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聯文
文| 高珈佳
長達2萬余字的判決書,收受了19家公司的“好處”,總額達541萬元人民幣、金條9根,涉及《娘家的故事》、《王的女人》、《新情義無價》、《新京城四少》等28部電視劇的采購,這就是中部某省廣播電視臺原總編室主任肖融的“受賄清單”。
肖融案不是孤例。不完全統計顯示,自2014年以來,涉及電視劇購銷受賄、遭司法機關查處的電視臺管理人員不下10人,其中包括東北某省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史聯文、華東某省衛視頻道原副總監兼節目采購部主任張彥、華東某市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陸群等,肖融所在的省級電視臺的原臺長張蘇洲、原副臺長趙紅梅等人也相繼被查。
電視劇生產:嚴重供大於求
近年來,熱錢大舉進入影視制造業。根據廣電總局的公告,從2008年到2015年4月,具備《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從2874家增加到8563家。有分析稱,2016年或達到1萬家。
生產者增加帶來了電視劇產量的激增。壹位資深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介紹,過去5年,我國電視劇年產量維持在1 .5萬至1 .7萬集之間,但全國四級電視臺(包括中央臺、省級臺、地市臺和縣級臺)的電視劇播出總額約為9000集。
巨大的落差背後,是電視劇購銷的“黑洞”。為了賣出電視劇,為了取得更高的播映權銷售收入,影視公司不惜各種“打點”,形成了影視劇購銷的行業潛規則。
業內人士透露,電視劇屬於大眾文化產品,其特殊屬性無法用有形評判標準來評價優劣,沒有量化標準,電視臺在買劇時自主空間很大。
電視臺會根據受眾群體、播放定位等因素,列出壹份詳細的審片表格,裏面會有演員陣容、主題內容等細化項目。由於沒有具體量化指標,購銷環節存在各種不透明,購買方的決定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他們也就成了影視公司的重點“公關”對象。
買片“推薦權”形成潛規則
在電視劇行業,無法賣出的電視劇就意味著血本無歸,不可能賺錢,甚至連前期投入都無法收回。據業內人士表示,每年會有為數不多的大咖出演制作精良的好劇,這是各臺搶購的目標。此外就靠電視劇買手的挑選了。“央視並非影視劇播出主戰場,壹二線省級衛視才是最佳選擇”。
在中部某省電視臺原副臺長張紅梅受賄案中,貴州壹文化產業公司總經理黃林高在供詞中表示,由於電視采購是典型的買方市場,所有的電視劇制作公司都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
“趙紅梅是分管購劇的副臺長,她的職位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沒有她的幫助,是不可能順利將《大男當婚》和《我愛男閨蜜》這兩部劇賣出,並且能順利上黃金檔的”。為此,黃林高向趙紅梅行賄55萬元。2014年10月,由於所在電視臺有關人員因涉嫌職務犯罪被查,趙紅梅感到害怕,就讓人將50萬元現金退給了黃林高。
發行回款期,留下尋租空間
據業內人士透露,壹部電視劇從開始發行到回本,周期1年左右,而錢全部要回來,大約兩年。其中,最重要的過程便是回款。由於各電視臺情況不壹樣,有的播完就給,有的有結賬期。另外,媒體此前報道,我國電視劇行業存在回款難的情況。這些都給尋租帶來了空間。
案例1:
中部某省電視臺2011年至2013年***采購電視劇327部。到2014年8月,該電視臺約有21部電視劇來不及播。當時負責電視劇采購的電視臺原總編室主任肖融,受賄541萬元以及9根金條,涉及《春光燦爛豬八戒》、《娘家的故事》、《王的女人》、《新情義無價》、《新京城四少》等28部電視劇的采購。
案例2:
2011年5月,經中部某省電視臺總編室節目購銷中心前副主任張文旭推薦,該臺以總金額1801.4萬元購買上海上影英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制作的電視劇《心術》。之後,公司發行人萬某於2012年分兩次送給張文旭90萬元現金,為電視劇《心術》的回扣款。萬某送錢的目的之壹,就是希望張文旭能為其催要節目款。
電視劇購銷壹直是廣電系統三大腐敗重災區之壹
瘋狂地受賄,瘋狂地買劇。某省級電視臺的電視劇采購,曾因太多曾致“爛庫”,張蘇洲曾將該省廣電系統“腐敗窩案”稱為“塌方式的腐敗”。
江蘇曾派出影視產品采購專題調研組,對全省影視劇購銷工作進行調研,總結了影視劇采購中容易發生的違紀違法現象。
其中包括:壹是回扣(也稱返點,是指在影視劇買賣過程中,賣方為了和買方具體經辦人保持密切的業務往來關系,從本已屬於自己的利益中按壹定比例拿出壹部分給予買方,買方在賬外暗中收受賣方的現金。)
