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助詞位置
文法術語,指的是壹種詞類,屬於虛詞,附著在其他詞匯、詞組,或是句子上,作為輔助之用。通常用於句子前、中、後,表示各種語氣;或是用於語句中間,表示結構上的關系。
現代語言其實是秉承這古語的發展。所以這壹定義同樣適用於文言文。
助詞分為很多種類:
1、語氣助詞,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和句末強調語氣的虛詞。比較常用的作用是突出重點和使得語言表達更通順合理,起到現代文標點符號的作用
2、時態助詞,時態助詞也稱動態助詞,通常接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動作或變化的狀態,可與時間副詞連用。
3、結構助詞附著在詞、詞組的前面或後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結構關系。文言中常見的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
2. 文言文語氣助詞都有哪些文言文語氣助詞有:耳、矣、以、焉、之、乎、者、也、夫等。
壹、耳 ěr
釋義
1、耳朵:~聾眼花。~聞目睹。
2、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銀~。
3、位置在兩旁的:~房。~門。
4、姓。
5、而已;罷了:想當然~。技止此~。
二、矣 yǐ
釋義
1、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來久~。悔之晚~。
2、表示感嘆:大~哉。
三、焉 yān
釋義
1、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2、疑問代詞。哪裏;怎麽(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於是: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4、表示肯定的語氣:有厚望~。因以為號~。
5、姓。
四、乎 hū
釋義
1、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相同:王侯將相寧有種~?
2、表示選擇的疑問,跟“呢”相同:然~?否~?
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敗興亡之機,其在斯~?
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長鋏歸來~!
5、動詞後綴,作用跟“於”相同:在~。無須~。出~意料。合~規律。超~尋常。
6、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郁郁~。迥~不同。確~重要。
7、跟“啊”相同:天~!
五、夫 fū fú
釋義
[ fū ]
1、丈夫(zhàng·fu):~妻。~婦。姐~。姑~。
2、成年男子:匹~。壹~守關,萬~莫開。
3、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漁~。農~。轎~。
4、舊時服勞役的人,特指被統治階級強迫去做苦工的人:~役。拉~。
5、姓。
[ fú ]
1、指示代詞。那;這:獨不見~螳螂乎?
2、人稱代詞。他:使~往而學焉。
3、a)用在壹句話的開始:~戰,勇氣也。
b)用在壹句話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感嘆:人定勝天,信~。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3. 文言文有哪些結構助詞助詞是意義最虛的詞類,它只能附著在詞、詞組或句子上起 到調整結構、表示語氣、構成音節等作用。
文言文的助詞,可分 為三類,即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和音節助詞。 結構助詞,是附在詞或詞組上起結構作用的助詞。
文言文的 結構助詞,按其與白話文的對當關系,可分為三類情況。 第壹種情況是今天沿用的結構助詞,以“者”“所”為代表。
結構助詞“者”的基本作用是 組成名詞性的結構。如: ① 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北方有壹個侮 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殺掉他。) ②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壹完者。
(《病梅館記》)(我買 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態的,沒有壹盆完美的。) ③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論 貴粟疏》)(聖明的帝王統治天下時,老百姓不挨凍受餓的原因 是實行開發資源、增加財富的辦法。) 例①是“者”和動賓詞組“侮臣”組成名詞性結構,可譯為 “侮辱我的人”;例②“者”和動詞“病”組成名詞性結構,可譯 為“病態的(梅)”;和形容詞“完”組成名詞性結構,可譯為 “完美的(梅)”;例③“者”和主謂詞組“民不凍饑”組成名詞 性結構,可譯為“百姓不受凍挨餓的原因”。
“者”的這些用 法,在白話文中也沿用了下來,而旦具有很大的構詞作用。 “者”如果僅僅表示提頓,便是語氣助詞(見後)。
結構助詞“所”的基本作用是指示與替代。女口 : ④ 和氏璧,天下所***傳寶也。
(《廉藺列傳》)(和氏璧是天 下***同傳頌的寶物。 ) ⑤ 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項羽本紀》)(範增舉起他佩 帶的玉玦,向項王示意了三次。) ⑥ 而又無所賠償。
(《促織》)(又沒有賠償的錢財。) ⑦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藺列 傳》)(我做出這種舉動的原因,是因為把國家之急擺在前面,把 私人之仇擺在後面。 ) 例④例⑤的“所”都是加在動詞性定語的前面,分別加強了 定語“***傳”、“佩”對中心語“寶”、“玉玦”的指示作用;例 ⑥是省掉了中心語,“所”和定語“賠償”壹起,替代了中心語 的作用;例⑦也是省掉了中心語(但加了壹個“者”,不加也是可 以的),“所”與介詞“以”緊密結合,加在動詞性定語“為此” 的前面,替代了中心語的作用。
“所”的這些用法也沿用到了現 在,如:“妳所說的話他都記住了”,“各盡所能”。 第二種情況是古代有而今天消失了的結構助詞,可以拿 “是”為代表。
結構助詞“是”充當賓語在動詞前的標誌。這 種情況,今天只出現在成語中,如“唯利是圖”(只顧貪圖利 益),“唯命是聽”(只聽命令)。
在古代,還有“之”、“焉”、“於”、“為”、“來”、“之為”等也能起這樣的結構 作用,如“唯奕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只聽 奕秋(的話)”。 第三種情況是,古今具體詞語不同而詞性、用法相近的結構 助詞。
可以“之”為代表。它的基本功能相當於白話文中的 “的”。
女口 : ⑧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藺列傳》)(廉頗是趙國的 良將。)
⑨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病梅 館記》)(江寧的龍蟠,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溪,都出產梅花。)
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嶽陽樓 記》)(住在高高的廟堂,就關心老百姓;處在遼遠的江湖,就關 心皇帝。)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藺列傳》)(想不給和氏 璧,就害怕秦國派兵來侵略。)
?宋何罪之有?(《公輸》)(宋國有什麽罪?) 例⑧⑨的“之”用於中心語與定語之間,完全相當於現代的 “的”。 例⑩至?則比“的”的用法廣泛。
例⑩中心語與定語 互換了位置,即意義上的定語在中心語之後(此種句式起源 於“楚 辭”);例?“之”用在“秦兵來”這個主謂結構裏面,使它充當 全句的賓語;例?的“之”,起提前賓語的作用。 當然,作為定語標誌的“之”,跟白話文的“的”,也還是有 差別的。
如: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 也。(《病梅館記》)(梅花的歪斜、稀疏、彎曲,又不是無知而只 想搞錢的人能夠靠他們的智力辦得到的。)
句中的“之”,跟中心語的關系更密切壹些,甚至可以把定 語省掉。這是因為“之”具有壹定的指示性。
反之,白話文的 “的”,跟定語的關系更密切壹些。如:“曰子過得挺不錯,吃 的、穿的全不愁。”
白話文中,在壹定的語言環境裏可以省掉中 心語,由定語與“的”***同組成“的字短語”,替代中心語。因 此,如果用“的”直譯?中的“之疏”、“之曲”,就很別扭。
結構助詞“之”,有時相當於白話文中的“地”或 “得”。如: ?何之苦也!(《莊子?至樂》)(何等地痛苦啊!) ?何興之暴也!(《項羽本紀》)(為什麽興起得這樣迅 猛呢!) ?子奚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您為什麽哭得這 麽傷心呢?) ?梂(jiQ)之陜陲(r6ng r6ng),度之薨薨(h6ng h6ng),築 之登登Q (《詩經?綿》)(挖土挖得隆隆地響,倒土倒得轟轟地 響,築墻築得吟吟地響。
) 文言文中,“爾”、“然”的作用與白話文狀語標誌“地”非 常相似。女口 : ?子路。
