厭的人。
他要麽說出黑板報的同學字寫的像蛟子腿,要麽說人家ruozhi。這麽簡單的題都不會做。在他眼裏就是完美的女神,站到面前也會讓他說成是鬥雞眼。
聚會時,他挑剔的樣子讓大家依舊討厭。
要麽說拌菜太膩,要麽說別人的老婆太害羞,就不應該拎出來和大家壹塊聚。
聚會散席,有人看見他拐了好幾個巷子,才騎上壹輛破舊的電動車。
時隔多年,他依舊挑剔,境況卻是每日愈下。
想他依舊挑剔,從不自省,這樣的人人際關系也是很差的。現在的窘境也是以前種下的果。
貧富本無人恥笑,可是挑剔卻讓人厭惡。
多少學者生活清貧,心中卻是自有天地。
挑剔別人的人,也讓別人看他的眼光中帶著挑剔。
成功的人總在自省,總在錯誤中學習。失敗的人總在挑剔,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挑剔別人的人,永遠只盯著別人的錯誤。
數學家陳景潤,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成果在國際上都是領先地位,他的“陳氏定理”已經得到國際數學界的認可。
可是在他大學畢業來到學校當老師的時候,卻被學生嘲笑,被家長責難,學校也想辭退他。
因為陳景潤站到講臺上,面對烏泱泱壹大片的學生,他臉長得通紅,腦子裏壹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要說些什麽。
他只有在黑板上寫數學題,不看學生的時候才能說出話來。
於是學生起哄,家長也到學校反映,學校看他這個樣子,打算辭退他。
廈門大學王亞楠教授是陳景潤的老師,認為他的特長是在數學研究,便幫他想了另壹條路子,給他安排了圖書館管理員的職務。
陳景潤有了學習的土壤後,在數學領域裏取得研究的成果,獲得了華羅庚的賞識,來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終於成為壹名數學家。
陳景潤的“呆”和“木訥”,被有的老師和學校領導說,成是笨、太偏頗了。
他只是不適合這個老師的職位,所以才顯得他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那些挑剔他的領導和老師,眼界太小,格局太窄。只看到陳景潤的木訥內向,不善言辭,沒有看到他對數學的癡迷和熱情。
挑剔別人的人,總是盯著人的短處,眼睛未免有些窄,格局也未免有些小了。
人無完人,人總是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在孔子的房間門口彈奏曲子,好多人都說子路彈奏的太難聽了。
可是孔子卻說,子路在音樂上,還沒有進入雅這個層次意境,但也算是登堂入室。
嘲笑子路彈奏的難聽的人,他們只看到了子路的缺點,並沒有看到子路從壹開始的完全不會,到現在已經可以彈奏壹些簡單的曲子。
這是進步,是他的努力,也是他的優點。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就很中肯,看到子路的努力,從不會到會。
同時也指出了子路的缺點,還需要進壹步的練習,還沒有到達音樂演奏的高級層次。 同壹個人在不同的眼光下是不壹樣的狀態。蘇軾在被貶時期看見好友寫的《水龍吟》很有意思,就按照這首詞的韻照著,也寫了壹首給好友。
就是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不恨此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壹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首詞很是絕妙,尤其是這壹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把美景寫的詩情畫意。
但蘇軾壹點自傲寫詞的同時,還送了壹封信。意思是說妳的詞絕妙,本來是不敢續寫的。
可是覺得很有意思。便也寫了壹首,但是不要把這首詞拿給別人去看,以免丟人。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謙卑,把自己放得很低,如那在低處的坑窪能存得住水。
謙卑才能寬容,只有寬容才能吸收別人的優點,來改進自己的缺點。
越是自大的人,把自己永遠放在高位,身在高處,水就會從高處流走,不斷挑剔別人,暴露了他的無能。
孔雀在開屏的時候雖然光彩奪目,同時也讓人看到了尾巴之下的醜陋。
在挑剔別人的時候,別忘了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無能的壹面。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唯有這樣,才能在人生中不斷沈澱,增長智慧,了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