二是變相領取勞務費。就是賣方讓買方人員以制片人、總監、監理等身份,在影視劇生產合作中掛個名,不參加任何拍片勞動,“名正言順”地領取高額的勞務費。
三是變相“入股分紅”。買賣雙方私下達成協議,買方相關領導及購片人員以將來訂購賣方某影視劇為代價,用個人名義“入股”賣方該影視劇的制作生產,“名正言順”地獲取高額“分紅利潤”。
四是收受高檔禮品。賣方通過邀請買方相關人員參加各種慶典活動,贈送高檔禮品,拉攏相關人員,以在影視劇購銷過程中達到目的;
五是變相消費型回扣。賣方向買方人員提供各種名義的境內外旅遊、考察等福利性消費;
六是接受宴請和進行高檔消費。
“對賭協議”、收視擔保,推動收視作假
收視率,可謂懸在購劇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電視臺競爭的核心是收視率競爭———它的背後就是利益之爭。只有收視率上去了,才能吸引到“金主”廣告商。
據統計,目前在國內,電視臺每年收入中有80%以上是來自廣告售賣。對電視臺來說,只有將收視率提高,廣告收益才會跟著增加。而對廣告商來說,除了那些已成現象級的電視劇和節目外,他們用來評估投放價值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收視率,別無他法。
然而,電視劇是買“預期”,壹部電視劇播出前,最有經驗的業內人士也拿不準它究竟是爆品,還是票房毒藥。這也正是電視劇購銷行業很難量化指標的原因之壹。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即便遇到“致命”的收視率考核,電視臺也有應招,通過“對賭”,他們把風險轉嫁給影視公司。
很多電視臺在和影視公司簽署電視劇購買合同時,都會附加壹份“對賭協議”。即制作方在賣劇時,必須向電視臺做出收視擔保———該劇在播出時必須達到協議中保證的收視率數值,賣方才能從電視臺拿到全部的購片款。否則,會按照協議比例進行相應扣錢。
比方說,某電視劇,在收視率達到1%時的單集叫價為100萬元,壹旦收視率每低0.1,電視臺將扣除單集購片費10萬。如果最終收視率只有0.9%,那每集的單價跌為90萬元,若收視率達到1.2,那每集單價就漲為120萬元。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電視劇全國收視率能在1%以上的全年也就二十幾部,並且都集中在幾個壹線衛視,價格也在每集百萬以上(100萬至300萬之間)。而來自央視索福瑞的數據顯示,去年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七成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低於0.5%的及格線。
業內人士表示,“對賭”買劇,為了能收齊片款,影視公司必然想盡辦法提高電視劇收視率,這就帶來收視率作假現象。而在近幾年全國兩會期間,影視劇收視率造假現象,頻頻遭到代表委員“炮轟”。
據了解,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方網站在今年6月掛出壹封由全國省級電視臺簽署的《恪守媒體社會責任,反對唯收視率自律公約》,公約提出,在電視劇購銷合同中不簽訂以收視率和收視率排名定價、議價的條款。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和全國省級電視臺***同簽署。
打破制播矛盾,推動購銷公開化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的電視劇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信息不充分、分工不明確、產業體系不完整。陜西文化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勇甚至指出:“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更像是壹個圈子,而不是壹個成熟的產業市場。”
“體制與機制存在的問題當然是首先要解決的,”王勇說,“打破高度壟斷的電視劇播出平臺與相對成熟的電視劇生產機制之間的矛盾,使國家的電視劇產業走上真正規範化的市場道路,促使電視劇制作、發行和播出走向更加合理的產業布局,是遏制購銷貪腐的根本手段。”
業內人士呼籲,電視劇交易建立更加合理、透明的市場環境,推動電視劇購銷公開化,並建立制片公司行業協會,以此增加制片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話語權,逐漸改變電視臺過於強勢的不良市場機制。此外,不少從業者還建議引入第三方機構,將電視劇交易和采購交由第三方機構運作,在公開公平的交易機制下接受各方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