4. 文言文中賓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有什麽不同,歸納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條件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壹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無”、“毋”、“莫”“弗”等否定詞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舉例 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3、介詞賓語提前 簡介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壹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 舉例 《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4、特殊結構 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壹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麽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妳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語感 在壹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註意語感。
總結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壹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註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壹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註意,壹是否定句(壹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壹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壹種情況外,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
(《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壹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客何好?(《馮諼客孟嘗君》) 沛公安在?(《鴻門宴》) 爾何知?(《崤之戰》)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淆之戰》)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歸?(《失街亭》) 今方來,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及裏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
(《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涉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壹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 然則壹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命是聽。 唯命是從。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
(《十漸十不。
5. 在文言文中如何通過連詞“而”在句子中的位置來判斷“而”的用法“而”是在初中語文教材(語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壹個文言虛詞,那麽,它有哪幾種用法呢?
壹、表示順接,可譯為“然後”、“就”。
在《論語六則》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說: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這裏的“而”都是表示順接,表示接連的兩個動作。還有《小石潭記》中的壹個句子: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這裏的“而”可以理解為“然後”。另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這樣壹句: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這裏的“而”也是表示順接。
二、表示轉折,可譯為“卻”、“但是”。
在《論語六則》中有壹個句子:人不知而不慍。這裏的“而”就是表示轉折,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生氣。在《馬說》中,也用到“而”字: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裏的“而”就可理解為“但是”,千裏馬有很多,但是能認識千裏馬的伯樂卻很少。
三、表示並列,可譯為“並且”,或不譯。
在“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這個“而”就是表示並列,意思是:聰明並且愛學習,不把向比自己學問低的人請教為恥辱。還有在《口技》中,有壹句:婦拍而嗚之,這裏的“而”也是並列,譯為婦人壹邊拍小孩並且小聲地哼唱哄小孩入睡。
四、表示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
在《論語六則》中有這樣壹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這裏的“而”就是表示修飾,可以不譯。
五、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而”。
在《嶽陽樓記》中有這樣壹句: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這個“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譯為:滿眼淒涼冷落,極度傷感因而十分悲痛。
六、連接主謂短語。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這樣壹句: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裏的“而”就是連接主謂短語,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6. 文言文中怎樣分辨之是語氣助詞,還是代詞不知道妳說的是那個詞,我覺得既可作“語氣詞”,也可作“代詞”的文言詞就是“焉”了。下面我就跟妳說說“焉”字的用法區別:
1、語氣助詞:壹般用於句末,偶爾用於句中。
(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舒緩語氣,相當於“啊”。
《史記》:“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
(2) 用於句末,表示陳述或肯定語氣,相當於“矣”“呢”,
《史記》:“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3)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乎”“嗎”。
《詩經·唐風》:“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4)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呢”“啊”。
《史記》:“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2、代詞:壹般用於句中,偶爾用於句末。
(1)代詞。相當於“之”“此”。
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草木無知,叩焉何益?”
心不在焉。
(2)疑問代詞。相當於“那裏”“哪裏”。
《列子·湯問》:“且焉置土石?”
清· 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裏,指南海。)”
(3)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麽”。
《墨子》:“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註:也不是要完全死記硬背,判斷標準起碼有兩條:
1、看位置,語氣詞除“句中停頓”的情況以外,全部在句末。代詞壹般都用於句中,偶爾用於句中。
2、看意思。聯系全句意思,確定做什麽講。
希望對妳有幫助!
7. 在文言文中,如何分辨放在句末的“之”字是代詞還是語氣助詞壹、“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口技》)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動詞“之”的後面壹般會跟壹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壹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壹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壹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壹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壹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壹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